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互联网与“高铁网”的不解之缘——读《全球能源互联网》(二) 全球能源互联网与“高铁网”的不解之缘
全球能源互联网与“高铁网”的不解之缘
——读《全球能源互联网》(二)
河南信阳 重望
《全球互联网》发表后,有记者采写文章,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全球电能的高铁网”。我认为,这种说法符合现时我国人民的思维逻辑,因为高铁网是我们现时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中国品牌,我们已经享受到了“高铁网”给我们带来的改变。而且《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创新仿佛还有“高铁网”的影子。都是那种“鞍钢宪法”式创新体系,“青蒿素”式的大会战,连个知识产权的归属人也难找。巧合的是,《全球能源互联网》和“高铁网”,全国两个领头的还都姓“刘”,而且网上还都戏称是两个工作狂的“刘疯子”。
当然这两人绝然不同。《全球互联网》和“高铁网”也各有特点,这种比喻还不能全面反映“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特点,若说全球能源互联网与”高铁网”有不解之缘似乎更确切一点。
我先说我对这两个人的不同印象。
高铁网的领军人物非人称“刘疯子”的--原铁道部长刘志军莫属。可惜的是,刘志军没有倒在高铁试验的车头里冲锋陷阵时,却倒在了纸醉金迷之中。他愧对了他家乡湖北鄂州父老乡亲的嘱托,千不该迷途于走出“华容”道时(刘志军的家乡湖北鄂州市华容,“华容”是对应讹传三国演义中黄冈赤壁曹操败走的华容道);他辜负了武昌工友的期望(当初刘志军曾在武昌铁路工务段打工),万不该疏离了当年的汗水交融的感情。他忘了根本,他身为党的高级干部,丢了党的人!
五十年代,他的家乡曾流传“刘介梅忘本回头”的故事,当年的介梅兄没有刘志军陷的深,他却“回头是岸”了。我相信功罪是要两分的,刘志军要能痛改前非,党和人民是不会抹杀他过去领军“高铁网”的成绩的。
国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原以为他在这种政治生态中,难逃“常在河边走”的“湿鞋”,有人还在网上辱骂他的“电力帝国”霸道,代表既得利益抗拒"改革".今年初国家审计署大部队紧锣密鼓地进驻,南方电网几个头目应声落马。而我看到这位刘董却“岿然不动”。不但如此,近年来他还大动作频出:发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卓见,组织人马大搞特高压电网,大搞智能电网,组织千军万马出版《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技术》《全球能源互联网》等专著,开工示范工程,把许昌继电器厂,平顶山高压开关厂收入国家电网系统,在南京打造国网公司的创新基地,在两会上,他还动情地与百姓们拉家常:“如果在中国,用私企来把控我们的电力资产,大家心不心疼”。。。。。。,审计署撤离后,我看到国网公司第一时间发出审计巡视后的整改措施,的确涉及许多群众反映的问题,并且具体落实有行动。我又看到国资委居然派刘的副手去南方电网掌舵。令我惊喜的是举世瞩目的习主席联合国发展峰会讲话竟然将他《全球能源互联网》的主张,作为国家意志,向全球创议。
我揣摩,这怕是意味着习主席把《全球能源互联网》当做“中国诺贝尔奖”的奖项,将奖章挂在了刘振亚的胸前,也挂在了为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而积极奋斗的国网人群体的胸前。这怕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又一落实项目的选定。
看来刘董清廉,刘董积极作为,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本色。保持了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也保持了党与群众的血肉关系。通过《全球能源互联网》使中国人的“鞍钢宪法”又在联合国着实秀了一把,不觉令人情不自禁地为他拍手叫好。不过,刘董的这么一个大摊子,要说在歪风邪气中,没受影响,我看也不客观,好在刘董不是那种“不作为”的官,加油!刘董!
再说说《全球能源互联网》和“高铁网”的各自特点。
铁路网承载和传输的是物理实体,或客或货,主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需要。都需电来驱动,视驱动功率而分速度快慢和载重量的大小。“多拉快跑”是铁路的效益目标。高铁网的发展主要突破了原铁路运输的速度限度,这是传输量在时间维度上的指标。强调的是快速程度。
互联网承载和传输的是表示信息(声音,画图,文字等)的数据,是报纸,著作,广播,电视,游戏,音乐,会议等的现代替代工具,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包括管理的需要。由于光电在介质里的传播速度一定,“宽带”传输率不断在加快,不过,互联网的发展主要是突破原信息传输在空间上的限制,这是传输量在空间维度上的指标。强调的是共享的内容和范围。
而全球能源互联网除承载和传输信息外,还承载和传输电能。电能是一特殊的物理实体,它不像列车上的货物那样有模有样,这点与数据类似。而且它还可以由一般物理实体,比如化石能源的煤,石油等转换而来。
正因为如此,现在它可以部分替代高铁网的工作,如电可以替代化石能源作运距离传输,为了传输能源,过去列车地上运煤,现在电网天上运电。
它还可以把互联网包容在其中。因为泛在智能电网里,实质上就有一个与电网伴生的,管理控制电网的计算机网络,它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包容性,而且近几年农村已经基本实现了电网的“全覆盖”。
这一点很重要,现在的“三网”(电话,电视和计算机网),都是靠互联的计算机网络传输的,已大量采用了“复用”技术,是否可以进一步与能源互联网融合,做成“四网合一”?我看可以试试。这不仅符合四网长远发展的规律,也将大大缩短研发建设工期,还将节省大量资金和资源。对于农村网,更是“弯道超车”,农民盼望“四网合一”,它将有力地推进农村扶贫的进程,加快消除城乡差别,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使农民更快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5.10.17.(待续)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