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去工业化”——日本人对国家未来的认识

火烧 2010-03-03 00:00:00 国际纵横 1032
文章探讨日本工业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分析丰田事件背后深层问题,如终身雇佣制衰落与少子化趋势,提出是否应转向知识经济,引发对日本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虽然日本人一向有危机感,虽然“油断”和“列岛沉没”的噩梦时时使日本人忧惕不已。但是,自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仍然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仍然在谷底徘徊了20年而不能自拔。最近发生的丰田汽车召回事件更对日本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大大的刺激了国民的神经。日本向何处去?——忧国之士们惶恐不安。  

丰田事件的原因,很多人指出了丰田公司盲目扩张导致管理水平无法跟上、压缩成本以至产品质量大打折扣等直接因素;看到了深层次问题的人则提到了近年来被称为日本经营三大神器之一的终身雇佣制的衰落对工人责任心的影响,提到了“少子化”趋势中年轻人轻视技术职业从而对制造业带来的不利后果等等。就事论事,这些分析自然都是不错的。然而,高瞻远瞩者不满足于这些,他们从今后日本经济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战略角度着眼,提出了曾经创造了辉煌业绩的工业制造业对日本来说是否已经不合时宜,是否应该立即实现向“后工业化”转型的重大问题。  

回顾明治维新以来的历史,工业制造业一向是日本赖以立国的根本。日本的“国民教师”福泽喻吉1898年就断言:“毋庸置疑,除了工商立国之外,别无他途。……所谓工商立国,即在国内制造货物然后销往国外。”  

对工业制造业的热情使日本成为闻名世界的“制造之国”,并在国民中培养了一种对工程技术的强烈兴趣。日本学者大野健一在其所著《从江户到平成》中就此写道:“包括英国在内的大多数欧洲国家都有一种风潮,那就是与坐在干净漂亮的办公室里工作的律师或会计师相比,工厂中浑身油泥的工程师这一工作并不被看做是高级职业。而在日本却截然不同,大学毕业生们会非常乐于从事机器的安装、调试或维修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和机器操作人员一起工作并不是件令人反感的事情。”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有一次到车间视察,一名员工伸手准备和他握手时发觉自己满手油污,便慌忙把手抽了回去,本田宗一郎却高兴的说:“沾满油污的手好啊!我就特别喜欢油污的味道。”  

日本制造业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自泡沫经济破灭以来,面对新兴国家的日渐崛起和日本的停滞不前,日本国内不断有人质疑制造业在日本的前途,提出日本经济的方向性转型已经刻不容缓的呼吁。  

日本前经济企划厅负责人堺屋太一2008年在一篇文章中说:“在发达国家都在发展‘知识经济’的时候,日本却始终沉溺于‘制造业’,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发展制造业等于是与工资低廉的亚洲和东欧国家竞争。这样一来,日本就必须降低工资和成本。日本工人工资下降,陷入贫困,原因就在此。”  

堺屋太一所谓的知识经济,就是后工业化的经济,就是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第一大产业的经济。按照早稻田大学教授榊原英资的说法:“物”时代就要终结,“人们关心的事情,将慢慢转移到健康。安全、自然、环境以及知识和文化等方面。如果这样,今后有成长性的产业将会是医疗、护理、农业、绿色能源、园艺、音乐和旅行等第一产业和服务业领域。”农业将会得到复兴,这是榊原英资一个独特的看法。当然,“物”的制造还是必要的,但应该把精力集中在高端、高利润的产品上,比如说机器人和燃料电池,而不是容易出现质量控制问题的大规模生产的产品。  

就当今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现实来看,只有美国已经真正实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去工业化”,在这之后美国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成了以金融为立国之本的局面。凭借着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人以金融为法宝呼风唤雨,积累了巨额的物质财富,维持了国民极高的生活水平。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对此无疑是艳羡不已的。但美元霸权的背后是以政治和军事的强势做后盾的,否则无从谈起。而日本至今仍是政治和军事上的“侏儒之国”,其统治阶级梦想日本成为政、军大国的野心虽然强烈,但却面临着国内外的高度警惕和重重抑制,左冲右突却至今仍然坐困愁城。所以很多日本人都明白,在金融立国方面日本恐怕力有不逮。何况,本次金融危机已经暴露了以金融主导国民经济的风险性、脆弱性,美国人自己也察觉到这一点,奥巴马政府目前所推行的政策已经有“再工业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在除金融业外的其他现代服务业或者高端制造业上下功夫,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