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外资掌控中国产业半壁江山——要利用而不要被利用

火烧 2010-02-26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外资在中国多个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布局形成控制后推高价格获取利润,影响民生与经济。文章强调需合理利用外资,避免被外资控制,关注外资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外资掌控中国产业半壁江山——要利用而不要被利用


布局行业,形成控制地位,之后推高价格获取高利润。在食用油、奶粉、日化等领域,中国民众深刻地感受到了外资涨价带来的压力。而在水务、种子等外资正在布局的领域中,涨价也许就在不远处。外资控制了中国某些领域后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觑。也许,已经到了我们深思如何利用外资,而不要被外资利用的时候了。

2009年12月,北京交通大学发布了最新的外资控制报告,报告指出,近10年来,外资对中国制造业的市场控制程度稳步上升,平均控制率已接近三分之一,超过一般行业市场控制度的警戒线。

报告显示,1993年以来,外资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呈直线上升趋势,2005年至2007年,这个比例已超过35%,2008年这一数字有所下降,但仍高于30%。

在布局某个产业的过程中,外资通常是低调的。当布局完成,则开始牟利。2004年,跨国粮商盯上了中国 的食用油领域。他们首先利用期货拉高大豆价格,诱使国内榨油企业集中采购美国大豆,随后又一路把价格打压下来,导致中国油脂企业半数破产。跨国粮商趁机利用并购、参股、合资等形式,控制了近60%的中国油脂企业。

控制了中国的食用油市场以后,跨国粮商几次涨价,不但获取了高利润,还成为中国近几年通胀的主要推手之一。

微软则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控制中国市场。一位lT业内人士曾告诉记者,当年,为了打压中国的软件企业,占领市场,微软有意放任盗版的Windows、Of-fice等软件在中国盛行,甚至默认其在官网上升级。等到中国对手已经没有什么生存空间,中国的用户只习惯用Windows时,微软开始发难从对网吧的诉讼,到对盗版用户升级的锁定,招招直指“收钱”。

金融专家郎咸平曾以零售业为例,说明外资控制某一领域的害处:联合垄断,然后上台销货价格,剥削消费者,下压进货价格剥削供货商,最后把中间利润扩大,合法地汇出中国。

有专家在研究中国引进外资问题时得出结论,中国的外资对有效率的内资的比例在0.29和0.58之间。这个比例十分接近于目前世界公认的外资依赖国,如新加坡、荷兰和爱尔兰等。

“外资不是不能用,关键是怎么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对记者说,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外资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对于外资没有戒心,甚至把招商引资作为一项重要政绩,这就为外资的整体产业布局提供了便利。郎咸平指出,中国引进外资存在重大问题,是法制化不够。也就是说,当跨国资本形成垄断后,很难制约其行为。(《国际先驱论坛报》1月22日张皓雯、李辉文)
本文来源于中国常州网   http://www.cz001.com.cn , 原文地址: http://bbs.cz001.com.cn/thread-259064-1-1.html

小心“汽车社会”压垮中国

2010年01月19日 14:3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19日电 新西兰中文《先驱报》当地时间19日刊文《小心“汽车社会”压垮中国》认为,中国去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人虽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欧美日这些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动向,值得中国深思。

  文章摘编如下:

  2009年,中国以1300多万辆,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

  第一,土地制约。城市街道交通拥堵,不少街道、住宅区、公共绿化带等都成了“停车场”。中国已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用于新建、扩建公路,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近60%,而节约用地的铁路总里程仅有8.4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1/3。这说明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耗费土地资源的“汽车轮子上的国家”?

  第二,能源的制约。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超过50%的水平,按2020年预计13.4亿人口计算,中国将保有6.9亿辆汽车。以每辆汽车每年平均耗油2吨来计算,中国的总耗油量将达13.8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6%。可能吗?即使普及电动汽车,这不过是改变了使用能源的种类。中国超过70%的电能来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也难以改变,电动汽车的普及不可能明显缓解我们向汽车社会迅跑的制约。

  第三,环境制约。汽车排放正在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如果今后二三十年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6.9亿辆,就意味未来废弃排气量相当于当前世界所有的汽车排放的总和。

  在日本,虽然汽车普及率很高,但东京等大城市公共交通十分发达,人们普遍利用公共交通上下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车族”倾向于少开车或不开车,尽量选择附近的商店进行购物,以致远离住宅区的大型商业设施的经营者惊呼“‘汽车社会’在日本消失了”。其实,汽车社会在日本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增高了开车出门的门槛,降低了以拥有豪车显摆身份的兴趣。欧美日这些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动向,值得中国深思。(王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