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债务货币的穷途末路

火烧 2011-10-07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文章探讨债务货币体系的困境,分析信用货币如何因利息负担导致企业破产,揭示自由放任与凯恩斯主义的局限,以及量化宽松带来的货币贬值与滞涨问题。

现行的货币是信用货币,它们从银行被借出,每天产生着利息,最终需要还本付息,形成了背负庞大债务的货币。

假设追溯到开元时代,没有货币,一家集合了社会顶级的技术与资源的组织,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获得1万亿,开始招工,并给下级供应商开出订单,结果是大量顶级商品被生产出来,包括所有的消费品;另一方面,订单带给了供应商们足够的货币利润,比如4000万;最后,工人们瓜分了剩下的货币,也就是6000万工资。4000万的利润中除去企业主的个人消费,再加上6000万中的居民储蓄,形成了过剩资本,它们不是用来消费的,而是用来增值的,这就是所谓的货币漏出;而总体货币剩余的部分则形成消费需求,但却远小于顶级企业的预期销售收入,并必然小于1万亿的贷款成本,资不抵债,面临倒闭破产的境地。在市场经济中,追逐利润是必然要求,以货币结算贯彻始终,消费不足是必然产物,因此,这一困境长期存在。

人类的经济学家开出了几大药方:

首先是自由放任式:企业破产倒闭乃是经营不善,产品不对路,无需过问,市场会自然恢复均衡,结果是顶级企业倒闭,接着是次级企业,然后是中间加工,最后是原材料级,如同骨牌顺次跌倒,工人花光了所有的工资,只得饿死;那些有储蓄的可以购买些拍卖存货,多活了些日子;小企业主们活得更久一些,因为他们有先前的利润可花;最后,顶级企业还上了所有本钱,尚欠银行利息,但整个社会已无一分钱可挖。此时,劳动力基本死光,剩下的企业主也没有劳动能力,社会归于一片死寂,如何让市场能起死回生?大萧条宣告了这一药方的死亡。

然后是凯恩斯的扩大政府支出式:顶级企业深陷泥潭,英国的凯恩斯看到大量机器设备在闲置,工人在失业,大量货币在游荡,存货在积压,市场没有投资方向,他想到了政府,让政府借钱强行扩大生产,消耗社会存货,提升社会产出水平,拉动就业,结果的确不错,一切有了转机,重新恢复了繁荣,然而,政府却陷入了同样的泥潭——债务危机,因为它不过是步顶级企业的后尘。

凯恩斯主义发展到今天,仍然大有市场:因为目前只有它才能增加就业,提升产出水平,尽管它是依靠粗放的货币投放这种笨拙的手法实现的。非但如此,随着债务越来越高,清偿越来月渺茫,导致人们对其愈加不信任,国债发行面临困境,于是,央行不得不印钞购买,这就是所谓的量化宽松,其恶果有一是货币贬值,原货币持有人利益受损;其次是过剩的货币越积越多,它们通过大宗商品期货、房产等渗入实体经济,推高了生产成本,形成经济之癌——滞涨。

借贷消费登场了:因为消费不足,银行家们想到了一个绝妙办法,先消费,后偿还,于是,按揭贷款应运而生,房贷、车贷、信用卡瞬间充斥着每个角落,华尔街的理财精英们甚至把房贷债务证券化,推向世界,最终爆发了次贷危机。

今天,债务货币进退两难,要挽救那些巨型企业,大到不能倒的银行,希腊、意大利、美国、日本国债,只有央行购买其债务,使债务越积越高,币值越贬越低;不购买,实施紧缩,去债务化,任其倒闭破产,则经济走向死寂,民众走向街头。

   

   

   

因此,央行不应持有任何债权,因为它不是中介结构,不需要牟利,更无须界定相关市场主体的微观权益;也不应持有任何债务,即所谓的央行票据,因为一要发行费用,二是对于解决通胀不是根本办法,毕竟这些货币还是要还的。如果不给与相应收益,比如利息,那么势必导致流拍,只能通过行政手段发行,强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自愿平等原则,而它却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其发行的货币应该是物权货币,而不是债务货币。

物权货币不是简单的金银货币,而是技术、资源、社会劳动成果与财富的结晶,它既要能增发,也要能回收,是双向可逆的,以防止通胀与通缩。

央行只需通过市场招标买进质优价廉的铁矿、煤炭、原油、粮食、重大专利、荒漠绿林,既发出了物权货币,又克服了通缩,解决了消费不足。

  对于通胀,央行只需反向抛出实物,回收货币即可。

中国央行则需要彻底抛弃外汇占款制度,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改造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减持美国国债,中国国债、企业金融债券、消费债务,改为买进重大专利、 艺术品、荒漠绿林;其中专利给予遴选合格的企业免费使用,艺术品由国家博物馆托管,免费向社会开放。如此正外部性的资源与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社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消除了出口依赖痼疾。商业银行成立储备需求基金,吸收养老、社保储蓄资金,通缩时购买过剩超跌的钢 铁、煤炭、原油、粮食等重要大宗商品,通胀时抛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