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七宗罪”
尽管大多数人都难以设想资本主义将会走向终结,但也有人已经意识到:出乎新自由主义者(neoliberals)所料,经济自由(economic liberty)与死亡/终结(death)之间的确是存在联系的。因为,根据齐泽克(Zizek)的思想,资本主义的盛行极有可能导致世界末日(apocalypse)的出现,所以二者将会相伴而行。

基于这一立场,虽然不少人已经指出“无限的增长体系与有限的地球资源之间具有根本的不相容性(basic incompatibility)”,但作者认为,资本主义也仍然存在其它固有而致命的缺陷。继而,他将资本主义的“七宗罪”逐一列举如下:
7)非道德性(Amorality)。资本主义所“关注”的仅仅是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虽然有人宣称“资本主义是最高效的资源分销商(distributors)”,但也有评论者驳斥道:在美国,近50%的粮食都是被生产商(producers)和销售商(vendors)所浪费的。作者不仅对后者的基本立场表示赞同,而且还援引了下述文字辅以解释:
在资本主义社会,粮食生产的动机(motive)并不是为广大民众供给食物,建造房屋的动机并不是为他们提供安身之处,生产衣服的动机并不是使其居于温暖之境,实施医疗保健的动机也不是保其康泰无恙。这些本应被视为“基本权利”(basic rights)的一切,却只是一件件用以创造利润的商品(commodities)罢了——换言之,它们也都是可以买卖的。如果无法创造利润(通常因为生产过剩),那么这件商品就会被资本主义者视为“毫无用处”,最终亦将难逃惨遭毁坏的厄运。
根据相似的逻辑,本应投入治疗重大疾病(如疟疾、艾滋病)的资金就往往会转向某些微疾的调治上。例如,影响极少数患者的男性秃顶和勃起功能障碍——因为,资本主义从中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6)内在的不平等(Intrinsic inequality)。基于货币体系(monetary system)的致命缺陷,资本主义将世界二分为“有产者(haves)”和“无产者(have-nots)”。于是,财富就会不可避免地集中于有产者手中。
5)贫困(Poverty)。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资本主义(global capitalism)有助于缓解贫困。但问题在于,全球的贫困统计数据出自于世界银行(World Bank),而世界银行又是一个旨在推进全球化的机构。对此,批评者们主要从四个方面予以反驳:第一,这些数字通常会被一两个快速发展的国家所扭曲;第二,为了得到期望的统计数据,世界银行将“深度贫困”(deep poverty)的工资标准任意界定为$1.25/日,但这显然是过低的;第三,日薪对饮用水、营养、保健、教育和社区等其它决定生活质量的因素也都无所指涉;最后,当经济差异(economic disparity)显著扩大时,讨论“贫困率”也就没有意义了。
进一步地,作者给出了一个更具说服力的论证:全球资本主义不仅无法缓解贫困,它还会导致贫困。归根结底,全球化的目标就是通过渗入“未开发的”社区(“undeveloped” communities)来扩展市场,进而将其拖入货币经济(money economy)之中。因此,全球化将会创造出新的劳动者和消费者。
4)外部化(Externalization)。将成本外部化指的是,把成本传递给其他人,尤其是一般的公众与环境。为此,作者列举了两个案例加以佐证。其中,最为典型的即是污染案例:当X公司向河中倾倒有毒废料时,位于下游的社区就要相应地付出健康受损和生态退化的代价。
作者进而表明,这一罪责的主要承担者便是企业:通过将利润私有化并将成本公有化,企业成了一个“外部化的机器”(externalizing machine)。质而言之,外部化又是通过“有限责任公司”(limitedliability corporation,简称“LLC”)来实现的。
3)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在给定的区域、时间内,由于GDP结算了用于交换的所有商品和服务,因此它通常也被看作“经济福祉的记录”。但是,GDP却忽略了财富的分配以及战争、事故和疾病等负面因素。
质而言之,这个简单的数字并不涉及人类的幸福或生态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人工财富(artificial wealth)的上升一般又对应于自然财富(naturalwealth)的下降。
2)私有财产(Private property)。“所有权”(dominium)的合法概念已在当下的美国社会中普遍盛行。例如,土地的所有权即被看作一种不可剥夺且毋庸置疑的权利。
但是,对原住民而言,土地所有权本身就是一个荒谬的概念。因为,它所表明的是,一种较小的权力(人类)能够拥有一种较大的权力(自然)。一方面,世界各地的原住群体都奉行敬畏自然与“公有财产”(the commons)的原则。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却试图私有化,进而从一切事物中获取利润。一言以蔽之,“所有权即是偷窃(Property is theft)”。
1)高利贷(Usury)。高利贷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虽然大多数宗教都对有息借钱的行为予以谴责,但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制度性偷窃(institutional theft)却是商业银行和美联储(Fed)的业务。
作者分析道,因为用以还贷的资金并不存在,所以这个社会便会受到竞争意识与稀缺心态的双重驱使。然而,更糟糕的是,高利贷还为持续的经济增长创造了需求。换言之,如果没有高利贷,美国的经济将会崩溃。
最后,作者在文末再次强调:这种经济增长不仅是难以持续的,而且终将走上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但是,他同时也保有一种审慎的乐观态度:纵使走在毁灭的路上,改变既有的经济方式亦为时未晚。
(陈彦瑾编译)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