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之死的启示
马建波 张敬伟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06期,摘自香港文汇报
一代强人,前利比亚元首卡扎菲,在……执政42年后的 10月20日终于死了。死得悲壮、死得离奇、死得耐人寻味。关于卡扎菲的死,至今真相难明,世间流传诸多版本,或因伤重而亡;或遭暴打而死;或因反抗被就地正法。然而,笔者更相信,他是被生擒后,而遭就地枪决处死。因为,这似乎更符合西方集团美英法的利益和利比亚执政联盟或反对派的利益,因为,他同拉登一样被视为恐怖首脑,他们身后都具有令西方寝食难安的恐怖势力和抵抗实力。因此,如果斩草不除根,恐怕春风吹又生。卡扎菲的死,虽终结了一个……强权时代,但也开启了一个帝国主义颠覆传统民族主义价值的时代。因为,他为西方拔除了一个继续攫取石油经济利益和地缘战略价值的巨大钉子。
卡扎菲死得不明不白
卡扎菲在艰难抵抗了西方联军和反对派武装攻击7个月后,终于步上了萨达姆和拉登的后尘,并获得与拉登相似的就地处决的结局。所不同的是:拉登是被美国人越境生擒立即处决;而卡扎菲则是被美英法假利比亚人民之手生擒处决。因此,他落在本国人民手上是他的不幸,在西方的军事介入下,持续近10个月的内乱和7个月的内战仇怨,使他遭遇未审先杀的命运。同时,他又是幸运的,是利比亚人民成就了他如“烈士和民族英雄”般的惨烈归途。
也许卡扎菲同萨达姆一样有太多该死的理由,因为他们长期与西方为敌,严重阻碍西方帝国集团在中东的石油经济利益。也许卡扎菲确实该死,但他不该是这样一种不明不白的死法。既然是联合国授权“设立禁飞区”,而掀起这场战争,他就应该交由联合国或国际法庭审判后,而有尊严的死去。何况他曾是这个国家的元首,他也是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兄弟。人们也许会问,如果他是落入美英法联军之手,结局又会怎样?死亡的结局仍然不会改变,因为西方早欲除之而后快,只不过会多一些冠冕堂皇的程序,然后在虚伪公义民主包装的审判后,仍难逃被问吊处决的命运。
利比亚战争和卡扎菲之死已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和现实,西方帝国主义霸权意识和联盟利益驱动,已颠覆了国际公约和国际公法的正义价值,已绑架了联合国为其攫取帝国经济、政治乃至军事战略利益服务。只要你不符合西方的民主价值,只要你阻碍或危害到帝国的战略利益,你就必须妥协或下台。否则,就会爆发春风狂飙的“茉莉花革命”,只要西方以“反人道、反人权”为借口实施军事介入,任何国家的内乱都可以是西方创新的“利比亚模式”,在联合国授权下,堂而皇之地借外力戡定。如果你是以反对力量为敌,与西方利益背驰的“元凶”,必将遭至“斩首”的厄运。
利比亚表面解放却难以实现和平
这就是当今世界的丛林法则;这就是今天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不宁的乱局。一切动荡的归因,都是帝国的贪婪和私欲。10月18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刚突访利比亚,扬言“希望卡扎菲尽快被擒拿和被杀”,10月20日卡扎菲就毙命。10月21日奥巴马已暗示警告“实行独裁、专制的国家不要步利比亚后尘,西方有能力解决问题”。可见贪婪和私欲都是一切战乱的根源,贪婪将伴随战争和恐惧,只有消除贪婪才能彻底消除战争和恐惧。
利比亚“解放了”,下一个目标会是谁呢?叙利亚?还是也门?利比亚表面是解放了,但却难以实现真正的和平,部族利益面临新的洗牌,西方利益(石油、地缘战略配置)面临新的重整;武器四散,5000颗地空导弹失踪,可以想见,后卡扎菲时代将步入比伊拉克更乱的乱局。人们不要被迷茫的“解放”蒙蔽,茉莉花的绽放也许并不美丽,她那幽幽的暗香背后,潜藏著西方的绞杀利器。
希拉里访利与卡扎菲之死
张敬伟
10月18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乘军用飞机突访利比亚。10月20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下称“过渡委”)声称,前利比亚独裁者卡扎菲被俘受伤已经死亡。这一消息和希拉里访利的机缘巧合,难免会让人们联想到希拉里是新生利比亚政府的幸运女神。
美国和利比亚的关系,在卡扎菲时代几乎一直都很糟糕。即使是被美国绞死的萨达姆、被美国特种部队击毙的拉登,他们还曾经是美国的“朋友”或“盟友”。所以,卡扎菲被赶下台,是美国所乐见的事实,虽然在对利军事行动上,美国远不如欧洲的法国和英国来得积极,但利比亚“过渡委”赶跑了卡扎菲,让卡扎菲肉体死亡并消弭其影响力,在利比亚建立民选政权就成了美国的政治目标,如此才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
美国乐见卡扎菲被赶下台
在此之前,北约的欧洲国家和土耳其等国领导人已经访问了利比亚,为推翻卡扎菲付出了大量财力和军力的美国,自然不能缺席利比亚战后重建。而“过渡委”也急需美国领导人来访,提供物质和道义上的支持。
因此,后利比亚时代的美利关系,是一种互有所图相互依傍的“利益”关系,希拉里的突访强化了这种“利益”关系。希拉里访利期间,先后会见了“利过渡委”一二号人物,赞扬利“过渡委”推翻卡扎菲的成绩,称美国“和利比亚站在一起”,这意味著利比亚新政权获得了白宫二号人物的当面支持;此外,希拉里这次给“过渡委”带来了1100多万美元,如果加上美国的前期援助,美援资金已经累计1.35亿美元。这是美国给予利比亚慷慨的经济援助。
不过,美国对利比亚下足功夫并派希拉里出访,决然不是给利“过渡委”送去福音书,而有著更深的利益诉求。
首先,给“过渡委”打气,亦希望这个派系林立的新政权,不要陷入争权夺利的怪圈,以免战后成果泡汤。因此,希拉里不失时机地提醒“过渡委”利比亚新政权,必须走上民主重建之路,而不能再次陷入内战。足见,美国对利民主政治缺乏足够的信心。如果“过渡委”不能过渡为民选政权,美国支持利比亚的政治努力就成为泡影。
利比亚局势难以乐观
其次,希拉里最注重的还是在利的经济利益。她在的黎波里会见了石油与财政事务负责人阿里.塔尔胡尼,显然,美希望这个石油国家,能够给予美国更多乃至最大的石油利益。
其三,后利比亚时代,美国除了担忧“过渡委”缺乏整合这个国家的实力,担忧的还有散失在民间的各类武器。德国《明镜》周刊认为,约有万枚防空导弹“下落不明”甚至可能流出利比亚。这些散失的武器,成为潜在的恐怖威胁,尤其对民用飞行器可随时带来机毁人亡的惨剧。有感于卡扎菲曾经制造过洛克比空难,虽然卡扎菲已死,但卡扎菲的支持者或会利用这些导弹对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予以报复。
其四,卡扎菲死了,但利比亚的极端宗教分子和组织还在。美国担忧极端宗教分子趁著利比亚的民主化而掌握权力,如此美国支持利比亚的成果也将沦为幻影。对此,埃及外交事务中心专家赛义德.沙拉比说,在利比亚战事收尾和重建过程中,美国绝对不会允许极端宗教势力掌权。
希拉里访利,卡扎菲之死,对利“过渡委”不啻是好消息,但是这个石油国家要实现完成战后重建还有待时日。美国能否达到其在利利益布局,也有待观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2dwj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