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票供制背后的合理性
在不少人的言语里,票供制总是与物资极端匮乏联系在一起的,是一场噩梦,仅仅是一场噩梦,而不是其他。他们认为,票供制不仅是生产水平低下的结果,也是生产水平低下的原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没有任何合理性可言。
对于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我不想说得太多。票供制出现的原因,相信多数人还是有正确的认识的。我想说的是,票供制这种分配方式背后所隐含的“为了人民群众的需要而生产”之社会发展真谛,无论是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都是不可背离的。背离了它,社会生产就会出麻烦。
为了从根本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需要,现在很多西方经济理论的崇拜者已经不在使用经济危机这个词儿。他们把经济危机称为“金融危机”之类的东西,以便使自己看起来更像西方经济学家,以便使其站位能够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远一点儿。这种做法与有关部门把“通货膨胀”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花招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经济危机就是经济危机,无论某些人士是否承认,或者是否非得给它起一个别号。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导致的为钱生产而不是为需要生产的模式,必然引发经济危机。这让西方经济学者们很没面子。没办法,规律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给忽视它的人留面子,因为它看起来“临场处置经验”明显不足,而且一直不足,从来就没有足过。规律也没有笑眯眯地“严肃处理”的习惯,它相当严肃。
没有布票,买不到布;没有粮票,买不到油条。然而你也买不到加了苏丹红的辣椒油,买不到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除非你定作。你可以说,这是因为我们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那么日本的市场机制应当是比较健全了,我们要达到日本市场经济的健全水平,恐怕也非一时之功,但日本就在2008年,也出现了毒大米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后,人们把指责统统给了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的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3月份就有人投诉,6月份媒体就已经报道了患者情况,确实应当引起他们的重视,但他们没有做出应有的反应。然而有一点也不应被忽视,有关部门的尽职尽责所能起到的作用也不过是尽早发现,他们没有办法完全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如果说他们保证产品质量不出任何问题,甚至是保证不出现任何重大质量问题,那么他们一定是在吹牛。请任何人都不要相信。因为为了钱而生产的市场经济模式,使企业有违法生产的原动力。法律是起作用的,但真正生效的时间与地域都有限。就像一个小偷,警察盯着他的时候,他会老实一些,但要想不发生盗窃行为,需要每一个人身边都站一个警察,这是驻人监管。如果小偷有刘谦的本事,而警察没有这个本事,那么警察即便驻人监管,也形同虚设。在为钱生产的主导思想与法律共存的情况下,吃什么是安全的?答案是一个概率,这个概率绝不可能是百分百,一般也不是零。或者说,答案是运气。运气好的话,吃什么都是安全的,运气不好的话,吃什么都是不安全的。当你吃坏了身体的时候,不要只埋怨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别忘了,还有一个始作俑者,为钱生产。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经济体制的两个极端,中间是“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这些都是末节,因为这只是手段,为了达到目的,这两者都可以采用。哪一种方式离目标更近,哪一种方式能够更快的实现目标,就采用哪一种方式。但为需要生产的目的是不能选择的。为需要生产而不是为钱生产,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是社会主义凝聚全社会力量的关键因素,是社会主义具有更强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如果一个人辛勤的劳动只是为了他人银行帐户上的数字更长一些,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对这个人失去吸引力。
市场经济刺激了劳动者与非劳动者辛勤工作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快速提高,这个时候,请不要忙于欢呼。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需要生产而不是为钱生产。GDP、财政收入,这些数据很重要,但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果必需能够到达终端消费者那里,这样生产的目标才算是达到了。如果生产成果积压在那里,不仅没有实现生产的目标,而且会最终妨碍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发展成果人民能享,这才是发展的第一步。人民共享,公平地共享,是一个分配问题,属于另一个方面的问题,这里暂不讨论。首先是人民能享,这样经济进一步发展才有可能。以目前最热的房地产市场为例,房子盖起来空在那里,而且空置的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就说明生产出了非常严重的问题。生产的数量多,只是为钱生产,而非为需要生产,生产的目的转变了。至少在房地产领域,开发商们正在为钱生产,而不是为了需要生产。虽然政府的财政收入依赖于卖地,但此种发展方式无疑于饮鸩止渴。而从前年年末以来,日常消费品市场低迷,奢侈品销售数量飙升,也充分说明了当前的生产是为了钱,而不是为了需要。西方资本主义为了钱生产永远摆脱不了经济危机,我们也不例外,这一点儿没有疑问。庸医们开出的民主、法治、人权的药方,治疗不了经济危机这个顽症。这个理论之所以正确,不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也不是因为它是西方经济学的,只是因为它正确,被几百年的实践验证它正确。
市场经济理论是不容质疑更不容否定的。西方经济学者以及他们的粉丝们都这么认为。我认为,问题恰恰出在这个不容质疑与不容否定上。任何不容质疑与不容否定的东西,都可能不是好东西。这是一种迷信与崇拜,会妨碍对其中错误东西的修正与改革。时下,市场经济体制不容质疑与不容否定还是很有市场的。几乎任何事物都是在质疑中前进,在否定中发展,没有质疑与否定,这种事物就死定了。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生产目的是为了需要,它不容质疑,不容否定。
无论采用什么经济体制形式,为了需要生产不能偏离。当前,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一方向,而且是严重偏离了这一方向。这一倾向,必须被重视。否则,我们会遇到大麻烦。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