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现代经济的生产方式,实现共产主义!!!
近日,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发表感言:极担忧经济发展的不平等问题!二战后,经济、科技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收入分配不均、贫富两极分化等现象,却是日趋严重,且见不到有改善的迹象。
为此,各国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法国人皮凯蒂的经济学专著《21CN资本论》竟成为畅销书,甚至,身为天主教宗的方济各都在大力鞭挞资本主义。然而,在我们鞭挞资本主义的时候,似乎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只是为批判而批判。
其实,"分配不均、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早已给出了答案,只是我们理解有误。我们过多关注名词"资本主义",更多源于我们的阶级情感,却未能洞察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内涵!!!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一系列弊端,其根源就在于经济基础的基础:【生产方式的"资本"属性】。
何谓生产方式?马克思早有定义,这里不再赘述。
现代经济体系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是"工厂"这种组织形式,现代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公司"。但是,无论怎样的组织形态,其根本特征都是"管理、控制",组织能够运转起来的驱动力都是"资本",是资本组织起了人力、物力、科技等各方面资源。对比理解,封建社会的手工作坊生产方式,驱动作坊运转是工匠自身的技艺,作坊规模较小,且其工匠自身仍参与劳动,资本在其中并不起关键作用。
"管理控制与资本驱动"的这种生产方式,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工厂工人还是公司职员,在被管理、被控制的组织形式中,必然被桎梏于驱动组织运转的"资本"控制之中。只要人们需要就业以解决生活问题,就必须接受资本的支配,换任何公司都改变不了这种被支配的命运。即使创业成功,从被支配者转变为支配者的资本代言人,也只是个体的变化,这种剥削的生产方式仍然存在,甚至得到进一步强化。在管理控制的生产方式中,由于"资本"是组织运转的驱动力,无论资本是私有还是公有,资本在这种生产方式中都处于绝对主导的支配地位,劳动者都处于弱势的被支配地位。
这样,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无论公有资本还是私有资本,为了使得工厂公司能够正常运转并有更多利润扩大再生产,必然希望占有经济利益的更大份额,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其中,私有资本更多表现在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公有资本则使剥削压迫异化表现为官僚特权,两者间相互地位的不对等,后面再多的补救措施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次分配不能解决的问题,无论怎样二次分配都是无济于事的,不过聊胜于无。
可以说,如果生产方式不变革,现代经济就好比是一座腐朽破败的房子,无论我们怎样尽心竭力地维护修缮,都避免不了破房子的最终崩溃。
现代的西方经济学,都是在对破房子修修补补,尽管能救急或有所改善,但都避免不了如2008年金融危机那样的大崩溃,至今已七年过去,我们仍未走出那次危机的阴影。
只有,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根本性的、终极的解决方案:敲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丧钟,构建必然的共产主义生产方式。
显然,我们并没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学懂《资本论》。我们过多关注于阶级、剥削、压迫、异化、革命……诸如此类的概念,甚至于认为《资本论》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经济。只是在危机到来之后,我们又不得不从故纸堆中,重新捡起马克思主义,但也只是再次增强了经济危机必然性的认识,却对其中的"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决方案"视而不见。
管理控制与资本驱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所形成的生产关系,是"雇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这种雇佣式的生产关系,就不可能改变被剥削的地位。也就是说,我们要形成一种新型的"非雇佣"的生产关系;再深入洞察分析,就是要在互联网化生产力的技术基础之上,形成开放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准确地说,是形成非雇佣的、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
什么是非雇佣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早已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给出了答案,且是非常形象地给予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 、牧人或批判者。
我们不要过多关注实现共产主义之后的结果,如"物质极大丰富、按需分配、思想觉悟提高……",而是要更多研究学习上面这段话,以及马克思对"信用与虚拟经济"的论述,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方法路径。
上面这段话,就是对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形象描述,这是一种"非雇佣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将这种生产关系定义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全面地发展。
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这段话呢?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生产方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理解这段话带来了顿悟灵感,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契机。
用互联网语境来理解:我们可以在淘宝上自由开店,在滴滴快的上自由开专车,在微博上做自媒体,在海尔制造平台上自由创新,我们还可以做自由快递员、自由教师……;当所有的"互联网+传统行业"都完成改造时,我们每一个人就可以从自由发展进而全面发展,形成非雇佣的开放型生产关系。
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语境来理解:就是国家在十八大之后提出的,让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构建社会主义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出"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同时,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创新生产方式、商业模式……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在互联网化生产力的基础上,就是互联网化的开放型生产方式!
开放型生产方式,到底存在怎样的一种逻辑关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市场经济的弊端,可以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
其实,这中间的逻辑关系并不难推导,当明白了开放型生产方式的运转规律之后,许多结论就很容易想明白了。
当工作与否不再受企业雇佣来决定,而是由个人的能力与意愿来决定的时候,个体也就摆脱了资本的桎梏。虽然互联网平台仍受资本驱动支配,但由于与平台劳动者间不存在雇佣关系,也就无法支配劳动者,从而转化为服务提供者,资本也就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比如,我们想开专车,只受个人技能与是否拥有私家车限制,由个人自主意愿来决定,工作就业与否并不由滴滴平台来决定。如果滴滴平台所设定的利益分配规则不合理,司机们可以无成本地、便捷地迁移到快的平台,即使滴滴快的合并,仍有Uber等平台存在。这种竞争关系,必然是谁的服务更好、收费更低,谁就可以获得更多司机们的拥护。这种开放型的就业模式,使得出租车司机们获得了解放,如果平台再为想开专车的个人提供专车融资服务,那么,资本也就从剥削压迫华丽地转身到为人民服务。
再如,我们有一个好的创新构想,就可以来到海尔的制造平台,集合三五志同道和者组建一个小微团队,利用海尔的生态圈资源服务实现创新构思,当预售众筹了众多用户之后,平台自然会以互联网金融模式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完成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最终实现这个小微团队的创新创业。换句话说,如果个人能力不足,可以开放型就业去专车平台开车;如果个人能力强有创新,就可以开放型创业去制造平台实现梦想。
这种非雇佣的开放型生产关系,个人想去哪个平台都可以自由选择,劳动不再受资本的桎梏,可以在各平台间自由便捷地迁移,只有一次收入分配最为合理、服务最为完善的平台才能聚集最广大的劳动者,简单来说,就是高收入的免费平台最能汇聚人气。
这时,不仅仅一次收入分配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而且失业问题也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理论上将会消灭失业现象。
如果上述几段话,仍不能很好地理解非雇佣的开放型生产方式,那么再从现代市场经济角度来探讨其间的逻辑关系: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维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如中国的7%可年增上千万个工作岗位,而低增长则无法保障足够的就业岗位。然而在这种经济繁荣时期,贫富分化依然在加剧,劳动者只能从经济发展红利中获取较小部分。如果是在经济危机中,劳动者受到的打击则首当其冲,即使如美国QE类的救市政策,银行为保障正常运营而嫌贫爱富,劳动者无从获取贷款,而资本所控制的公司却可轻易获取低成本融资。资本家个体也许会失败破产,但资本这一阶级群体却得进一步强化壮大。救市措施改变不了现代经济的传统生产方式运转规律,尽管保住了部分就业岗位,但贫富分化却是进一步加剧,进而抑制消费意愿,导致经济长期无法走出危机阴影。
现代经济体系,已陷入了这种恶性循环的经济逻辑之中,人人都在关注贫富不均、两极分化,都在批判鞭挞资本主义,却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自由市场经济与凯思斯经济早已破产,而我们却不能摆脱思想的枷锁,在市场作用、政府作用之间讨论是无解的,只有"变革生产方式"这一根本才能解决问题。
首先,非雇佣的开放型生产方式,将在理论上消灭失业现象。比如在平台开专车,这种深层次的市场开放,彻底释放受传统生产关系所禁锢的生产力,整个社会将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新生大量就业岗位,至于传统出租车行业受到冲击,只是管理理念一时无法适应新经济。今天,出租车行业新旧两种生产方式的冲突,只是因为只有极少行业在经历这种改造,传统经济体系中的就业欲望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短时间的就业欲望冲击,集中体现在出租车行业。即使是这种强烈冲击,由于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使得其就业岗位具有极高弹性容量,司机多则收入少,自然抑制了其他人进入的意愿,但是却不会失去就业机会。而且,网络约车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无论订单或多或少,都让司机降低了劳动强度。
其次,开放型生产方式对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改造,将打造一个万众创新的创新型经济体系。开放型生产方式对传统分工协作模式的改造,并不会让原有分工的就业岗位减少,只是使得原有行业人之间的协作模式发生变革,然而由于进入此行业的门槛降低,将会受到行业外人的冲击。当然,多数企业也会借此提升技术水平,以机器替换人而减少用工,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模式。比如,机器换人、规模化、开放型的三个层次的生产组织方式,海尔模式全方位涵盖了这三个层次,而红领模式只涵盖了第一、二两个层次,其并未将定制资源的配置能力开放出去。小批量定制的营销趋势,将会大幅增加产品经理、研发经理、市场经理等中高端工作岗位所组成的小微创新团队,尽管会冲击传统行业人,但在总体上却是增加了工作岗位总量,尤其是中高端的制造服务业工作岗位。更巨量的中高端工作岗位,则是开发网络平台的软件开发岗位。巨量的新生中高端工作岗位,替代了中低端工作岗位,同时,低端工作岗位的开放型就业模式改造,使得就业机会不再受企业雇佣限制,就业环境的总体改善,将会让一次收入分配得到大幅提升。
第三,开放型生产方式的互联网化变革,不仅仅会在一次收入上重新分配,更会重构生产资料所有制,构建一个相对公平的经济基础。股权众筹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将会聚沙成塔,汇聚起可投资的小微化社会资本(中国现在的社会资本,更多指私有资本,而不是马克思所定义的社会资本),赋予了社会资本投资创新经济的机会,不再唯私有资本所独占,重构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尤其是在中小微企业中发挥核心作用,将在新经济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开放型生产方式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将会形成"绝对的"行业垄断,一个行业最多只会留下三两家平台型企业,甚至只有一家(即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这样的巨型企业规模,只有通过股市融资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而股市规则的互联网化变革,使得股民积极参与企业管理,不再是少量私有资本支配巨量社会资本的现代股市运行模式,在巨型企业方面同样会重建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同时国有化的公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将会从"资本"这一根本上平抑贫富两极分化。
最后,开放型生产方式的变革,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新生产方式改造传统行业所带来的投资机会,已经无法测算其需要几万亿、十几万亿美元,抑或是更多。而变革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爆发式高增长,也将会延续一个较长时期,二十年抑或更长。
开放型生产方式的变革,将从整个经济的运行机制上颠覆现代经济的运行规律,也只有颠覆现代经济的传统生产方式运行规律,现代经济的弊端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也才能实现马克思所指出的"敲响资本主义的丧钟,实现共产主义"。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