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两个“一致”是科学工作者的枷锁

火烧 2011-01-23 00:00:00 网友杂谈 1031
文章批评两个‘一致’束缚了科学工作者,导致社会科学领域缺乏大师级人物,历史编撰沦为政治注解,影响学术自由与历史真实性。

    作者:费尔多思

    原题:《 两个“一致”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建国以后中国几乎没有大师级的人物,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和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那是无法比,即使和晚清与民国时期比,新中国也要逊色得多,尤其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年,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好像是戛然而止!


严复、王国维、梁启超、鲁迅、陈独秀、齐白石,等等,等等,堪称大师级的人物,中国的年轻人至今耳熟能详,专制、战乱甚至亡国,也没有能够埋没他们的光辉;造诣、成果以及人格,至今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古时候人们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现在人们说“天不生润之,万古如长夜”,其实这句话应该改一改,改成“天不生大师,万古如长夜”!毛泽东当然也是大师,但他是个例外的大师,建国以后他的理论和个性都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展,而其他近乎与他同期的那些人,就没有他这么幸运。梁漱溟、茅盾、魏巍、马叙伦、章太炎、老舍、金岳霖、冯友兰,等等,等等,无疑都是大师级的人物,建国前就奠定了他们各自的大师地位,但建国以后,虽然他们偶尔也会出手且出手不凡,但基本上都是成绩平平,鲜有惊世之作了。

这种现象,曾令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各种猜测也纷至沓来,直到前几天,在《党史》二卷的一次研讨会上,有个叫张启华的人,才披露了其中的秘密。他们编撰党史,一是要和中央文件保持一致,一是要和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和精神保持一致。这两个“一致”,是编撰党史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初看似乎也不算错,但这样一来他们所编撰的“党史”还是党史吗?

历史就是历史,就是把已经发生的事件交代清楚,对与错、功与过,任由读者或后人去评说,也要经得起任何评说,可我们的党史偏偏不是这样,不是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拿一套既有的成见,去套说历史事件,在历史史实中,为中央的观点找论据,任意取舍甚至杜撰历史材料,编撰出来的,最多只是中央文件的历史注解,根本就不是历史!太史公写历史,如果坚持和汉武帝一致的基本原则,或者奉旨美化汉武帝,那是肯定不会惨遭宫刑的,还有荣华富贵,但他也不会成为历史大师,也不会成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太史公之名,后世也不会把他的《史记》当历史看!他最多也只是和我们现在的许多史学家一样,是个小混混。

从纵的方向看,中央文件前后是有可能不一致的,有时还是矛盾的和对立的,是不是中央文件每变一次,我们的党史就要重新编写一次,历史岂不成了任人摆设的玩偶?从横的方向看,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也不是永远一致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在尖锐的斗争时期,这一点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谁和谁是怎么回事,即使是在平常,我们也无法要求那几个领导是一个精神,前几天总理还信誓旦旦地说要进行政治改革,也煽起了一些人的激情,过了没有几天,总书记又说我们的政治模式是成功的,给了政改派一个透心凉,史学家该领会谁的精神?

难怪我们的年轻人从国外学者的著作中读中国的历史,《西行漫记》、《毛泽东》,等等,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写的历史不可信,或无法信,像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四清、文革,史学家写历史,是把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地点日期、文字记载、人物文章,统统写清楚,而不是先根据文件全盘否定,再研究该怎么否定。一个数字,比如说三年自然灾害中饿死人的数字,要如实拿出统计根据来回答,饿死了没有,饿死了多少;而不是揣测:有人说四千万,有人说三千万,根据什么文件的精神,我们认为是一千万,云云。这样写的历史有半点儿权威性吗?这样写作的历史学家,能成为大师吗?


这种现象在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个杂志的总编,一个学术单位的领导,首先考虑的不是学术价值,不是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而是首先考虑是否和中央精神相一致,有无数的学术成果,也就在这个尺度之下被扼杀了。我们非常坚信,我们的领导各个都是聪明绝顶的,但我们绝不相信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是登峰造极的,日理万机就够他们受了,再要他们垄断理论和思想的“发明权”,是不是太为难他们了?而事实上正好相反,在社会科学领域,除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谁还有,谁还敢有?比他们的思想理论高深了,肯定就不一致了,不如他们高深,那就没有发明的必要了,所以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在给中央文件做注释的范畴内工作,这就注定了他们不能成为大师的命运了。


或许是中国人内圣外王的个性,领导人总想垄断思想和理论,这就为所有社会科学工作者套上了镣铐和枷锁;两个"一致"就是这个镣铐和枷锁,就是扼杀人才扼杀思想的利器。常常听说某国的总统是什么主义者这样的话,也就是说,他把某种理论应用到了治国的实践中了,而在中国则相反,总是某个领导人建立了什么理论,好想中国的领导人都是理论大师,这对领导人来说,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但这个面子,是以所有理论工作者的悲剧为代价的!

武大郎成立了一个烧饼公司,在这个公司中,武大郎的个子最高了,原因是,高过武大郎的人,统统被谢绝录用了。我们常常埋怨诺贝尔奖对中国人的偏见,说句老实话,你心目中哪个中国人该获得这种奖?中国有大师吗?仅有的几个人物,还因其肤浅,被我们的人民嘲弄着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