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云淡月:读曾平小说《困顿者》之后
(读与评1-1)
微云淡月:读曾平小说《困顿者》之后
《困顿者》以主人公的梦或者其昏迷期间的假想的形式展现,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篇自白式的小说。文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整个故事是“我”在大学毕业后生活的一个断面,全文共涉及五个人物“我”、父亲、母亲、阿信和驱邪的老头,一条狗,还有一些没有名字的村民。
“我”是一个游离于世界之外的人,在常人来看他是不正常的,他是一个极不自信,没有安全感,自卑的人,这些是从毕业后同学之间的差异和社会的不友好等原因慢慢展现出来的,特别是“我”在社会地位、经济方面与阿信有了一些落差之后。
“我害怕白天被母亲拦住,嘘寒问暖,而自己却要强忍着说,在外的这段时间里一切安好;我胆怯于遇见乡亲,问长问短,而用脸上的微笑抵御内心的仿徨;我更痛恨于见到同村的严信,这并不是我们发生不愉快一幕的缘故,而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而今却有天壤之别。毕业晚宴那晚,他签了一家单位。据说是一家国企。他也俨然成了实在的城里人,人人羡慕,我却保持异常的淡然。他尽情地笑着,离席唱和着,时不时地回头看我一眼。那时,我感觉自己的眼睛、身体、灵魂都渐渐麻木了。所以当他破口骂我时,我已然找不到方向,全然不知所措。”
“母亲说,我是孩子。孩子年少不懂事,喜欢闯荡、流浪,擅长幻想、游离。当被生活的困难所阻扰就会丧失心智,然后就封闭自己。然后母亲说,我是病人,需要每天吃药接受治疗,不然就会神志不清,走路跌跌撞撞,需要别人提醒。”
父亲在文中提到的不多,在母亲看来“我”对于父亲是是敬重的,“我”自己认为这是对父亲的违抗与背叛。
“梦里的父亲脚步迈得很快,我能试图看到的只有背影。从小到大,他从没有回过头,从没有对着我笑过,他在我眼里是好人,也是害怕遇见的魔鬼。我曾有几次在背后骂他,甚至打他,而他总是不还口,不还手任我一个人在风里哭泣与哆嗦。”
母亲是儿子的榜样,“我”对于母亲的感情相对复杂,前中很多处母亲和狗写在一起,母亲对于孩子的怜爱在我心中会产生一丝的不快。文中也多车提到“我”对于母亲心思的理解多有偏颇。后文多处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心疼和“我”的不正常带来的慌乱无助。
“总算安静下来了,脑袋还有些模糊。母亲的身影从我身旁掠过,我急促地把头抬起,看见的是正在寻觅食物的老狗。它摇晃着的尾巴像母亲扎的小辫子,它走路一前一后的姿势正合上母亲的步调,就连嚎叫和呻吟都像极了。我跟在它身后,摸索着它走的线路,然后用同样的动作,蹲坐,俯瞰,平躺着。若是同村的人看见我,一定会感到惊奇和难以置信,因为他们不懂狗的内心,但我懂。若是母亲见此状,她一定会拍手叫好,因为她成了儿子的榜样。尽管我不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那时的情景,但我能够揣测出她内心的欢喜。就如一旁的老狗,对着躲在角落里的满脸是污渍却不能独立行走的小狗抽搐般大笑。”
“我呕吐得差点撞墙的那天晚上,母亲不在家。等她半夜回来一瘸一拐地提着药来房间时,我早已倒在床头艰难地呼吸着。她看见我痛苦的而孔,就把药甩到一旁,两步当一步地伏在床前,用双手轻轻地拍打我脸颊。在昏黄的灯光下,从我还留有一兹亮光的眼睛里,我看到母亲表情里所坦露的惊慌和不敢而对的绝望。随后,她用颤抖的口吻在我耳边说道:“份子,你……你感觉好吗?”我先是摇了摇头,随后又点了点头。她把手背贴在我的额头上,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再接着,我也迷糊了,许多黑幕从天而降,蒙住眼睛,就连我双手所触摸到的也是空空的。”
阿信总是在“我”的潜意识里。文中阿信出现多次,阿信认为“我”心虚、虚伪。文中多次提到了阿信对于“我”的挑衅。他俩互相之间有恨意。
“阿信也在一旁监视我,用诱惑的词语怂恿着我,用不屑的口吻鄙视我,“你敢吗?不!你什么都不敢!”、“你吞个试试!滋味肯定美。”
“那天,在众目睽睽之下,他指着我额头、眼睛、鼻梁、下巴和胸膛骂我心虚,骂我虚伪得令他毛骨惊然。我起初认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当我看到他那张比往常严肃千倍的脸时,
我知道平时喜欢开玩笑的他这次是认真的,我也知道那天大家都没喝酒,他也没喝。”
驱邪的老头与我互相有恨意。母亲认为“我”的反常很严重,“我”是不喜欢这一切的,“我”选择了逃离。
其实读过这篇文章给我感触最深的有几句话:
“望着汽车把我远远地从校门口带离,感觉只是梦过一场,顿时知觉全无。来时,我成了陌生的城里人,远方的乡下人。归时,我转换了角色,成了远方的城里人,陌生的乡下人。”
“踏上生养我十几年的土地,我才知晓,一切的人情世态都是虚无缥缈。在这里,可供游子呆立的角落消失了,供游子思念的背景也褪去了。淡了味的故乡,不再是我心仪向往的城市;变了形的街道,不再是我悠闲徜徉的天堂。一种别有的情感,如打翻了的五味瓶,呛入口中,滚进胸腔。”
我觉得“我”这样一个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但是没这么典型,现实生活的人为了保护自己有各种的伪装,但内心的不自信,自卑,没有安全感还是会有心无心的被旁人捕捉到。我自己本身也稍稍有这样的问题,不喜热闹,低沉,自闭,这是我的表现,其他人可能不是这样。很多人因为这些原因就找到了各种圈子,比如素食者,基督徒,各种爱好者联盟,或者整天迷醉在游戏、动漫、韩剧中。究其原因我觉得跟现在的学校教育很有关系,学校重视教书而不重视育人,我所说的育人是指像战争年代政委那样式的管思想的,很多时候思想问题不解决,其他诸如学习的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我”是社会的产物,他这样的人不是社会主义社会需要而应该是要改造的人,他心中无他人很是个人主义,自由散漫,他更像是在被所有人抛弃之后便成了这个样子,我觉得如果他生活在一个很有爱有志向互帮互助社会意识强的集体里精神面貌一定会焕然一新。
(2015-9-24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