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形象反差之大折射社会诸多病态
半个世纪前,一部风靡全国的电影《今天我休息》公映。从此,一个叫“马天民”的户籍民警,走进中国老百姓的心中———“马天民”,成为新中国优秀民警的代名词,有口皆碑。查“马天民”确有其人,他的原型叫马人俊,原上海市闸北公安分局芷江庙路派出所民警,侦破过600两黄金盗案,还千方百计为身边群众排忧解难,1956年被公安部授予“一级英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但十分遗憾的是,改革后这几十年,警察形象却一年不如一年,但凡有事件有案件,个中的警察经常遭到非议,指责、丑化,谩骂声不绝于耳。
远的不说,就说当前的。
新年伊始(2011年1月4日),发生在山东泰安市的袭警案就是典型的一例。此次事件导致多名警察和无辜市民死伤,从中确暴露出防范中的一些问题。对此,有关部门,特别是警方深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引以为戒是必要的。然而,让社会良心更心痛的不是警察为职责而牺牲,而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对牺牲警察的评论。笔者看到一些媒体报道、网络舆论,感到很心寒。一些网民对4名警务人员的牺牲讽刺挖苦,态度冷漠,一些专家则忙于“说三道四”,批评警察这不是,那不是。这是很不正常的。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应该是具备理性分析能力的社会人,我既反对用一些人的英雄壮举来美化这些人所属的全体,进而掩盖矛盾、回避问题,也反对因为这个整体中存在的某些人的某些问题,而对为了维护社会安宁的英雄也冷漠视之,甚至冷嘲热讽。具体到泰安袭警案,开枪袭警的刘氏二兄弟是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其中一人参与犯罪,杀害的也是普通的社会群众,对于这样的犯罪分子进行打击,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也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为了打击这样的犯罪分子而付出生命代价的警察,当然是不折不扣的英雄,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赞扬。尤其是壮烈牺牲的齐洪海,作为一名交通警察,采取撞车的方式来围捕犯罪分子,所体现出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是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履行职务责任”而已的。
对牺牲警察无端非议让牺牲警察难以瞑目,也使牺牲警察的家属,乃至警察整体感到不公平。更让人忧患和警醒的还在于,这些人借丑化警察而猛烈抨击、攻击党和政府,从而为“普世价值”、“颜色革命”大造舆论。当今警察形象与当年“马天民”反差之大这一现象,再次让我们看到改革时期诸多不公平造成的社会诸多病态。比如人心浮躁,贪污腐败,不讲人情,不讲政治,法治松懈等症。对此,我们的高层缺乏底气,我们的“主旋律”不能理直气壮地站出来说“不”,以致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英雄观不能可持续的教育民众、指导民众。面对这样的病态加重,我想,每一个理性的有正义感的群众岂止是忧心忡忡!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