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的“此地无银”说起:外国不卖的靠自己就会有
文章围绕中国五代机技术突破,分析西方对华技术封锁,强调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并回顾大飞机研发历史,展现中国国防科技自主发展的决心与成果。
从央视的“此地无银”说起:外国不卖的靠自己就会有
云淡水暖
昨晚央视的新闻频道“环球视线”中,女主持人和两位专家叶海林、宋晓军主要是谈韩国的对外战略。中间用了大约3分钟的时间说了一个话题“外媒热烈炒作中国‘五代机’”,看起来连央视的编导也“忍不住”要议论这个话题一下了。网上资料显示,叶海林先生是中国
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政治室副主任,大概算是国际问题专家,而宋晓军先生是央视官方军事频道的特邀嘉宾,经常在央视露面的军事问题专家。
关于这个话题,听起来有点儿“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二位专家不置可否,也不说有,也不说没有,但是,强调了几点,第一,别用“常规”的眼光看待中国的高技术突破能力;第二,有强大研发队伍、资金投入保证,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第三,中国“五代机”的政治意义在于,要打破美国建立在“F22本位主义”之上的强权政治经济格局。
其中,主持人和旁白引述了美国、俄罗斯媒体和专家的一些评论,认为中国的“五代机”极有可能“是一个骗局”,还有说“中国五代机”的性能、技术赶不上美国F22和俄罗斯T50的,反正有点酸溜溜的味道。节目结尾时,专家们有句话没讲完:人家夸你好,倒有可能不是什么好事…
宋晓军用了一个比喻,说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候,美国总统约翰逊立即发表了一个声明,用了比较不屑的口气谈及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就跟今天美国的军事专家谈中国的“五代机”一样,但是,过了几天美国方面收集到飘到太平洋彼岸上空的气体样本之后,才不得不承认中国核技术的先进性。
美联社华盛顿1964年10月22日电:记者请核科学家谈了看法,他们认为,采用分离困难的铀-235而不是钚,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就。“根据这个宣布,我们对共产党中国人必须看得更认真得多。”“不论他们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反正不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在洗澡盆里完成的。”,美联社华盛顿1964年10月23日电:“核科学家认为,从采用铀-235制造第一个装置这一点来说,中国人就核工业初期而言超过了俄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因为这三国最初是采用杯,然后才采用铀-235。就是在设计方面也超过了美国在广岛扔的那颗原子弹。”
草民以为,宋晓军先生是不是想隐喻一下,别看欧美日俄专家、媒体在尽可能地怀疑、贬低、质疑中国“五代机”的技术和威力,到时候恐怕还是会有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引起的职业界的惊叹发生的。
这里,又引申出来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西方、或者哪一方,采用当时对付中国大飞机的策略,答应“卖”产品、卖“技术”,中国的歼十、“歼二十”(中国“五代机”的另外一个叫法)能够出来吗?
这方面的历史事例是有的:
80年代,关于中国大飞机研发的一条“市场换技术”的路线出现,基本的思路是:“三步走”,第一步是部分制造和装配麦道80/90系列飞机,由麦道提供技术;第二步与国外合作,联合研制100座级飞机,约在2005年服役;第三步是自行设计、制造180座级飞机,2010年实现。
可惜的是,第一步、第二部始终迈不出去,因为一到关键的时刻,就被美国人、欧洲人给耍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现在中国天空上飞的大飞机,几乎全部都是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客,大飞机的市场之门完全向美欧敞开,而中国人望眼欲穿的技术,却被死死地卡住见不到踪影。
与此同时,是中国已经成功试飞了百次以上,飞遍中国的东南西北,高至西藏,低到沿海,热到南方,寒到黑龙江的大飞机运十的下马。
把自己的砸了,该买的买不进来,一等就是30年。如果换个思路,在买国外飞机的同时,保持一个既有的研发平台如运十,保持一支承前启后的研发队伍,那中国的大飞机之梦,恐怕不必如此蹉跎。
原子弹、氢弹、远程导弹人家不卖,中国人就自己搞,坚持不懈地搞,就搞出来了。F22美国肯定不卖,哪怕中国有二万忆美元外汇也买不到,不卖就自己搞,坚持搞总有一天能够搞成,这是个不变的道理。
云淡水暖
昨晚央视的新闻频道“环球视线”中,女主持人和两位专家叶海林、宋晓军主要是谈韩国的对外战略。中间用了大约3分钟的时间说了一个话题“外媒热烈炒作中国‘五代机’”,看起来连央视的编导也“忍不住”要议论这个话题一下了。网上资料显示,叶海林先生是中国
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政治室副主任,大概算是国际问题专家,而宋晓军先生是央视官方军事频道的特邀嘉宾,经常在央视露面的军事问题专家。
关于这个话题,听起来有点儿“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二位专家不置可否,也不说有,也不说没有,但是,强调了几点,第一,别用“常规”的眼光看待中国的高技术突破能力;第二,有强大研发队伍、资金投入保证,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第三,中国“五代机”的政治意义在于,要打破美国建立在“F22本位主义”之上的强权政治经济格局。
其中,主持人和旁白引述了美国、俄罗斯媒体和专家的一些评论,认为中国的“五代机”极有可能“是一个骗局”,还有说“中国五代机”的性能、技术赶不上美国F22和俄罗斯T50的,反正有点酸溜溜的味道。节目结尾时,专家们有句话没讲完:人家夸你好,倒有可能不是什么好事…
宋晓军用了一个比喻,说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候,美国总统约翰逊立即发表了一个声明,用了比较不屑的口气谈及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就跟今天美国的军事专家谈中国的“五代机”一样,但是,过了几天美国方面收集到飘到太平洋彼岸上空的气体样本之后,才不得不承认中国核技术的先进性。
美联社华盛顿1964年10月22日电:记者请核科学家谈了看法,他们认为,采用分离困难的铀-235而不是钚,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就。“根据这个宣布,我们对共产党中国人必须看得更认真得多。”“不论他们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反正不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在洗澡盆里完成的。”,美联社华盛顿1964年10月23日电:“核科学家认为,从采用铀-235制造第一个装置这一点来说,中国人就核工业初期而言超过了俄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因为这三国最初是采用杯,然后才采用铀-235。就是在设计方面也超过了美国在广岛扔的那颗原子弹。”
草民以为,宋晓军先生是不是想隐喻一下,别看欧美日俄专家、媒体在尽可能地怀疑、贬低、质疑中国“五代机”的技术和威力,到时候恐怕还是会有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引起的职业界的惊叹发生的。
这里,又引申出来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西方、或者哪一方,采用当时对付中国大飞机的策略,答应“卖”产品、卖“技术”,中国的歼十、“歼二十”(中国“五代机”的另外一个叫法)能够出来吗?
这方面的历史事例是有的:
80年代,关于中国大飞机研发的一条“市场换技术”的路线出现,基本的思路是:“三步走”,第一步是部分制造和装配麦道80/90系列飞机,由麦道提供技术;第二步与国外合作,联合研制100座级飞机,约在2005年服役;第三步是自行设计、制造180座级飞机,2010年实现。
可惜的是,第一步、第二部始终迈不出去,因为一到关键的时刻,就被美国人、欧洲人给耍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现在中国天空上飞的大飞机,几乎全部都是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客,大飞机的市场之门完全向美欧敞开,而中国人望眼欲穿的技术,却被死死地卡住见不到踪影。
与此同时,是中国已经成功试飞了百次以上,飞遍中国的东南西北,高至西藏,低到沿海,热到南方,寒到黑龙江的大飞机运十的下马。
把自己的砸了,该买的买不进来,一等就是30年。如果换个思路,在买国外飞机的同时,保持一个既有的研发平台如运十,保持一支承前启后的研发队伍,那中国的大飞机之梦,恐怕不必如此蹉跎。
原子弹、氢弹、远程导弹人家不卖,中国人就自己搞,坚持不懈地搞,就搞出来了。F22美国肯定不卖,哪怕中国有二万忆美元外汇也买不到,不卖就自己搞,坚持搞总有一天能够搞成,这是个不变的道理。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