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中的对称与平衡
社会发展中的对称与平衡
在自然界,对称和近似对称无处不在,特别说到我们正常人的身体,虽说他不是一个完全对称体,但作为质量分布而言他又是一个非常近似对称的形体,或者说人们努力追求使其生长达到对称。像人或其它动物如蜻蜓等近似对称的很多,这是生物的成长密码所定,其本质特征当然是能很好的生存。聪明的人根据这样的原理设计并制造出许多具备运动态的器具,例如飞机、列车、汽车等。
对称或近似对称性质对于需要具备运动或高速运动状态的物体犹为重要。无论是静止或是运动着的物体平衡是基本要求。在工程师的基本设计理念中,“对称平衡”因具有美感而在其三种平衡中视为首选。
根据易经学说,万物是相通的,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中的许多内在规律揭示着自然科学中的奥秘,那物质世界中对称与平衡的特性是否为社会发展所用。
作为社会发展中的平衡理论,世界上有奥地利社会学家海德1958年从心理学的角度作过详尽论述。而我只是作为整个中国弱势群体中的一分子在此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予以白描一番。
以前有人把中国比做一头狮子,也有人把中国比做一艘航船,无论狮子或航船,其基本特性都要运动,当然运动是离不开平衡的。但这毕竟只是比喻而已,中国社会现实要比这复杂得多,所以就历史记载能够“设计”中国社会发展过程的大师很少。
无论简约也好,纷繁也罢,大凡运动总是有规律的。我刚参加工作时在工厂当一名普通车工。我们厂生产桥式起重机,可以吊起重物在三维空间运动,设计这种起重设备的是一位重庆籍的谭姓女工程师(当时还没搞职称评定,不叫工程师,叫技术员),30岁左右。当她设计好后就下发零件图加工,她常到我们机床旁来审视我们各道工序加工情况。我说你一天和我们站到晚很辛苦的,我们只要照你画的图加工就行,没必要那么辛苦吧。她很耐心的跟我说:作为我们搞技术工作的人,设计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不可能绝对准确和合理,要在加工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并一一解决,特别在你们零件加工环节,受设备性能和操作者技能的影响,有时达不到设计标准,但我会在一个合理的差值内放宽要求,使相关组合尺寸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这样生产出来产品出厂我才是放心的。她还和我说有一次她就发现车间主任为了赶进度私自放宽尺寸,我就严肃的向他指出其潜在的危险性,那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有安全隐患。她的这些话对我可称得上教悔,让我一生很受用。
还有一件虽非我亲身经历(侄子叙述)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之事。十多年前我的侄子开了一个石塘,所开采的石料供建房盖屋使用。开了几年石塘越来越深,车子装好石料后要好多人帮推才出得了石塘。有一次一个新顾客开车来买了一车石料,他发烟时只发了两个工头,其余小工都没有抽上他的好烟。现在车子装满料要人推,工头一招呼人们呼啦就上去帮忙,这些没抽到烟的人不是在推而是在往后拉,使发动机超负荷运转,最终车是上去了,但发动机却损坏严重,之后没几天就大修了。侄子说后来他在工作和打交道过程中非常注意这些细节上的疏忽。
何为设计,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这里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说明这是一个动词,在这个过程中最有实质意义的是通过“视觉的形式”。商务印书馆1978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设计的定义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如果套用百度定义中的“视觉”,显然是指图样,而这里的“方法”就不仅是“视觉”那样简单,而是要与目的达成统一。外藉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设计的定义是这样:①定下计谋;②在工作或工程开始之前,预先制定方案;(还有第三种当名词解)。不同的版本可能都有不同的解释,仅上述三种定义而言,百度的定义过于简单,只强调视觉而忽视设计的本意,而后两种则强调方法或方案,显然方案比方法又更加严谨,更具可操作性。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设计更强调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不能忽视对称与平衡。
我以前曾具体经办我们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工作。在我国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中,以工程系列为例,最低一级为技术员,逐次晋升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中级)、(最高到)高级工程师(相当于教育系列的副教授级)。中专以下学历的在一直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前提下只可晋到助理工程师,大专学历的只可晋升到中级,本科以上学历的方可晋升到高级,否则视为破格,那要求就更高,历炼时间更长,如果一个中专学历要晋到高级职称,除要有特别业绩外到退休能达到此高度已是凤毛麟角了。
其实“设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我国专业技术职称29大系列中没有“设计”这个系列,但在计划经济最好的时代,国营大中型企业实行“三总师(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制”时,各种“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具体设置××总时,必须是这个专业系列中最优秀者(具备高级职称并能正确拍板)承担。
我最喜欢“科学社会主义”中的“科学”二字,因为只有科学最能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即本质。当我们去划船时,一行六人肯定是一边坐三人,我们会说这样的分布是科学的;赛龙舟可能是最有典型意义的对称与平衡。张艺谋的电影28个学生要《一个都不能少》,我们说这个老师的做法是科学的,抓住了义务教育的本质。
现在见诸媒体最多的恐怕是“制度设计”。说到每一项设计无论简单或复杂它都是各种纵向或横向知识(真理)的有机结合。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是这些设计中的至高景界,当我发现网上说有人希望它掉下来,还有日本人还实施干扰,但这些都无济于事,因为设计天宫一号这些大师们是讲究科学的,设计和制造是至臻完美的。
现在大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那个苦呀!有些苦是外辱,更多苦还是来自内部或内部的内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和当时的清政腐斗啊斗,总是斗不赢。后来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又接着和统治阶级斗,这些都缘于社会的不对称和不平衡。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双方死了很多优秀的中国人,终于斗赢了,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定国体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达成了一个新的平衡,这应该说是最高层次的制度设计。但后来的各种文献中均没有“设计”这个概念,最著名的只有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可能是最具“平衡”感的设计理念了。当时流传最广的是称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为“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这里面的四个名词都无太特殊的意义,重要的还是前面的形容词,但这四个称呼都与“设计”毫无关系。我认为这不是说当时的人不会用“设计”这个词,而是革命的前辈们对中国“怎样搞好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生事物无基础知识支撑,不能轻易用“设计”这个非常严谨的概念。新生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经过三十年的摸索,应当说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许多知识可能已经凝炼成为公理,公式,定理,定律,足可以进行设计了。
新的设计方案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修改,正式更名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孕育出这个新生命(或称新机型)的两个胚胎(或称两大系统)应当是著名的“猫论”(系统1)和“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系统2)。
当系统1快速运行时,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7983亿元,(上述两个数据摘自百度文库) 增长了108倍,这三个数据的确令人欣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人民”的大多数一般是用切身感受作为论证依据而不需要也不会用严密的数据加于推理。在正常发展情况下,人民的幸福指数应当与人民共和国的GDP的增长呈正比,但这些年来切身感受到的除了与GDP关系突出的拆迁多了、城市大了、高楼多了、马路宽了、各级政府办公楼漂亮了、前腐后继更甚了外,关系国计民生的就业、收入、教育、住房、医疗、环境、安全却和GDP的增长极不对称。
猫捉老鼠可能要数辽宁盘锦鼎翔米业有限公司刘建国训练的“猫卫队”最出名。他把猫队(85只)按职能和年龄分为巡逻猫、潜伏猫、侦察猫各司其职。由于岗位不同,它们逮到老鼠的数量也不一样,然而猫王刘建国对整个猫队的成员都一视同仁,这是猫捉老鼠中对平衡的典型运用。
系统2的元素中真正有意思的是“让”。看百度词典中“让”的基本词义:1. 不争;2. 请;3. 许,使:4. 任凭;5. 被;6.闪避。这些年由于系统2的“完美运行”,大大超过了预期效果,全国大多数人民更有切身感受。
每一项设计的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本来按设计的初衷是系统2分两步完成,当第一步运行到某个程度时要有一个指令传给下一步“先富带动后富”,可到如今第二步基本没有反应。现在分析有三种情况:1.先富的还不算富,指令还不到发出时间;2.设计失误,第一步构件内没有指令储备;3.制造或装配有问题。表现在(1)有指令但不会发送;(2)指令已传,下一构件不接收;(3)接收了指令但构件无反应。由于系统2中第一步的能量传不出去,运动中产生了巨大的势能聚集,整个系统已经无平衡可言,震动加剧!科学社会主义只要用科学的态度再运用科学的方法设计,正确借鉴社会主义在没有科学二字时的三十年所积累的各种定理、定律、公理等,系统运行只会更加完美,也才真正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值得欣喜的是,系统中某些部位例如重庆已开始缓慢接收到第一步传给第二步的信号且第二步运行系统已开始转动,这些年来所聚集的势能开始转化为动能,使重庆市的“五个重庆”之能迅速传递,使得已经不对称不平衡的系统变得逐渐平稳起来。此时不禁使我想起了云南白药的一则广告:通则不痛,痛则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