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毛泽东为何一次延安不回却去杭州四十多次》
评《毛泽东为何一次延安不回却去杭州四十多次》
《毛泽东为何一次延安不回却去杭州四十多次》所要说的话就是:“该去看看”,“都该去看看”的地方,“一次也沒去”;不“该去看看”的地方,反而“住了40多次”;这是“为何”?是因“住了40多次”的地方是“温柔乡富贵地”。
从本质上说《毛泽东为何一次延安不回却去杭州四十多次》是一个标准,是该文的制造者们为毛泽东的行止制定的一个“该”与不“该”的实行标准。而这个制定标准的立场是认定:毛泽东忘记过去,喜欢“温柔乡富贵地”。
由此可知,要攻击污秽一个人要先立一原则,拿出一种套路。
依照《毛泽东为何一次延安不回却去杭州四十多次》的行文标准,有如下短语:
奥巴马心脏里流淌的血液来自一块贪穷的土地;他与那块土地是如此的亲密。然而奥巴马为何不回到那血源原地“四十”“次”去以上?而要泡在白人堆里呢?
非洲“是很美”,但那“里的美毕竟”有一点病态“美”——艾兹病,一不小心就会惹火烧身,而“温柔乡富贵地”的华盛顿特区白女人或者白男人则无此风险。
如果把《毛泽东为何一次延安不回却去杭州四十多次》改为《毛泽东为何四十多次回延安却不去杭州一次》那些丑类会语哑吗?不会。他会说“杭州是很美,”但那“里的美毕竟是一种柔美。古人有‘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这些,毛是知道的, 知道这是一个温柔乡富贵地。”正因为是“温柔乡富贵地”缺少了粗野刺激所以才老回延安。
《毛泽东为何一次延安不回却去杭州四十多次》还有一特色点:“但毛为什么还这么喜欢杭州,甚至还把死人秋瑾赶走过?”
什么叫下流、下作、无耻?这样的句子就是!
简化这句子是“毛…甚至还把死人秋瑾赶走过?”历史中不存“毛…把死人秋瑾赶走”的实事,《毛泽东为何一次延安不回却去杭州四十多次》的制造者们没有“毛…把死人秋瑾赶走”的证据,但又要对毛泽东泼脏水;怎么办?把判断句的“。”改用“?”这就是当今丑类的时尚。
丑类的时尚还表现在明知是自拍耳光的事也要做;《毛泽东为何一次延安不回却去杭州四十多次》以丢包袱、留玄念的写作手法提问——“《王芳回忆录》里还有多少没露的东西? ”
然就是这《王芳回忆录》响响亮亮的拍了当今丑类一耳光!——《王芳回忆录》答《毛泽东为何一次延安不回却去杭州四十多次》。
http://bbs.feirds.cn/thread-45532-1-1.html
《王芳回忆录》答《毛泽东为何一次延安不回却去杭州四十多次》
《王芳回忆录》:毛主席在浙江调查研究
《王芳回忆录》 王芳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www.zjol.com.cn 2006年12月12日 18:04:2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毛主席多次来杭州,总是用大量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
解放初期,浙江和全国一样,是国民党丢给我们的一个烂摊子。浙江又是人多地少的省份,不仅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耕作管理方法落后,而且旱灾、水灾、风灾、虫灾连年发生,粮食产量很低,全省农村有三分之一时间严重缺粮,广大农民生活十分困难。当时全国农业生产情况也很差。这对农村的稳定和新政权的巩固是个很大的问题。毛主席对此忧心忡忡。他反复对我们说,共产党打江山,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解放前浙江是个缺粮省,今天我们一定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首先让老百姓吃饱穿暖。
毛主席不仅多次找省里领导了解农业生产情况,还亲自深入农村搞调查研究。1954年初的一个早晨,主席又工作了一个通宵。他说去新登看看那里的农业合作社。天刚蒙蒙亮,人们还在冬天的睡梦中,主席和我们随行人员分乘四辆轿车来到新登。下了车,我们一行又步行了一二公里。那时天气很冷,路边积水结了冰,脚踩在路面冰碴子上,咯咯作响。主席手拿着一根竹竿,健步走在前面。路旁出现了一个自然村。我请主席戴上口罩。主席便大步进了村。这个村有十多户人家,大多姓王,村旁有一个舂米的水碓,因此名叫王家水碓村。1953年初,这个村的大多数农民自发组织了农业合作社。在村口,主席和一位老大娘拉了一会家常,便朝着她所指的民兵连长兼会计的王关林家走去。
主席亲切地问了王关林的姓名、年龄、家庭出身和生活情况。王关林一一作了回答。接着主席又十分仔细地问了“农民是不是都自愿入社”、“耕牛、大型农具如何折价”、“土地如何评产入股”、“如何参加分红”、“如何记工算账”等问题。王关林说:“农民入社都是自愿的,年终分配都是按政策办的。原来有几户中农担心吃亏,不想入社,看到我们增产增收,都要求入社。”主席高兴地说:“还是组织起来好。合作社增产增收了,大家就会自愿参加。”王关林还告诉主席:“合作社成立后,社员的劲头很大,起早贪黑兴修水利,改造田地,生产很好。过去水稻亩产只有200斤,现在可达到400斤。今年在农技部门指导下,开始试种连作莰稻,这样改单季为双季,产量还可以提高,估计亩产可达600斤。”主席了解了连作莰稻插种时间与方法后说:“好,这要好好地推广。”
由于主席戴了口罩,王关林没有认出眼前这位和他亲切交谈的人就是毛主席。王关林家门前人越来越多。我催主席可以回去了。主席说“不忙。”他又向大家问了农业合作社的一些情况。回答都和王关林说的差不多。主席和农民在一起交谈,互相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距离,就像久别的老农回到老家。临走时不少干部群众拥着主席送到村口。直到20年后,王家水碓村的农民才知道,那年冬天到村里来调查合作社的大干部就是毛主席。
离开王家水碓村,在回来的路上,主席对我们说:我们是个人口大国,发展农业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农业搞不好,国家工业化就是一句空话。他还说,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是不能脱离的,脱离了他们是永不翻身的。那种心中没有农民的倾向和恶习要坚决克服掉。
毛主席日理万机,他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国家建设的根本大计。旧中国统治阶级腐败无能,国民党蒋介石热衷于打内战,搞得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广大人民过着衣食无着的贫困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实现共产党向人民许下的诺言,尽快改变新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使新中国富强起来,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首先考虑的问题。毛主席不仅发出“外国人能办到的我们也能办到,外国人办不到的我们也要办到”的豪言壮语,而且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停地奋斗着,苦苦地探索着。我们亲身感受到他老人家为了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及早解决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到了寝食不安的地步。20世纪50年代,他来杭州工作期间,还先后去过萧山、德清、绍兴东湖农场、杭州郊区等地农村,听取当地领导汇报,亲自走下农田,步入农家,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主席身居高位,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深入群众的领导作风,深深激励着那个时代的广大干部。
主席搞调查研究,不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他说:“别人吃过的馍不香。”就是听汇报,也不要你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汇报。主席问,你回答。主席问得很具体,要求你回答得也要具体。如果具体问题回答得不清楚,主席就会说:“领导干部一定要熟悉情况,多搞调查研究。我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尤其是一把手,每年要花几个月的时间到基层去搞调查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取得主动权。”因此,主席在浙江每到一地,要开座谈会之前,我总是事先把要求告诉参加对象。这确实是检验干部的好办法。那些平时工作作风踏实、深入的干部,听到主席这个要求时感到很踏实,不管主席问什么,在他领导的范围内都心中有数。而平时作风浮夸的干部此时就会急得满头大汗。主席开座谈会时,一边问,一边记,还和大家一起开展讨论。还把参加人的姓名、籍贯、家庭、经历等具体情况都问清楚。主席平易近人,语言风趣,参加座谈的人,开始时都有点拘束,但很快气氛就活跃起来,随着主席的思路大家把话匣子自然打开了。因此,每次座谈会主席的收获都很大。
1956年初,毛主席还在杭州召集9个省委书记开会,了解农业合作社的情况,将《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书重编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毛主席还亲自为这本书写了序言,对一些文章写了按语。其中浙江农业合作化的七个典型材料,毛主席写了按语,向全国推广。
附
毛泽东为何一次延安不回却去杭州四十多次
作者 梁效
http://bbs.feirds.cn/thread-45513-1-1.html
文章提交者:云之扬 加帖在 史海钩沉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大山无言[原创 2009-11-20 05:48:18]
1949年后,毛泽东有几个地方该去看看,像湖南一师,北大红楼,圣地延安,他都该去看看,但他一次也沒去。就是秘密回去过,现在也该让身边人回忆出来了。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生活学习了五年多,在那里他遇上恩师杨昌济,徐特立,结交了著名的蔡和森、何叔衡、陈昌、罗学瓒、张昆弟等人,并一起组织了新民学会。毛进北京后不该回去看看,并关心一下这些已经牺牲了的老同学的后人们吗?毛沒时间吗?
经杨昌济介绍,毛后来在北大红楼做了一段图书管理员。这段时间,毛受了一些委屈,但也不是多大的委屈,也就是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沒太搭理他。可不管怎么说,他在北大认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而且后来和胡适也有不少书信来往。这段经历对毛后来参加“一大”沒有帮助吗?
其实,毛在北大不仅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沒太搭理他,陈独秀、李大钊这两个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也沒太搭理他。人们都在忙,忙《新青年》,忙“五四”,张国焘、傅斯年这些学生领袖也不认识毛泽东,怎么搭理他?但毛深深记住了这些人,以至时隔多年还同梁漱溟说起这些事。进北京后和北大红楼仅一墙之隔,却看都不看它一眼。即使他讨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可以理解,但李大钊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吧?为李大钊也不该这样呀!是不是有知识的人都是“臭老九”呀?
相比之下,毛在湖南农民中就如鱼得水,他讲啥农民们都听得津冿有味儿。所以后来他喜欢上山,先上了井岗山,后又来到延安。
毛泽东对井岗山的感情不必多说了,“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早已变新颜。到处男红女绿,更有飞流激电,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抛出几泥丸!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湖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初稿)
毛对井岗山感情深,对延安感情也该很深。毛在宝塔山下延河水边沒少呆呀!他的“东方红、太阳升”不就是陝北的农民唱出来的吗?延安的小米饭南瓜汤即使毛不太吃,但沒有它们,摇摇晃晃的红军能挺到“西安事变”吗?
然而,1949年后毛回过一次延安吗?延安不是一师和北大吧?延安不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扎堆的地方吧?对延安,对延安人民,毛一次不回去说得出理由吗?哪怕你为那里的人民写点什么说几句话也行呀!有吗?
而杭州,这个毛年青时只去过一次的地方,1949年后毛去了40多次。
“毛泽东主席一生在杭州住了40多次,我直接负责警卫接待的就有38次。每次到杭州时总是说:‘到家了!’他的确把杭州看成是他的第二故乡。建国后,除了北京,没有一个地方比得上杭州,让主席住得那样长。” (《王芳回忆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毛年青时的一次杭州行,究竟给毛留下了什么,让毛对它感情这么深?以至毛曾在杭州玩过一次失踪,急得罗瑞卿抓耳挠腮找不到主公。
杭州是很美,但这里的美毕竟是一种柔美。古人有“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这些,毛是知道的, 知道这是一个温柔乡富贵地。但毛为什么还这么喜欢杭州,甚至还把死人秋瑾赶走过?
《王芳回忆录》里还有多少没露的东西?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