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消灭私有制?
消灭私有制就是为了消灭利益分配不均这个社会最对立的阶级矛盾。
打倒官僚主义就是阻止社会主义国家的‘干群对立’的矛盾
‘劳资’对立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敌对阶级矛盾,‘干群对立’的矛盾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新生的阶级矛盾,解决办法是将‘敌我矛盾’用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解决。以思想教育为主的‘文斗’办法。
阶级斗争就是权益、利益斗争,封建社会孕育出一群富裕的掌握了一定的资本的人,这些人不满封建皇权的垄断控制,于是这些人和封建贵族进行权益利益的斗争,即资产阶级革命,结果皇帝失败了,随之封建皇权被消灭了、封建制度被消灭了、封建的经济体制也被消灭了,这一群人胜利了就建立了资本霸权统治的体制,但仍然是‘私有制’政体,但是他们建立的生产体系是大资本工业、大资本农业。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消灭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小农业、小手工业,彻底改变了封建社会的制度体制和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使得顽固的封建复辟势力再也无法实现封建社会的复辟。
然而在这样的政体社会里,资本家却培育了一大批产业工人、产业农民。这一大群人的无产者不满一小群人的资本霸权的剥削压迫,生产了激烈的阶级矛盾,他们之间展开了与资产阶级的权益利益斗争,由于一小群人的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经济权和国家武装力量,一大群人的无产阶级虽然很难取得夺取国家权力的胜利。但是这种斗争是不会停止的,只要社会中有一小群富人就有一大群穷人,这种斗争就会继续下去,直到社会财富的分配相对的平等为止。这就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
一大群人的无产阶级一旦以马列主义是想作指导取得夺取国家政权的胜利,就要‘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压迫’实行‘公有制’。走马克思指引的道路。只有夺取国家政权,才可能实施建立‘公有制’社会制度,在公有制制度下才能实现利益平等。这就是社会主义革命。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工业化大生产’没有变,‘国家政权的管理体系’基本没有变,‘利益分配的等级制度’基本没有变,‘生产劳动的群体’没有变。除了更换了掌握国家政权的主体之外,其他的基本没有改变,有的部分改变了一点,但没有完全改变,‘资本民主’变成了‘人民民主’,‘资本统制’变成了‘民主管理’,‘私有制’变成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就是这样一些小变化建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常脆弱的,非常不牢固的,是非常容易复辟的。它甚至给人们一个错觉‘资本家消灭了,资产阶级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生产资料’归人民大众所有了。人们可以安心的搞社会主义建设了。其实不然,在这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还存在着‘阶级、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只不过这种阶级对抗是以另一种形态存在着。在资本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对资产阶级的改造相对比较容易做到,消灭这些私有资本也不算太难,实现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化也很快就能做到。但是,存在于人民头脑中几千年的‘私有观念’却是很难根除的。只要社会环境稍有变好,只要个人能够聚集一些资本,有些人就想搞‘私有制’就想搞‘资本主义’。
尤其危险的是政权部门的‘当权派’,这些曾经的革命者当中的有些人‘公权私用’‘以权谋私’聚集个人资本,贪图享受,一旦条件成熟他们就要搞资本主义。满足个人的私欲,保护自己的家庭、家族利益。他们就要停止革命,甚至阻止革命,到反革命。反对革命就是反对社会进步,在社会主义国家这难道不是“犯罪”吗?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会取消“反革命罪”?那些向往资本主义、向往私有制的人不在少数,工人当中有、农民当中有、干部当中有、全社会各阶层都有向往私有制的人,有些人说不想搞私有制、不想搞资本主义,其实也是权宜之计,只是还不具备“发横财”的条件,一旦具备了资本条件、只要掌握了公权力,就会‘以权谋私’他们就会变,他们的个人私欲就会膨胀。他们就要复辟资本主义。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当中,就是继续革命的过程。继续革命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社会主义体制的斗争,就是阻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斗争。
在‘公有制’下最大的弊端,就是‘公权力’的监督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最大的社会矛盾。就是“人民民主权利”落实不充分的矛盾。掌握和使用’公权力‘的人像过去的统治者一样,国家的主人却没有监督权、知情权、参政议政权。一旦掌握和使用‘公权力’的人失去监督,这种人就很容易变得特自私,特腐败,特贪婪。但是对公权力光有上级监督和外部监督还不行,还必须从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形态教育着手改变,推选出那些道德高尚、富有爱心、富有奉献精神的人掌握公权力的使用。这样的社会就是人们向往的社会主义社会。毛主席的“文化革命”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而发起的。
社会主义制度下也还会出现各种新的矛盾,这是社会自然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矛盾就是阶级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劳资矛盾’是资产阶级自己造成的矛盾,资产阶级自己培育了大量的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有制’社会里,资本都是公有的,或全民的、或集体的。因此消除了‘劳资矛盾’,但是领导和劳动者之间也还会有矛盾的,但这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因为干部也没有私人资本,是“干群矛盾”, 因此解决干群矛盾相对就比较容易,毛主席为解决这些矛盾进行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践,‘两参一改三结合’‘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等等,都是消除干群矛盾的绝对的好办法。另外,干部降低工资,取消军衔制等等都是为了消除干群矛盾的措施。虽然阻力很大,但是在毛主席的推动下得到了实施,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干群矛盾是由官僚主义造成的,如果社会主义制度下不能很好地阻止官僚主义的发展,势必形成‘官僚主义阶级’,这个官僚主义阶级的对立面就是工人阶级,掌握了马列主义理论的工人阶级有能力推翻资产阶级、消灭‘劳资矛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那么工人阶级也一定能够解决‘干群矛盾’,打倒‘官僚阶级’。最终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官僚阶级’发展到最后就会成为与工人阶级对立的阶级,这种干群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矛盾,对这样的新发展起来的矛盾,它的最终性质是‘敌我矛盾’,但解决这种矛盾时不能等到发展严重了再去解决,必须在矛盾初期就以处理人民内部的方法加以解决。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在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开始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是很低端的,为了尽快的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就必须先行一步,因此,城乡差别的矛盾就比较突出,为了解决城乡差别的矛盾,毛主席进行了‘工农联盟’的战略部署,首先建立农村的集体化体制结构,然后依托这个集体经济结构进行农村工业化,在国家工业化基本完成之际,以工业反辅农业发展方针帮助农村的工业化,将农村的发展在短时期内跟上国家的发展步伐,这样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城乡差别’的矛盾。毛主席的这个战略部署不是很好吗? 可惜的是‘人民公社’被砍掉了,农村的集体经济体,集体生产结构都随之被砍掉了,或者说削弱了。这是件很悲哀的事情,这肯定是人祸嘛。另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是消除城乡差别的措施之一,城市青年将都市文化、观念带进偏远落后的乡村,同时学习和了解农村的生活、生产、习俗、社会状况,帮助农村进行改造,改造农村的落后面貌。这就是城乡之间人员的互动,是相互学习、了解的互动。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下,仍有‘阶级斗争’,但不是直接对立的阶级群体的斗争,而是在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里的阶级斗争。也有各种社会矛盾,但大都的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立的阶级矛盾。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如:“教育矛盾”“医患矛盾”“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沿海与内地的矛盾”“民族矛盾”等等,在毛主席的领导下都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现在的中国似乎社会矛盾更多,更激烈,有些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下不该出现的矛盾,现在都出现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想想,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然后抓住主要矛盾去解决矛盾。还可以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提高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定会产生新的矛盾,甚至形成新的阶级对立矛盾。而及早发现矛盾,及早抓住主要矛盾,及时解决主要矛盾,及时认清矛盾发展的后果的人就只有毛主席一人。所以毛主席就是伟人,常人是无法与他相并论的。
毛泽东 作为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对文革进程的相关信息有着充分的把握,他于1967年秋天对此下过一个判断:“有些干部为什么会受到群众的批判斗争呢?一个是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群众有气 。一个是官做大了,薪水多了,自以为了不起,就摆架子,有事不跟群众商量,不平等待人,不民主,喜欢骂人,训人,严重脱离群众。这样,群众就有意见。平时没有机会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爆发了,一爆发,就不得了,弄得他们很狼狈。今后要吸取教训,很好地解决上下级关系问题,搞好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以后干部要分别到下面去走一走,看一看,遇事多和群众商量,做群众的小学生。”
(毛泽东:《视察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时的谈话(一九六七年七月—九月)》,载《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87—-388页 )
毛泽东最重视的生产关系内容:“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在这里,例如领导人员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以平等态度待人,改进规章制度,干部参加劳动, 工人参加管理,领导人员、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等等,有很多文章可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分配制度这三个方面。”“所有制的变革,在一定时 期内总是有底的,总是不能没有限度的。例如,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的性质总还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可是在一定时期内,即所有制性质相对稳定的 时期内,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却不能不是不断变革的。这方面很难说有什么底。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改变还是不改变,对于推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 ” 【《毛泽东读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2000年,第245-2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