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全球化的数字管理:币价还是物价?

火烧 2011-10-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币价与物价的关系,分析资本实力对价格的影响,揭示金融投机与主权债务危机的关联,强调国际资本竞争与国家干预的作用。

全球化的数字管理:币价还是物价?  

何新:“决定自由市场中竞争成败的根本因素,不是靠经济效益,而是靠累积资本的实力和规模。资本炒作决定商品价格,而不是竞争或市场需求决定价格。”  

   

这是网络化虚拟经济以来,很多人的共同印象,但实际上是因为信息同步和资本自治(引齐泽克语)下的错觉。因为如果是在一个封闭的循环里,仅仅货币流量和流速的变化,那不过是“滞涨”,物价与资本的增量是抵消的,并不存在实际的增长。  

当前因为正处在从国家资本向国际资本乃至全球一体化的过渡阶段,恰在从橄榄型社会向“M”乃至球形社会生态的生成过程之中。何新概括的情况,只存在于,以一国货币统御国际贸易的“冷战”临界状态。随着欧元的出现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仅仅靠对冲基金这样的金融寡头抢劫全世界的时代行将覆灭,“五大投行”的收编即使一个标志性事件。  

当前所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实际上正是依赖金融投机的殖民资本国的“循环破缺”,而这个破缺正随着中国对“美债”的国家干预及德国对“欧债”的国内制衡而加深。由此而爆发的“占领华尔街”的国际化,恰恰是在“累积资本的实力和规模”受到金砖国家的狙击之后而矛盾内化的表征,即国际投机(高杠杆)的风险转嫁到国内社保体系之后的社会反抗。  

实际上,西方的“累积资本”和高福利是殖民经济体系的遗产和化石。首先是欧元区的内部贸易化在第二集团排挤了英美金融寡头的“炒作”(货币壁垒),接着中国的东亚产业聚合(东南亚对中国顺差-中国对美顺差)及外汇投资多元化(从美债向国投、欧元)进一步削弱了美国通过“美债”对“累积资本”融资的“实力和规模”。  

于是“纽约黑帮”就彻底沦为了“加勒比海盗”,但是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久拖不决(机器战争对人民战争的资本有机构成问题,引沃勒斯坦语),这个资本主义的终极病灶在利比亚战争中彻底沦为了“我出机器你出人”外包式雇佣兵模式。然而这样的模式在联大的“利比亚-叙利亚”环节中遭到了国际民主的抵抗,与此同时国内民主运动对“Wall  Street  Is  War  Street”的反制也加速蔓延……  

   

顾准:
可以重新考虑一下,美帝是在20年较量之后退却了这句话的意思。
无论批判之风如何盛行,美国政治总是维护它的既得利益的。它所以要出兵打仗,就是为了维护它的既得利益。如果打得顺利,美国的军权会煊赫起来,就是说反动气焰会嚣张起来,“批判”的声音就将愈来愈微弱。从这个意义上说来,正是较量中它没有占到便宜,才促使进步的批评发展了起来。内外夹攻,它退却了。所以,较量是不可少的。
不过批评这一方面也不可忽略。批评之所以能够存在,能够发挥作用,“较量”一词并不能把它包括进去,它还有“内因”。君不见,希特勒打到底,没有产生过批判。而且确实在它这方面说,它的“内因”使它只好不胜也得打到灭亡为止。  

   (最后,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阶级。所以,正像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 《共产党宣言》)  

资本的局限:“十月革命”与日本出兵  

(美国相对于欧亚大陆就相当于英国之于欧洲,日本之于中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