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米勒诞辰百年 作品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白色恐怖
17日是美国知名剧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Asher Miller)的生日,2015年适逢他的百年冥诞,尽管米勒已过世近10年,他的作品并没有随着时间洪流,遭到淘汰或遗忘;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被视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严厉批判,同时也描写资本体制下,个人与家庭的沦丧;尽管作品背景设定为1949年的美国,却仍能带给现代观众深刻的反思。
阿瑟.米勒(1915年10月17日-2005年2月10日)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波兰犹太裔移民家庭,米勒在大学公演时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剧作《荣誉的真諦》(Honors at Dawn),便一举得奖,其后1949年创作的《推销员之死》为他拿下普利策奖(The Pulitzer Prize)及三座托尼奖(Tony Award),被誉为“相当具有影响力的20世纪戏剧”。
回顾米勒一生的作品,其戏剧刻画的主题都相当具批判性,引人思考,也因此到了今日,米勒的作品依旧不退潮流,仍经常被搬上舞台。
2015年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担任《推销员之死》剧中主角威利.罗曼(Willy Loman)的舍尔爵士(Sir Antony Sher)仍能在剧中角色看到与现代社会呼应之处,“米勒以自然且关怀的角度描写身为人会经历的感受,我们在剧中的角色看见自己的倒影,这是米勒作品能跳脱时空限制的原因。”
“在普世的经验里,我们总能在米勒笔下的角色中认出自己。”英国知名剧作家艾克邦爵士(Alan Ayckbourn)这么说;2015年奥利佛奖(Laurence Olivier Award,国际舞台剧大奖,相当于百老汇的托尼奖)最佳男主角得主史壮(Mark Strong),曾在与《英国广播公司》(BBC)专访时也表达同样的想法,“米勒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照著我们,透过台上的表演,底下的观众也在演员身上看到自己。”
曾执导过米勒另外两部作品,《熔炉》(The Crucible)及《吾子吾弟》(All My Sons)的英国剧场总监戴维斯(Howard Davies)也表示,“米勒勾勒出世界的现实,他从平凡人的生活中写出不平凡的悲剧故事。”“米勒的作品很写实,在生活的危机中,人们要不是选择面对不然就是让步,这才是我们认知中的世界。”
“美国戏剧的良心”
不仅米勒剧中的角色写实、贴近生活,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其作品主题也以当代时事为核心,创作於1953年的《熔炉》正好就是个例子。
《熔炉》这部作品取材自1692年美国麻州小镇塞勒姆(Salem)著名女巫审案之真实事件,米勒撰写该剧影射美国政府奉行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利用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在好莱坞“扫荡,将许多所谓共产主义者列入黑名单,造成一股”好莱坞猎巫行动“,而“政治正确”也变成艺术创作的紧箍咒。这部作品也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
戴维斯表示“《熔炉》这部作品精準的描写美国50年代早期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的状况,剧中的比喻也用得恰到好处,”“你会发现,其实我们根本没有改变。”
而另一部剧《吾子吾弟》描述的是二战时期一个美国商人故意贩卖有问题的军用飞机零件,造成21名飞行员丧生,“这个故事讲的不只是个人道德上的缺陷,更是一个对整个美国的隐喻;为了赚更多钱,我们冒极大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对于演员来说,演出米勒剧中的角色常常是个极大的自我挑战,“表演过程中演员不仅要演出角色的缺陷,同时也必须面对自己的缺点、不足。”戴维斯表示,“大家都想演出米勒剧本的角色,因為这些角色都很伟大,充满了复杂性”。
演出威利.罗曼的舍尔爵士表示“但演这个角色非常地辛苦、疲累,”“但在表演的过程中,就像跟着角色进入一场内心旅程,一起随着角色奋力挣扎,这是最令人振奋、激动之处。”
2014年,伦敦西区剧院决定开始重演米勒最受欢迎的三部作品:《熔炉》、《桥上一瞥》(A View from the Bridge)及《推销员之死》,即使米勒已经长辞于世许久,他的作品仍将不停地被搬上世界舞台,继续发挥影响力并带给观众深刻的反思。
除了文学成就之外,他与美国女星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的婚姻也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百岁生日快乐,阿瑟.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