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只专不红",亡了国——毛泽东启示录(九十五)
他们都是"只专不红",亡了国——毛泽东启示录(九十五)
——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毛泽东在阅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后的谈话1958年11月
----项羽有三个错误,如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鸿沟协定,他认真了;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能纳谏和用人呢?这便和他主观上的弱点有关。在毛泽东看来,崇尚“沽名”,就是项羽主观上的一个明显弱点,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毛泽东一次谈话》1963年1月7日
——南唐李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
毛主席同《人民日报》社负责人谈话1957年4月10日
——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高祖本纪》批语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
——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1962年1月30日
——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老粗。文的也有几个好的,如李世民。
《毛泽东的一次谈话》1964年1月7日
——历史上不是提什么“文景之治”吗?实际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维持会”,庸碌无能。从元帝开始,每况愈下。元帝“牵制文义,优游不断”。他说他父亲宣帝“持刑太深”,主张起用儒生。宣帝生气地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并说:“乱我家者,太子也!”到了哀(帝)平(帝),更是。
毛泽东在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及有关领导谈话1957年4月10日
——对隋文帝杨坚的批语是“蕴藏大乱”,对唐高祖李渊的批语是“遇事无断制”。
毛泽东在《隋书·高祖本记》上的批语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毛泽东读《智囊》批注
——有这样的情况:一切事情,第一书记一个人说了就算数。这是很错误的。哪有一个人说了就算数的道理呢?我这是指的大事,不是指有了决议之后的日常工作。只要是大事,就得集体讨论,认真地听取不同的意见,认真地对于复杂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加以分析。要想到事情的几种可能性,估计情况的几个方面,好的和坏的,顺利的和困难的,可能办到的和不可能办到的。尽可能地慎重一些,周到一些。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一人称霸。这样的第一书记,应当叫做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长”。
——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
——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笑声)我为什么要讲得这样厉害呢?是想讲得挖苦一点,对一些同志戳得痛一点,让这些同志好好地想一想,最好有两天睡不着觉。他们如果睡得着觉,我就不高兴,因为他们还没有被戳痛。
摘自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
《春节指示》一九六四年二月十三日
——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历史上当皇帝的,有许多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
——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比如刘邦、朱元璋。
——(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英宗,明孝宗、明武宗、还稍好些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毛主席一次谈话》l964年3月24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