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应该有效果:我国北方农村的居民的取暖的燃料特点
本人没有到过外地做过调查,只是对于自己看到过的农村燃料形式述说。农户燃料的改革,应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及其重要的内容{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在村屯里街路硬面化(这个进展显著,实用),太阳能街路路灯(实用效果理想),街墙统一化(最显著形式化的就是这个,缺点是浪费了大量的水泥),街树无缺整齐(有些村屯显著),太阳能洗浴(实用效果理想)、室外卫生厕所(有改观,但是效果不理想)、街面卫生箱及改变农村燃料性质革命性的沼气池(70年代起就大批建立,在农户院里修建的砖与水泥的地窖式结构,主要以青草作物等为原料;后期的是建设在暖棚猪圈内,主要利用猪粪为原料),一直到现在,现在是大型的,一个大沼气池通过管道供应上百个农户家庭,70年代开始国家就一直在对这个建设补贴,但是我看到的是农村各家基本上没有使用(换料费事,冬天气温低产生的沼气少)。还是以玉米杆为天天使用的燃料}。
把它说成及其重要,是因为农户在住宅结构上,如果实现了多数变为全砖、或是混凝土、或是钢筋混凝土框架,房盖为灰渣轧面、或者水泥瓦、或者防水卷材、或者彩板的话,房屋达到了坚固保暖理想效果。
但是,在室内烧柴方面却有产生难以防范的尘土,在屋里地上飘散。烧柴人的双手、衣服一定是粘上很多这个尘土。这样的烧柴方式,与古代农村比没有任何进步(甚至上还不如古代没有灰尘,古代能够容易找到树枝,树枝烧柴很干净、方便)。老年人习惯了不计较这个,扑了扑了身上、手上的灰土马上又做其他家务了。对于擦化妆品、穿新衣服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烧柴方式,简直没有舍得的勇气去为家庭而做。这样的烧柴方式,严重影响了每个农户家庭的干净环境的舒服心理。
我看到的农村住户是大量使用玉米秸秆或者稻草为燃料烧灶坑(大锅灶)做炊取暖,虽然几乎每家都有液化气可以做饭,但是,液化气灶却不能使北方农户人的睡觉土炕(床的用途)变温暖。没有看过他们用液化气取暖,用煤取暖的也及其罕见(可能是成本太高舍不得这个花销,再有,把煤引燃也很费事,做少量炊,也浪费);如果农户都使用煤取暖,煤的资源也是问题。 几乎所有的农户都是使用自己的玉米秸秆或者稻草,它们的最好特点,就是自产,并且很容易引燃。最显著的缺点就是:往屋里抱时,一定弄得抱它的人一身灰土(没有办法防范,而且基本上是每天得抱一次柴禾);现在养猪不用烧水了(过去每天三次得烧很多的水),(而且家庭人口也少了,液化气也替代了一部分柴禾,所以柴禾夏天基本不用;都是,立秋之后,夏天之前这个漫长季节,还必须用);在往灶坑里面填进时,得用膝盖将其折短,又产生爆尘土,弄人一身灰土。如果用木材为燃料是最方便与卫生了,可能林区的农户能够弄到树枝与木材为燃料。
农户的柴垛的堆放也是新农村建设一个得经常清理的事情,在清理过程中,村干部与“钉子户”发生冲突也会发生;现在是新农村指标合格的村屯,柴垛一定是堆放在农户院里(以前,一般是大门外门口附近),也就带来了危险的火灾险情(易起火的柴垛离房屋与粮食仓库房近了),不能在园内堆放的,有的没有办法,只能堆放在离家有很长距离的大地里了,使用不方便,还脱离了火情监管。
柴垛在秋、冬、春季节也时有发生火灾的情形(矛盾放火泄愤、放爆竹引起,以及其他不慎引起),这样的财产损失不是太大,但是很能折腾人:半夜三更各家都能起来救火,不能安心歇息睡觉,如果大家认为是人为放火,还得使各家人心惶惶。用井人力压水,把人累得气喘吁吁:接水泵,找水带把人忙得不可开交(多数是深夜里起火,干活不得眼),派出所接火警得出人去着火现场(车辆耗油),特别是消防车与十余名消防兵(小火的话)必赶到现场来救火(消防车耗掉大量燃油),很多时候消防车到达时,柴垛已经基本烧完(路途远,柴垛燃烧快)。所有参与救火的人(包括消防兵),都是弄得裤子淋湿,鞋子会湿透,救火洒水时,地面非常泥泞,鞋子上一定会沾上很多泥土。如果是冷天或者冬天时,救火的人就更加遭罪了。
对于着火原因,派出所还得进行调查,找着火附近的人进行询问笔录这样麻烦的事。由于这样的着火事件现场被破坏,基本上是派出所劳时费力之后,无果而终。消防车、救火群众、派出所、农村干部都是无偿的,着火者,不要负担任何费用。一个特大柴垛价值也就是10亩地玉米杆,价值是五百元,多数的柴垛就是5亩地柴禾。一个小小的柴禾垛火情,就是这样的多数人被大折腾。
但是,这样的柴垛火情事件,在冬季里是不罕见。如果春季发生,由于春天经常每天风大,发生特大面积的火灾的可能性非常大(农户住房外墙,院里禽舍禽物,蔬菜大棚及秧科全片烧掉)。
因此,为了农户烧柴方便卫生,提高农户生活水平,节省能源,防范环境污染,也为了更好地在防范火情方面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农户的柴禾物理与化学改变。
本人了解到,已经有使玉米杆改变物理状态的机械,这个机械使细长的玉米杆进入机械后,变成了玉米粒大小的颗粒状燃料。现在,听说这样的燃料销售给城市里的洗浴门店烧洗浴水(这个比煤的排放环境污染小,允许城市里作为燃料燃烧使用),现在,还没有看到农户把自己家的玉米秸秆变成这样不产生灰尘的,不容易发生火情的、而且还方便堆放储存颗粒燃料。
这样燃料的生产过程现在是这样的:割倒在地里的玉米杆,由手扶拖拉机那样形状大小的压缩打包机,在秋天与冬天以在大地里连续行走的方式收捡起在大地里倒着的玉米杆,当时随时自动压缩一米长的方捆。之后,这个方形捆,被人工送进大型的颗粒机械里,瞬间就变成了从机械里出来的可燃烧的玉米杆颗粒状燃料。
玉米杆柴禾这样的改变方式,可以说是对农户进行玉米杆燃料使用方便方面的革命性文明改变。
但是,农户自己却舍不得(没有)本钱去做这样的改变,因为到现在还没有人来组织他们使其拥有自己集体的秸秆机械,或者免费使用的机械(国家补贴购买)。更不可能有供应商来满足天量的农户需求量。商品生产成本高,即使有商品,农户也不一定愿意买,因为他们自己家里有玉米秸秆。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应该是:说服农户联合集资购买机械(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农户愿意接受);政府补贴越多农户购买机械的愿望越高;
如果单干以前的各个县、各个公社的农机制造厂修造厂不黄的话,在短时间内这个机械的生产数量就能够满足农户的需求。可惜,现在要搞试点的机械,也得需要大资金商业购买了。因为要购买机械进行试点,这样的试点也就容易被官僚主义形式化了。
理论上应该可行的方式是,先试点,两个屯子几百户农户自己有一台可能够方便自己生产(自己生产没有工资成本,没有场地成本,没有保管成本,没有运输成本。大地与机械距离近,秸秆随运到随生产,颗粒随被农户分走。不用对玉米秸秆进行称量,因为每个农户有多少田地,村民组大家是公开知道的,按种植面积分颗粒燃料大家会认可的。没有秸秆堆垛而引起的火情危险。商业化生产就有秸秆的巨大原料堆垛而担心的火情危险,一旦起火,无法扑灭,直到烧光)。估计1500户的村子,有3台机械就可以。
平原地带的玉米作物现在出现了以机械收割的方式进行收割,解放了农民的大量体力劳动,玉米棒的摘取、扒皮效果与效率,农户满意。听农民说玉米秸秆在当时收割时,随之被机械绞随吐到田地里。农民说这个秸秆以后就难以回收起来了,主要原因是会与土掺杂在一起。如果怕不能腐烂而影响下茬作物播种与干旱,只能用在大地里燃烧的方法进行处理。
理论分析的后果如下:毁掉燃料,环境污染(产生高温,二氧化碳烟雾),但是燃烧后的灰烬对作物有利;如果田地在种下茬作物前,秸秆不能及时腐烂变成作物肥料,还得花费大量人工进行捡出清理田地过程;捡不干净,会严重妨碍播种,严重隔离种子或者作物吸收地里水分,造成种子不出苗或者作物缺少地里水分而影响生长甚至作物干枯死亡的灾难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