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要义有四,“天问”为最
梁山前主,号称托塔天王晁盖。所谓晁盖,乃是有日之兆,吉祥之兆,是北斗七星之首之谓。所谓“天王"者,就是受命于天,由他带领,施行一段天道之说。晁盖聚集好汉英雄,劫不义之财,盘据梁山;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管天下不平之事,这些都是阻杀由洪太尉所放出的众妖魔兴风作浪之义举,是行天道之举。但托塔天王只能将镇妖塔从一面放到另一面,将妖魔从一面放到另一面,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妖魔。这里寓言着起义军起义成功以后,虽除去了许多世间丑恶与不平事,但因为他们无好的治国理念,又因捣毁了封建皇朝的纲常伦理,而天下将无以适从,也因此而产生有害于天下的副作用;这就好比李自成部一样。
作者在本书中将晁盖等七头领描写成非逼上梁山(非 为生存所逼)、而是自愿上梁山,代表当时民意(如许多被逼上梁山的头领与众小喽啰们、及无数无法生存的百姓们)进行反抗现实社会黑暗而替天行道的造反有理者。作者在这群人身上演绎了一段天道,对他们的造反是肯定的。
然而,造反虽有理,但造反以后怎么办?
晁盖他们凭的是江湖正义造反,即使取得了全面地胜利,但胜利以后呢?他们没有安国定邦之策,也没有怎样建立更好社会之理念。所以,在作者认为,天道在他们身上运行,只是暂时的,不能更长久、更持续的。所以在这里,作者有了困惑。作者面对着困惑,作出了另外一种演绎。
第二种要义:逼上梁山——造反有理——忠义为纲,替天行道,投降朝廷,背大义而招致覆灭。
水浒作者认为,晁盖他们造反虽有理,但造反不是目的。只是造反,天道的运行很短,很快就会断裂。于是,作者让晁盖死去、林冲边缘化,使宋江接替梁山之主;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将天道的演绎,让宋江的忠义路线来承担。这是当时社会文化中可算是先进的理念。
然而,作者对这种路线只是有部分地肯定,而总体上还是否定的。
作者让忠义路线得到充分地展开,让梁山英雄接受招安,然后创立一番事业而功成名就、荣华富贵,甚至是将他们按到了替天行道的岗位上,达到了完成这条路线有利条件的顶峰。但结果呢?结果就是:全军覆没,替天行道,也走到了尽头。这里,作者也给忠义之路判了死刑。108位英雄也空忙碌了一场,大部分人白白的献出了生命,葬送了一支原本是为了反无道、伸张人间正义而行天道的人民起义军。
“忠义”之路虽延续了造反有理的事业,是造反有理的继续,但在实质上是前一阶段的背叛,也就是对造反有理的天道的背叛,这是义军失败的原因。
第三种要义:梁山的失败,是忠实地执行了儒学的要义后的失败;梁山的失败是儒学的失败——因此儒学非天道
作者为了让儒家学说在乱世中得到实现,就使晁盖死去。只有晁盖死后,才能够让投降主义的“替天行道”路线得以全面的顺利贯彻。作者让晁盖死去。他对晁盖不但没有恨意,反而称之谓“天王”,是赞扬的;这在前文第一要义中已经说过。
自从晁盖死去以后,起义军执行的是以“忠义”为纲的“替天行道”的路线。这条路线一直是由宋江、卢俊义、吴用来执行的。
宋江自小读儒家经书,一生奉行忠孝仁义的儒家文化精义至要。就是梁山副首卢俊义,也是时尚俊义名士。他们的共同志向,就是为皇帝立功;通过为皇帝立功而进级于朝廷之上,然后继续行天道。与此同时,又可以名扬天下、光宗耀祖。他们的理念,就是儒学的精义。他们的替天行道之路,就是儒学精义的演绎。
书中,晁盖本是起义军继续反无道大义的领袖,他的聚义厅,聚的既是哥儿们的小义,又是反腐朽没落朝廷(包括皇帝)的大义。宋江为了“忠义”,将晁盖摈弃于108个头领之外,是为了让起义军忘记起义时的宗旨、坚决地执行他的投降主义路线;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是为了改变起义军的灵魂。
起义军宋江领导,走上了忠义之路,“替天行道”了。但是可贵的是作者尊重封建皇朝腐朽没落、皇帝不是天的事实,尊重儒学在现实中无益于天道施行的社会实际,使义军与主要头领归于毁灭了。——这是合乎社会现实的必然。是对儒学非天道的英明表达。义军的失败,根源于不以起义军起义时的大义为宗旨,而是以皇帝为天,改变了宗旨,改变了路线;根源于在其后台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第四种要义:天问——什么是天?天道在哪里?
“忠义”之路虽延续了造反有理的事业,是造反有理的继续,但在实质上是前一阶段的背叛,也就是对造反有理的天道的背叛。
造反有理的依据是聚义而反无道的路线。聚义意在聚集天理(这是义军方向与主流——当然不可能是纯粹的);是将除恶扬善,伸张正气、压制邪气、行天道的人与事 发展起来。而忠义路线是将无道的皇帝当作是天,将聚集民间正义当作手段,使起义军接受招安,然后为皇帝去打被“逼上梁山”的与梁山前身相同的、为社会反无道(尽管有限)、行天道(尽管有些副作用)的方腊等义军,是替皇帝行道。因而忠义的义,与聚义的义是不同的,是与起义宗旨相反的;实质上是用来打正义的邪义——这与今天的用假社会主义打掉真社会主义一样。而“忠”,更是愚忠了;因为天下大乱而无道,正是是因为皇上无道,朝廷邪恶所至。所以这种忠是反动的。
作者将这些道理看得很明白。正是有了这些的思想基础,作者才能够向着更高一级的思想进发。读者要知道的是,否定儒学 并不是作者巨著的高思想。
作者将思想通过有组织地结构布局,利用《水浒传》这样一个文学样式,向世人发出了千古绝问:什么是天、天道有哪些、天道将如何运行的天问,使自己的思想与《水浒传》一起成为永远让人们议论,并促使一些有责任的知识分子去思考答案的促进人类进步的政治行为。也因此而使《水浒传》成为一部文学名著,使作者自己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政治家。
作者能够否定儒学,发出天问,是当时一起思想政治家们所不能的。就是今天的社会还在复辟儒学,对儒学抱有希望。 这就说明了在今天的共产党所主导的社会里, 还有许多在台上的人物,其政治思想还未曾达到《水浒传》作者的。不仅如此,就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能够作出正确而完整地、有系统地回答作者所发出的天问的人,还是极少的。所以继续回答作者所发出的天问,做出更正确与完整的答案,还是摆在今天一些先进政治思想工作者们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
对《水浒传》思想纲领的总结:
作者在《水浒传》里的思想纲领是这样的:在天下大乱与黑暗的情况下,百姓造反有理。但是百姓的造反是非理性的,因而需要有一种有效的治国理论支配百姓的造反。那么当时社会上最为主流的儒家学说怎么样呢?能否用来治国呢?作者通过了生动与比较全面与深刻地演绎后,给予了否定。 作者针对封建皇朝中,因皇帝昏庸腐败而招致了天下大乱与昏暗这样的情况,在救国救民道路上,作出了深刻与复杂的思考后,忠实于现实,不违背真实,将以儒家学说为灵魂的起义军判了死刑,也将儒家学说判为非天道。
但是,作者将以儒家学说为灵魂的起义军判了死刑,将儒家学说的治国之功能判了死刑,并非是写作《水浒传》的终极目的。 他的终极目的、也就是更高一级的思想,就是艺术性地向世人发出了,什么是天、什么是天道、或天道如何运行的天问。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