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原创:无尽倾诉140

火烧 2015-09-25 00:00:00 文艺新生 1037
文章记录了宇宙科学探索访问团访问亚历山大城,与克罗狄斯·托勒密进行地心说访谈的过程,涵盖历史背景、文化环境与科学交流,突出地心说与亚历山大城的关联。

  

我们选择的首访人物是克罗狄斯·托勒密。托勒密生于埃及,父母则都是希腊人公元127年,托勒密被父母送到亚历山大去求学,从此他长期住在亚历山大城。李竞先生在船舱里对我们做了简短介绍。亚历山大是位于地中海沿岸比较凉爽的地方,我们宇宙科学探索访问团离开中国的时候,是冬至,北京的冬至又寒冷又干燥,来到亚历山大城,地中海凉爽而又潮湿的海风吹在脸上,我们感到很舒畅,好像我的家乡三月的湖南一样。亚力山大的地理位置位于尼罗河河口的西部,被水包围着,在其南前方是浩瀚的大海,后方是波光掩映的迈尔尤特湖。克罗狄斯·托勒密时期的公元140年时代的亚历山大城,贸易和文化是非常发达的,被地中海和东方各国作为交流的中心,这座城市吸引着各地的商人、学者和诗人。

3天后,克罗狄斯·托勒密的两位学生来到我们访问团下榻的客栈,说托勒密先生在他的工作室正在等待我们。我们访问团准备就序,在托勒密的两位学生的引领下去会晤托勒密先生。

马车在石板铺盖的沿海大街上嘀嘀哒哒一路响着清脆而有节奏的马蹄声,我们一行乘坐在5辆马车上浩浩荡荡前进,白色精灵般的海鸥在蔚蓝色的地中海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欢快地鸣叫着飞舞着,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东方贵宾的到访。古城门外的海边乱石滩上三三两两或站或坐着放长线钓鱼的人们,阳光灿烂,白云如画。穿过古城门,来到一座巨石建筑而成的楼房里,托勒密先生的两位学生穿着一袭白色长袍,在前面飘然地引路。大厅高高耸立或圆形或四方型石柱,石柱上雕刻或手握长矛的武士或形态各异的男女头像的石雕,栩栩如生。地面上是长方型的石板整齐地铺盖。大厅内正在工作的人们见我们的到来,朝我们含笑示意。墙壁上的烛光把大厅照得神神秘秘恍恍忽忽。

托勒密先生正在和他的几个学生谈话,两位20多岁的埃及姑娘和330多岁的学子把他们的先生围在中央。托勒密先生右手举着一个蓝色圆形仪器,我们老远就看出那是地球仪。见我们访问团来了,托勒密先生迎上来和我们分别握手,以示欢迎。雪里玫瑰精通希腊语,希伯来文和埃及语,做为我们的义务翻译官。

大家坐定后,我对我们宇宙科学探索访问团的来意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我依照我们早已准备好的采访提纲逐一提问。

下面是我的采访录。

黄塑芹:

尊敬的托勒密先生,您的地心说在我们中国早已传遍,并且影响很大,请你讲一讲您的地心说好吗?亲自听您讲述地心说更容易懂一些。

我们的义务翻译官雪里玫瑰女士把我的话翻译给托勒密先生听。

托勒密先生:

再次感谢中国的朋友千里迢迢而来,你们辛苦了。作为东方来的朋友,你们可能不很了解地心说,地心说不是我的发明。欧多克斯关于天体的运动发表过这样的观点:欧多克斯从几何的角度解释天体的运动,把天上复杂的周期现象,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周期运动;他又给每一种简单的周期运动指定一个圆周轨道,或者是一个球形的壳层,他认为天体都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并且用二十七个球层来解释天体的运动。这是我的地心说的思想基础。地心说首创者当属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地球之外有9个等距天层,由里到外的排列次序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原动力天,此外空无一物。各个天层自己不会动,上帝推动了恒星天层,恒星天层才带动了所有的天层运动。

人居住的地球,静静地屹立在宇宙的中心。我只能算是一个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的继承者,我在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积累的经验再经过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做出我自己的判断。我把亚里士多德的9层天扩大为11层,把原动力天改为晶莹天,又往外添加了最高天和净火天。

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这七个天体,沿着各自对离地球不同距离的各自轨道,沿轨道都是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一律顺时针方向运转。天体们围绕着地球运转的轨道,我称之为本轮。对于从东往西还在天上又有从西往东又有停又有快速的不同速度的运动,它们就以每个天体的本轮之上又有一个在本轮上头的一个小圈,我把它叫着均轮。除了沿着本轮运动,它还在那个小圈上打转,这就是我的地球中心理论,我用本轮,天体的本轮跟均轮来解释天体的运动。我只能算是地心说的集大成者。

 

我鼓掌。大家跟着我鼓掌。

 

中国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先生说:托勒密先生,我研究您的基础,来自于您的几本著作,天文学大成》、《实用天文表》、《地理学指南》和《光学》。您能讲一讲您的著作与宗教的关系吗?

 

托勒密先生微微点了一下头,我自己明白,我的地心说有其不足的地方,然而,再怎么不够完备,也是一种严肃的科学的探索,与教会利用我的地心说,只是想歪曲它以证明教义中描绘的天堂人间地狱的图象,如果编纂教义时流行着别的什么学说,说不定教会也会加以利用的。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存在符合宗教教义的观点,也丝毫不能证明我是支持的,我一再声明,科学成果可以被宗教利用而成为教义的组成部分,但科学成果决不等同于宗教教义的灵魂。

 

热烈的掌声是对托勒密先生的支持与肯定。

 

公元148年的春节我们在亚历山大城和托勒密先生一起欢度。

 

我们访问团乘坐的郑和号邮轮,从直布罗陀海峡出地中海进入大西洋,扬帆北上经北海从斯卡格拉克海峡过厄勒海峡,进入波罗的海,在格但斯克港上岸,改乘马车到弗隆堡。尼古拉·哥白尼派出亚历山大·斯古尔捷特和安娜在大门口迎接我们。

哥白尼在弗隆堡买下城堡的一座箭楼。这座箭楼本来是作战用的,三角形的楼顶向前倾侧,几乎伸到围墙的外边。楼顶的最上层有三个窗口,那里是哥白尼的工作室。下面两层是卧房,各有一个射击用的枪眼。从最上层的窗口可以向四面八方观测天象。遇到楼顶妨碍观测的时候,外边的露台就成了他的观测台。我们在楼顶最上面哥白尼的工作室见到哥白尼。哥白尼穿着皮袄,束紧风帽,在箭楼的露台仪器旁,正在进行观测工作。他所用的仪器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一共有三种。测量行星距离的三弧仪,是用枞树杆削成的,用墨水划上刻度,照准器也是雕出来的。测量月球和行星位置的捕星器,是用六根树条绕成圆圈做成的。测定太阳中天时高度的象限仪,是一块很大的正方形木板,右上角装着带刻度的木环,搁架上有个水准仪,其实只是一个盛了水的玻璃管。观测日食本来要在水里观测倒影,一块带孔眼的护窗板把日影映到墙上。哥白尼就是利用这些简陋的设备,在弗隆堡前后进行了有纪录可查的50多次观测,其中包括日食、月食、火星、金星、木星和土星的方位等等。这些观测在望远镜发明以前能做得那么精确,我们获悉情况后非常钦佩他。

第二天,我们访问团在哥白尼先生的工作室,召开了宇宙科学学术交流会议,大会主持人哥白尼先生特别邀请董光璧研究员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情况。董光璧研究员首先感谢哥白尼先生为世界宇宙科学学术交流会议的举办所做出的工作表示感谢,董光璧先生做题为《中国古代的宇宙观》的发言: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早在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中国古人就开始了有组织的天文观测活动。在授时和星占两个主要需求推动下,中国天文学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发展出以28宿和北极为基准的赤道天文坐标系统,创制了圭表、漏壶、浑仪、简仪和水运天像台等天文仪器,积累了丰富的、连续的观测记录。在三国时代就已编制了包括283个星座1465颗恒星的星表,史书中还保留有大量奇异天象记录,其中包括公元前687年的流星雨记录、公元前613年的哈雷慧星记录、公元前32年的极光记录、公元前28年的太阳黑子记录、公元134年的超新星记录。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不仅为服务于政治和农业的历法制定提供了基础,而且也发展了具有独特哲理的宇宙观,包括无限宇宙的概念、天地的结构模型、宇宙的生成演化和天人关系。
宇宙概念在古希腊意指与“混沌”相对的“秩序”,而在古代中国它所指称的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战国(前476-前221)末年的尸佼对宇宙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子》),“宇”就是包括东西南北四方和上下六合的三维空间,而“宙”就是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维时间。东汉时代的张衡(78———139)明确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灵宪》)的无限宇宙概念。与宇宙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天地”,它意指人类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而那些尚观测不到的部分叫做“虚空”或“太虚”。元代的邓牧(1247———1306)认为在无限的虚空中有无限多的天地,“天地大也,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而已耳”(《伯牙琴》),与300年后欧洲布鲁诺(1548———1600)的宇宙无限论如出一辙。中国古代先哲们还认为,就一个天体来说都是有始有终的,但就无限多的天体构成的系统来说则是无始无终的。
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的结构相继出现过三大模型,即盖天模型、浑天模型和宣夜模型。盖天模型把天地的结构设想为一把附着有众天体的左旋大伞笼罩着一个倒扣的静止的大盘子,约在西汉末年成书的《周髀算经》给出一个典型的论述。浑天模型把天看作一个附着有众天体的球壳绕极轴左旋,关于静止在天球中央的地之形状则有地平和地圆两种观点,约成书于晋代的《浑天仪注》以“浑天如鸡子,地如卵中黄”做比喻。关于天体的运动,这两种模型一致认为恒星随天一起左旋,而对于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则有左旋和右旋之争。宣夜模型抛弃了伞笠或球壳的固体天假设,主张众天体自然漂浮在充满气体的虚空之中。明代哲学家黄道周(1582———1646)为说明岁差还提出过一种地动宇宙模型,在恒星天球内地球和日月五星绕共同的宇宙中心运转,地球的公转周期为23376年。中国古代宇宙观的特点是宇宙进化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宇宙生成的论点。《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由“道”生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模式。《易传》认为天地万物由“太极”生成,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生成模式。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易纬·乾凿度》把宇宙早期的演化史分为四个阶段:未见气的太易、气之始的太初、形之始的太始和质之始的太素四大阶段。最具科学意义的宇宙演化观点是南宋朱熹(1130———1200)提出的“元气旋涡”假说,“这一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出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形成个地在中央;气之轻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类经图翼·运气》)。如果把“地在中央”改为“太阳在中央”,它就是其后500年西方出现的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儿(1596———1650)“以太阳旋涡假说”,也与其后700年德国科学家康德(1724———1804)提出的“星云假说”类似。
中国古代先哲把“究天人之际”作为重要的思考问题,逐渐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观。但“天人合一”并非如当今许多人所误解的“天人一体”,而是在“天人相分”基础上的“天人同构”。它的两个重要推论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原则和“天人感应论”。在天人关系问题上,道家强调“以人合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战国以来逐渐形成的天人感应论,沿着意志感应论和自然感应论两个方向发展。西汉(前206———公元23)哲学家董仲舒(前179———前104)认为天像人一样有意志,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使占星术具有了司法或预警的性质,天文学家成为天意的解释者。东汉哲学家王充(27———97)认为天地是含气自然,人不能以行为感天,而着力发展自然感应论,为物理科学和时间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哲学基础。

哥白尼感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智慧令人钦佩,如果说西方在宇宙学上有一些建树的话,没有任何可以自负与自满的,因为西方在宇宙科学探索与研究成果远远落后了。

亚历山大·斯古尔捷特发言:

 QQ群:398374156

待续2015-9-25

 63dc04a024ed070e6c869f8fa323ffa9.jpg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