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宜业宜居的榜样共富村社——四谈底线就是公有制
《中国剪报》,9月29日头版头条转自综合中国政府网、北京青年报皱春霞文——李克强让群众宜业宜居(总理考查足迹遍及全国三分之二省份)。这次总理重回他“1998年调任河南,历任省长,省委书记记,7年跑遍了河南的山山水水”的文中提出,“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即兴城也兴业,走让群众宜业宜居的新路子”。“李克强来到了孟庄镇农民创业园。该园已入驻98家小微企业,其中53家属返乡人员创业企业,带动周边上万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总理对创业农民说,希望你们回来带动更多的乡亲创业致富,以创业支撑‘产城结合’,新型城市化”。总理确实辛苦了,上任两年多,足迹遍及全国三分之二省份。
对总理提出的“宜业宜居”如何理解,报道没有做出文字方面的解释,只提到兴城也兴业、城镇化建设、幸福的城市等;词典上也查不到这个词。笔者的初步理解,“宜”者“适”之意,即适合、适当、当然、应该、应当、等等,一个字“好”。要有好的职业/产业、好的居住环境,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人人都是生存发展产业的主人(以人为本)的工作岗位和住宅的“林中鸟”,它代表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向,而不是土地被迫卖掉在私企老板企业上班的“三不一少”的“笼中鸟”。这样的城乡一体化的“产城结合”、“新型城市化”、“宜业宜居”的林中鸟中国有没有?可以肯定的回答:不仅有,而且不少,还有天下第一村、创建共产主义小社区的村,只是中央领导明知而不提罢了。仅以总理任过省领导的河南省就有刘庄、南街村、小冀镇东街五队、龙泉村、北徐庄、龙堂村、土古洞村等等。这些村没有一个是总理去年两会及其以后多次宣扬的学安徽凤阳的“典型”,也不是让私企将农民变成失地的产业工人,而是与其对着干的不求个人有,但求大家富;不求当大官,但求干大事;无私则无畏,威力大无比的共产主义者农民领袖史来贺、王宏斌、刘志华、徐德全等领导的成熟的党支部带领社员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依靠社会主义底线公有制的优势,坚持斗私批修,坚定不地走公有共富社会主义道路,跟包产到户/失地农民、卖国企搞私有化的改旗易道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有农则稳,有工则富,有商则活,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的农村都市的“产城结合”——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宜业宜居的城乡一体化的公有共富的农村都市,社员都过上了无贫富差别的幼有所育、青有所学、壮有所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幸福祥和、让世人羡慕向往的城乡一体化的农村都市生活。周家庄人民公社就有一万三千多这样的三大产业主人的向阳花。尽管新华社2014年年6月26日已经报道了,然而中国的领导却有意回避而不提。安徽凤阳没有资格与其相比,与孟庄镇98家小微企业,将周边上万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底线有本质的天壤之别。
据笔者所知,李长春任河南省委书记时,去南街曾说过,大意是南街村的速度比深圳的速度还速;1998年11月9日,时任河南省代省长的李克强曾视察过南街村,参观了新方便面厂、彩印厂、麦恩公司、村民家庭和幼儿园等,说:“你们这条路子很好。”但从去年两会及其以后却多次宣扬的安凤阳包产到户搞私有化致两极分化的“典型”得知,总理对南街村等公有共富村“你们这条路子很好”忘记了,是让98个小微企业将周边上万农民在私人企业中变成产业工人。这样的产业工人和旧社会资本家、当今三大资产阶级工厂的产业工人有何区别?与南街村、刘庄等共富村没有老板,更没有老板党员、书记,都是三大产业的主人、亦工亦农的社员那怎能相比。这样的宜业宜居,是30多年的“特色”私有化的继承和发展,再加上将剩下的国企再混改成混合型所有制,不知李总理的底线和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比例)是什么(多少)?主要支持共富村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还是只支持安徽凤阳包产到户、私人企业让失地农民在那儿变成私企的产业工人?答案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因为社会主义能共富,公有制才是柱石;包卖私有谈共富,自欺欺人哄百姓。30多年化公为私的私有化(0.4%的官僚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掌握70%社会财富)和两极分化(234倍到343倍)已经将人哄够了,中国人已经觉醒了。任何削弱、破坏公有制底线的改革只能是改旗易道,继续沿着“三不一少”搞私有化和两极分化,将公有制为主体做为招牌的迷魂汤,中国人是不会再相信了。共富村社已经做出了榜样,通钢工人、乌坎社员已经做了尝试——这就是老祖宗旗帜/思想指导下中国的唯一希望、前途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