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的相生相克规律性
论经济的相生相克规律性
辛丑丑
提出经济相生相克规律性这样的命题,无疑是新颖的;不过,面对社会经济这样的复杂问题和经济危机这样的世界难题,也是很有必要的。什么是相生相克规律性呢?我们知道,“五行”相生相克其实是个很古老的命题,只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规律性的认识和应用还不是很深刻、很普及,所以提出并探讨经济相生相克规律性这一新命题,是既有理论渊源,也有现实需要的。社会经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其中包含着无数的规律性,那么,什么才是社会经济的相生相克规律呢?简单地说,社会经济的相生相克规律是主要反映经济的体系、系统、过程“五行”运行的包容趋势性和制约规定性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复杂背景下,由于整个世界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性,真正弄清经济的这种包容趋势性和制约规定性,对于应对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的。这种兼具分析和综合的整体统一性认识方法,有利于从深层次弄清诸如“经济危机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问题”、“两极分化问题”、“生产与分配问题”等一系列经济理论难点。下面分七个部分具体讨论之。
一 相生相克规律的整体统一性
“五行”相生相克是以“金、水、木、火、土”五种物象来象征客观事物运行规律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的整体统一性认识方法。讨论经济的相生相克规律性,需要先简要地说明一下“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的渊源。
这种古老的整体统一性认识方法的形成,最早源自“易经”。“易经”的产生至少在五千年以前,当时的社会形态处于蒙昧时代,生产力水平极低。由于刀耕火种是远古时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所以,金属工具、水利、植物、火和土地就成为当时社会经济运行最基本的五种生产要素。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这五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基本关系,这种相生相克关系,不仅能表明经济生产运行的规律性,也能够表明一般事物的运行规律性。因此,由“金、水、木、火、土”构成的“五行”运行规律,实际上是最早的经济运行理论和一般事物运行理论。
最初的“五行”运行规律的确是从有了金属工具以后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金”是指金属工具。金属工具主要是用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它是当时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此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禾木是农业的载体;火是热源和肥源;土地是农业的根本,因而这四项也都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
在“金、水、木、火、土”之间存在着一种相生关系。这种相生关系表明:“金生水”是指金属工具的耕作能够涵养水分、养分。这样的认识事实上一直流传了数千年,至今不少农村仍然流传着“锄头有水”的说法;“水生木”是指充足的水分、养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木生火”是指禾、木旺盛有利于增加燃料;“火生土”是指燃烧旺盛有利于土壤肥沃;“土生金”是指土地肥沃有利于金属工具生产。显然,这五种相生关系是具有包容趋势性的。所谓包容趋势性,是说“金、水、木、火、土”这种“五行”之间的运行关系是依次相生的,这种相生性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发展性。“金、水、木、火、土”之间的这种相生发展性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应当是常识。
在“金、水、木、火、土”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相克关系。这种相克关系表明:“金克木”是指金属工具能够砍伐草木,生产燃料:“木克土”是指草木能够植入土壤,生产果实;“土克水”是指土地能够阻挡水的流动和蒸发,涵养水利;“水克火”是指水能够扑灭火的燃烧,防止火灾;“火克金”是指火能够熔化金属,制造工具。显然,这五种相克关系是具有制约规定性的。所谓制约规定性,是说“金、水、木、火、土”这种“五行”之间的运行关系是隔次相克的,这种相克性是一种由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的时代规定性。例如:我们熟知的所谓“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等,就是以生产工具的时代规定性来标明历史制约性的。
由于对远古时期的农业经济来说,其经济运行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类营养生产的循环周期过程,因而,金属工具就是营养生产循环之起始源头;水利就是营养生产循环之命脉储藏;禾、木就是营养生产循环之流通载体;火就是营养生产循环之肥料分布;土地就是营养生产循环之再生转化。也就是说,整个生产循环周期过程呈现出的是“源、藏、流、布、化”的系统“五行”运行规律性,而“源、藏、流、布、化”的系统“五行”运行规律性,不仅反映了农业经济的运行规律,也反映了一般事物的运行规律。这种系统“五行”运行规律,后来就逐步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哲学思想,并在一些领域、特别是在中医等领域得到持久应用。
数千年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五行”运行相生相克规律对于客观世界中所有的有机体来说都是普遍适用的,因而它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它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体系演化、系统运化和过程进化的整体统一运行规律性,因而是一种科学的整体统一性认识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我们面对的客观世界是具有整体性的,而这个具有整体性的客观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物质性。因此,事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应当是客观世界最基本的属性。恩格斯说过:“虽然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够是统一的,但是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久的发展来证明的。”[1]这应该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客观世界整体性和统一性的最基本的表述。恩格斯在这里明确地阐述了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客观世界事物的整体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二是整体客观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物质性;三是整体客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经过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是可以证明的。如果把这三个基本观点集中到一点,那就是,我们面对的客观世界是一个具有整体统一性的世界。
关于客观世界事物的整体统一性的具体证明,我在《试论整体统一性的认识方法》一文(发表在网站“整体统一论”上,网址:www.zttyl.com)已做了初步的尝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证,所以不再重复。这里只引用其基本结论。
对客观世界整体统一性证明的基本结论是,世界万物的整体统一性结构是由九个基本物质属性构成的,这九个物质属性分别是:实在统一性层次的质量结构实在性、能量聚散实在性、时空环境分布实在性;存在统一性层次的形态演化存在性、运动行止存在性、发展通达存在性;可知统一性层次的信息真相可知性、规律规范可知性和实际实践实证可知性。由上述九个物质属性构成了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结构形式,这一结构形式即是整体统一性认识方法的核心,它与由“坤、坎、乾、离、艮、震、兑、巽”以及“道”构成的太极八卦结构形式,存在着对应与传承关系。
这种对应和传承关系告诉我们,客观世界的本质是它的整体体统性和物质统一性,世界万物的整体统一性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所反映的最基本的规律性。
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整体统一性不仅表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点论”的对立统一规律性,同时还表明了如下五个规律性: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点论”的整体体统规律性和物质统一规律性;二是表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五点论”的整体体系、系统、过程“五行”运行规律性;三是表明了古典太极八卦结构形式和现代整体统一性结构形式中内含的“十进制”法则;四是表明了易经传统认识方法中“爻卦”六划卦是“五行”运行规律的形象表达方式,卦辞“初、元、亨、利、贞”是“五行”运行规律的文字表达形式;五是表明了客观事物“五行”运行的具体规律性,其中:“基、元、组、器、体”是体系演化“五行”运行具体表达形式;“源、藏、流、布、化”是系统运化“五行”运行具体表达形式;“生、幼、少、青、强”是过程进化“五行”运行具体表达形式。这三个具体表达形式是“初、元、亨、利、贞”基本形式的具体化。
人类的认识史已经表明,“五行”运行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的认识形式。由于这种整体统一性认识形式反映了世界万物的体系演化、系统运化、过程进化的运行规律性,所以数千年来,“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实际上长期被应用于对人体这一复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应用于中医的行医实践过程中。应当说,中医理论是博大精深的,它的数千年的实际经验积累,已经对“五行”运行规律的科学性做了初步的具体实证。
二 经济相生相克规律的内含
整体统一性的“五行”运行规律能否被应用于“经济”这一十分复杂的事物呢?经济“五行”运行相生相克规律的具体内含又是什么呢?这需要从现有的认识方法谈起。
(一)长久以来,我们对经济的惯常的认识方法,基本上是“两点论”分析法。这种“两点论”的分析方法,是以经济的两个主要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比如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公有制与私有制、价值与价格的对立统一关系的研究,等等。实践表明,这种“两点论”认识方法,对于深入分析具体经济的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有效的,因而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客观事物,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整体,它的构成因素很多,运行又非常复杂。因而,当需要多因素地、综合性地认识经济的运行复杂性和整体统一性时,这种“两点论”的分析方法就不够用了。
例如,人们最近热议的所谓“做蛋糕、分蛋糕”问题,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不够用”的例子。因为这种关于“先做还是先分”的议论不管多么“热”,它只是局限于主要讨论生产与分配两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却始终说不清生产、储藏、流通、配置、消费这五个运行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因而是很难从经济系统的高度说清其本质的。这样的讨论自然也很容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怪圈。
(二)单纯用“两点论”方法来认识经济为什么不够用呢?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作为一个客观事物,它不仅仅只是一个两具体要素之间的矛盾统一整体,还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体系演化、系统运化、过程进化相统一的整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质量、能量和时空环境相统一的整体,是一个人类可知的信息、规律和实践(包括实际和实证)相统一的整体,就是说,它还是一个多点论的统一整体。因而,对经济的认识和把握,既需要“两点论”的具体分析方法,也需要“多点论”的整体综合方法。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其实就不是单一的对立统一“两点论”,而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包括“两点论”在内的“多点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是它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和历史观,而体现这一核心的又是三个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作用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因而,就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最基本的三个规律看,显然也绝不是单靠“两点论”的对立统一规律就能解决全部认识论问题的,还要靠质量作用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主义还告诉我们,客观世界的规律是很多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作用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中最基本的三条规律,而这三条基本规律相互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是统一于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的。
因此,当我们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一个客观事物时,怎样才能做到对三大规律的完整把握呢?当然是指真正认识和把握了该事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这是因为,对于一个复杂事物来说,只有真正认识和把握了它的体系性、系统性、过程性三个体统整体性,真正认识和把握了它的实在性、存在性和可知性三个物质统一性,才有可能完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其三大规律的科学联系性。
客观事物原本是由多个要素、多种属性构成的统一整体,如果不能认识它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本质联系,就很难科学把握其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很难科学把握其质量、能量与时空环境之间的质量作用关系,很难科学把握其兴衰、生灭过程之间的否定之否定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主要反映了事物的两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这一关系本质上揭示的是事物的两个物质属性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性,故表现为“两点论”。这种例子是数不胜数的;
质量作用规律主要反映了事物的质量结构规定性、能量(动力)聚散作用规定性和时空环境物质分布规定性(物质分布的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曾做过深入的分析,他说:“在自然界中,质的变化——以对于每一个别场合都是严格地确定的方式进行——只有通过物质或运动(所谓能)的量的增加或减少才能发生。自然界中一切质的差别,或是基于不同的化学成分,或是基于运动(能)的不同的量或是别的形式,或是——差不多总是这样——同时基于这两者。”[2]他还说:质量作用定律“第一次把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普遍适用的形式表述出来”[3]显然,恩格斯把质的变化与能量的变化联系了起来,把质的变化与物质分布量的变化联系了起来。这种联系揭示了质量作用定律的本质,是因为量的变化的本质,实际上并不是抽象的数量的变化性,而只能是能量和物质的时空环境分布量的变化性。因此,质量作用定律本质上揭示了客观事物三个实在物质属性之间的统一规律性,故表现为“三点论”。
此外,在整体统一性的认识论中,除了实在性统一规律外,最基本的“三点论”规律还有:反映事物形态演化性、运动行止性、过程通达性三者关系的存在性统一规律;反映事物信息真相性、规律规范性、实际实践实证性三者关系的可知性统一规律;反映事物质量结构性、形态演化性、信息真相性三者关系的体系性统一规律;反映事物能量动力聚散性、运动行止性、规律规范性三者关系的系统性统一规律;反映事物时空环境分布性、过程发展进化性、实践践知性三者关系的过程性统一规律。例如,研究认识过程的感性感知、理性认识和实践实证三者辩证关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关于事物可知性统一规律的“三点论”;
否定之否定规律主要反映了事物的体系、系统和过程的新陈代谢整体运行关系,本质上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整体体系、系统、过程螺旋运行发展规律性。这种螺旋运行发展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事物的“生、兴”上升期“五行”和“衰、灭”下降期“五行”的运行周期性,而事物的“生、兴”上升期和“衰、灭”下降期的运行,并不是直线运行关系,而是螺旋运行关系,其中,上升期表现为“初、元、亨、利、贞”的螺旋上升性,下降期表现为“吉、弊、阻、结、终”的螺旋下降性。故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为“五点论”。例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初级阶段”理论,就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周期过程的“生、幼、少、青、强”阶段性认识基础之上的,具体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基础产生—不发达阶段—中等发达阶段—比较发达阶段—发达阶段”五个阶段的螺旋上升性。这一理论就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五行”运行规律性。
从思维的基本表现形式来看,“两点论”表现为线性思维,好比自行车的运动形式,其思维运行轨迹是一条曲线;“三点论”表现为面性思维,好比飞机的运动形式,其思维运行轨迹是一个曲面;“五点论”表现为体性思维,好比飞碟的运动形式,其思维运行轨迹是一个螺旋体。
可见,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本身已经告诉我们,线性、面性和体性三种思维形式对于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来说都是必须的,去掉了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是很难做到多角度地认识事物的,是很难把事物的多个要素综合起来的,因而,也就很难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完整地应用于对事物认识的全过程,很难正确反映经济一类复杂事物的整体统一性科学内含。
(三)经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科学地认识经济的复杂内含,需要应用整体统一性的认识方法。应用整体统一性的认识方法,要求我们在认识经济的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它的要素性以及两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也要认识它的三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关系,还要认识它的体系、系统和过程的“五行”运行相生相克关系。这是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经济规律复杂性的关键所在。
如何科学地认识经济的整体统一复杂性呢。按照整体统一性认识方法的方法论,首先要认识到,经济作为一个客观事物,它的整体统一性结构是由九个物质属性构成的,这九个物质属性分别是:(1)质量结构实在性。其核心是生产要素性,具体表现为由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水平等要素构成的生产力要素质量结构性;(2)能量聚散实在性。其核心是生产力的推动性,具体表现为一定生产关系中劳动力、财力、物力、科学技术能力等的综合经济实力的聚散性;(3)时空环境分布实在性。其核心是生产关系的时代性,具体表现为一定生产方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时空环境的物质分布性;(4)形态演化存在性。其核心是经济资源和产品的储藏、承载性,具体表现为由财富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经济体系演化性;(5)运动行止存在性。其核心是由经济规律支配的交换、流通性,具体表现为经济系统运化性;(6)发展通达存在性。其核心是经济的布局、配置及其对社会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具体表现为经济过程的发展进化性;(7)信息真相可知性。其核心是经济国情真相性,具体表现为人们对经济信息感知的真实性;(8)规律规范可知性。其核心是经济规律性,具体表现为经济体制和机制等法律制度规范的适应性;(9)实际实践实证可知性。其核心是经济实践性,具体表现为从经济实际出发,经过实践和实验,最后得到科学实证的循环往复过程性。
以上九个物质属性要素,构成了经济这一事物的整体统一性认识结构形式。这一结构形式把经济最基本的物质属性要素统一于一个整体中,它是认识经济整体体统复杂性,把握经济物质统一性的认识论基础。依据这一结构形式,我们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得出经济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什么是经济的整体性呢?经济的整体性就是它的体统性。这种整体体统性是由经济的体系性、系统性和过程性构成的。在经济的整体性中:体系性主要表现为经济的质量结构性、形态演化性和信息真相性的统一;系统性主要表现为经济的能量聚散性、运动行止性和规律规范性的统一;过程性主要表现为经济的时空环境分布性、发展通达性和实际实践实证性的统一。
什么是经济的统一性呢?经济的统一性就是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统一性是由经济的实在性、存在性、可知性构成的。在经济的统一性中,实在性主要表现为经济的质量结构性、能量聚散性和时空环境分布性的统一;存在性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形态演化性、运动行止性和发展通达性的统一;可知性主要表现为经济的信息真相性、规律规范性和实际实践实证性的统一。
因此,经济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表现为“三点论”。这种整体统一性的“三点论”认识方法,是认识和把握经济“五行”运行规律的认识论前提。
(四)依据这一认识论前提,依据经济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能够得出经济的“五行”运行规律。
从经济的质量结构性角度看,经济“五行”运行是经济体系内容的形成和消失过程。经济体系内容“五行”运行具体表现为经济体系构成的“基、元、组、器、体”的相生相克性。其中:“基”是经济基本要素构成;“元”是经济单元构成;“组”是经济组织构成;“器”是经济团体构成;“体”是经济整体构成。经济的这种体系“五行”运行规律,表明了经济体系的由因素构成的生产性到单元构成的承载性、到组织构成的流通性、到团体构成的配置性、到整体构成的消化再生性的演化特征。经济体系内容“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性就体现在这种演化过程中。因素构成、单元构成、组织构成、团体构成、整体构成五个环节之间,是一种演化逻辑关系。这种演化逻辑关系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性,既具有相生的包容趋势性(否定),又具有相克的制约规定性(否定之否定)。在这种关系中,决定性的因素是经济的生产要素的结构性;
从经济的能量聚散性角度看,经济“五行”运行是经济系统内容的进入和退出过程。经济系统内容“五行”运行具体表现为经济系统能力的“源、藏、流、布、化”的相生相克性。其中:“源”是生产能力;“藏”是储藏、承载能力;“流”是交换、流通能力;“布”是布局、配置能力;“化”是消化、再生能力。这种“系统”运化规律表明了经济系统内容的由生产能力到储藏能力、到流通能力、到配置能力、到消费能力的运化特性。经济系统内容“五行”的相生相克性就体现在这种运化过程中。生产能力、储藏能力、流通能力、配置能力、消费能力五个环节之间是一种运化逻辑关系。这种运化逻辑关系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性,既具有相生的包容趋势性(否定),又具有相克的制约规定性(否定之否定)。在这种关系中,决定性的因素是经济的综合实力聚散性;
从经济的时空环境分布性看,经济“五行”运行是经济发展过程内容的上升和下降周期过程。经济过程内容“五行”运行具体表现为经济过程发展的自然、社会物质分布环境的“生、幼、少、青、强”的相生相克性,经济的整体发展过程是如此;经济的具体发展过程也是如此。其中:“生”是生产环境,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型经济;“幼”是储藏环境,它最早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储藏型经济;“少”是流通环境,它最早产生于封建社会的流通型经济;“青”是配置环境,它最早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配置型经济;“强”是消费环境,它将产生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消费型经济。这种过程内容“五行”运行规律,表明了经济过程的由生产型环境到储藏型环境、到流通型环境、到配置型环境、到消费型环境的由产生到成熟的进化特性。经济过程内容“五行”的相生相克性就体现在这种进化过程中。生产环境、储藏环境、流通环境、配置环境、消费环境五个环节之间是一种进化逻辑关系。这种进化逻辑关系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性,既具有相生的包容趋势性(否定),又具有相克的制约规定性(否定之否定)。在这种关系中,决定性的因素是经济的时空环境物质分布性。
从经济的形态演化性看,经济“五行”运行是经济体系形式的运行过程。经济体系形式“五行”运行具体表现为生产体系、储藏体系、流通体系、配置体系、消费体系形式的相生相克性。其中:生产体系的主体是企业体系,功能是产品生产;储藏体系的主体是所有制体系,功能是财富承载;流通体系的主体是市场体系,功能是价值交换;配置体系的主体是政府调控体系,功能是资源配置;消费体系的主体是国民消费体系,功能是生产性消费。这种体系形式“五行”运行规律,表明了经济体系形式的由生产体系到储藏体系、到流通体系、到配置体系、到消费体系的运行演化特性。经济体系形式“五行”的相生相克性就体现在这种演化过程中。生产体系、储藏体系、流通体系、配置体系、消费体系五个环节之间是一种演化逻辑关系。这种演化逻辑关系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性,既具有相生的包容趋势性(否定),又具有相克的制约规定性(否定之否定)。在这一关系中,决定性的因素是经济的形态演化性。
从经济的运动行止性看,经济“五行”运行是经济系统形式的运行过程。经济系统形式“五行”运行具体表现为生产系统、储藏系统、流通系统、配置系统、消费系统的相生相克性。其中:生产系统的主体是企业系统,功能是商品生产;储藏系统的主体是金融系统,功能是资本承载;流通系统的主体是市场系统,功能是商品交换;配置系统的主体是政府调控系统,功能是财富分配;消费系统的主体是国民消费系统,功能是生活性消费。这种系统形式“五行”运行规律,表明了经济系统形式的由生产系统到储藏系统、到流通系统、到配置系统、到消费系统的运化特性。经济系统“五行”的相生相克性就体现在运化过程中。生产系统、储藏系统、流通系统、配置系统、消费系统五个环节之间是一种运化逻辑关系。这种运化逻辑关系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性,既具有相生的包容趋势性(否定),又具有相克的制约规定性(否定之否定)。在这一关系中,决定性的要素是经济的运动行止性。
从经济的发展通达性看,经济“五行”运行是经济过程形式的运行过程。经济过程形式“五行”运行具体表现为生产过程、储藏过程、流通过程、配置过程、消费过程的相生相克性。其中:生产过程的主体是企业生产过程,功能是产品生产过程和商品生产过程的结合统一;储藏过程的主体是财富承载过程,功能是所有制实现过程和金融运行过程的结合统一;流通过程的主体是市场交换过程,功能是价值交换过程和价格交换过程的结合统一;配置过程的主体是政府调控过程,功能是资源配置过程和财富分配过程的结合统一;消费过程的主体是国民消费过程,功能是生产性消费过程和生活性消费过程的结合统一。这种过程形式“五行”运行规律,表明了经济过程运行形式的由生产过程到储藏过程、到流通过程、到配置过程、到消费过程的进化特性。经济过程的相生相克性就体现在进化过程中。生产过程、储藏过程、配置过程、配置过程、消费过程之间是一种进化逻辑关系。这种进化逻辑关系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性,既具有相生的包容趋势性(否定),又具有相克的制约规定性(否定之否定)。在这一关系中 ,决定性的因素是经济的发展通达性。
可见,经济的“五行”运行规律,把十分复杂的经济内容和经济形式统一起来,把十分复杂的经济体系演化性、经济系统运化性、经济过程进化性统一起来,把十分复杂的经济体系形式运行、经济系统形式运行、经济过程形式运行统一起来。
这种统一性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的运行如同一个巨人走路,经济体系是一条腿,经济系统是一条腿,体系和系统两条腿协调运作,经济才能走过其整体运行的发展过程。
这种统一性还告诉我们,经济体系的生产力要素结构性是经济体制的物质基础而经济体制是经济体系形态的制度表现形式;经济系统的综合实力聚散性是经济机制的物质基础而经济机制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制度表现形式,由于经济的体系性对系统性是具有决定作用的,这种决定作用使得经济体制必然会进入经济系统的运行过程并对经济系统运行起支配作用,从而使经济系统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经济体制是一条腿,经济机制是一条腿,体制和机制两条腿协调运作,经济才能走过其系统运行的发展过程。
因此,认识经济的体系性时,一定要认清它的国情、世情真相;认识经济的系统性时,一定要认准它的运行规律;认识经济的过程性时,一定要从国情、世情实际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的经济发展道路。这样,就使我们对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认识和把握,由惯常的单一分析方法,转变为整体统一性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三 经济“五行”的运行规律性
依据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基本关系,就能够得出经济“五行”的相生相克运行规律性。
经济整体统一性结构的整体性是它的形式,这种整体性形式有三种,即体系性形式、系统性形式和过程性形式;经济整体统一性结构的统一性是它的内容,这种统一性内容也有三种,即实在性内容、存在性内容和可知性内容。二者的基本关系是,经济整体统一性结构的统一性内容决定整体性形式,也就是说,经济结构的三个整体性形式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整体性的体系、系统和过程形式是由统一性的实在性、存在性和可知性内容决定的,而在三个统一性内容中,具有根本性决定作用的又是实在统一性。这种根本性决定作用表明,经济作为一个客观事物,它的形式存在性总是与其内容实在性相适应的,而形式与内容相适应的可知性,又是由存在性对实在性的适应程度决定的。经济整体统一性的这一基本关系,从理论上证明了恩格斯关于“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的论断是正确的。
(一)经济“五行”运行规律的由来。很显然,经济的实在性有三个,存在性有三个,经济“五行”运行的规律性就产生于实在性和存在性的辨证关系之中。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一点:
其一,实在性对存在性的决定作用。经济这一事物的决定性层次是它的实在性内容,即经济的生产要素结构性、综合实力聚散性和自然、社会时代环境的物质分布性。这三个实在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于具体的经济之中,构成了经济的实在统一性内容。正是这个实在统一性层次,决定着经济的存在形态、运动机制和发展程度,即决定着经济的存在统一性层次,因而,实在统一性内容必然决定着经济整体形式的体系、系统和过程性。这种实在性内容对存在性形式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经济的本质关系;
其二,存在性中的决定作用。经济这一事物的整体形式存在性,即经济形态演化性、经济运动行止性、经济发展通达性,这三个存在性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结合为具体经济形态的整体运动发展性。这种结合表明了经济形式的存在关系。这一关系是,经济的形态演化形式决定运动行止形式,经济的形态演化形式与运动行止形式相结合又决定其发展通达形式。这种关系决定了,一定的经济形态体系必然存在着相应的经济系统机制下的运动性,并表现为一个经济发展的长过程。因此,经济形态体系对经济运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表明了经济的三个存在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
上述两种决定作用就是经济“五行”运行规律形成的根本原因。那么,经济“五行”运行的具体形成机理是什么呢?由于经济“五行”运行是具有相生性和相克性的,因而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时代环境物质分布实在性条件下,经济的生产要素结构实在性与经济生产实力聚散实在性相结合,必然导致新经济体系的生产结构要素(基)、新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源)和新经济过程的生产型时代环境(生)的产生,这是经济“五行”之“初”;以上三个“初”,必然导致新经济体系的生产单元(元)、新的经济系统的储藏机制(藏)和新经济过程的储藏型时代环境(幼)的产生,这是经济“五行”之“元”;以上三个“元”,必然导致新经济体系的经济组织(组)、新经济系统的交换机制(流)和新经济过程的交换型时代环境(少)的产生,这是经济“五行”之“亨”;以上三个“亨”,必然导致新经济体系的经济团体(器)、新经济系统的配置机制(布)和新经济过程的配置型时代环境(青)的产生,这是经济“五行”之“利”;以上三个“利”,必然导致新经济体系的经济整体(体)、新经济系统的消费机制(化)和新经济过程的消费型时代环境(强)的产生,这是经济“五行”之“贞”;以上三个“贞”又回复到“经济”的高一级实在性之中。
经济的“五行”运行就是如此循环往复发展、包容螺旋式上升的。这种螺旋上升的包容趋势性就是经济的相生性。这种相生性是一种否定关系,它是经济运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说,经济的包容发展性是不可阻挡的,是具有必然性的;但是,这种必然性又是通过可能性来实现的,就是说,经济的这种具有相生总趋势的体系、系统、过程“五行”运行环节又是现实的、具体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超越历史物质条件的限制,因而,它们又必然具有相互之间的相克的新陈代谢制约规定性。这种新陈代谢的制约规定性就是经济的相克性,而这种相克性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关系。经济“五行”的相生相克运行,就是在这样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中实现的。
(二)经济的体系“五行”运行、系统“五行”运行和过程“五行”运行正是由此而来的。让我们看看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就更容易看清这一点了。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表明,社会经济的生产和消费是相辅相成的。生产环节是第一位的,过程总是从生产开始。生产是为了消费,但又制约着消费;消费促进着生产,但生产又总是不能满足消费。生产不能满足消费的原因在于,完善的消费运行应当能满足人类的生理健康性、生物延续性、生活美好性、生存社会性、生态自然性五个方面的需要,而这五种满足,要求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因此,消费总是最后的环节。这种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消费需求促进生产发展的关系,决定了经济发展是一个很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经济本身,即具体的经济体系、经济系统、经济过程的运行发展,虽然始终主要表现为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运动,但又绝不是仅由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的对立统一关系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由生产、储藏、流通、配置、消费五个环节构成的“五行”螺旋运行关系,并且,五个环节在运行中是相生相克的。经济的这种相生趋势性和相克制约性,是由经济的实在统一性和存在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决定的,是由经济的体系、系统和过程的“五行”运行规律性决定的。所谓“经济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得就是这种规律性。正是这种“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性的作用,促进着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使其运行过程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逐步走向完善。
人类社会的认识史表明,经济这一事物从过程方面看,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从行为方面看,它是一种不断运动变化的社会历史行为;从形式方面看,它是一种不断完善的物质存在方式;而从本质方面看,它是人类为自身生存而创造物质条件的发展进步过程。人类的物质需求大体有生理、生物、生活、生存和生态五个层次,这些需求引导着人类社会经济价值的创造性生产的进行,但生产总是要受到生产条件的历史限制,只能一步一步分阶段地逐渐满足上述五个层次的需求,这种阶段性又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下,以一定的生产方式实现的。
所以,以原始生产力为基础,以原始消费为目的的生产型经济形态最初产生于原始社会,经过了数万年的漫长发展过程,原始公有制时代环境下的经济体系及系统才逐渐成熟;当这种公有制的原始生产型经济体系及系统,有可能生产出剩余产品进行部落之间交换,并能够满足极少数人的消费需要时,以私有承载体制为核心的奴隶制时代环境下的储藏型经济形态产生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进步,这一经济体系及系统逐步走向成熟完善;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过程,当这种私有制的生产型、储藏型经济体系及系统能够生产出较多剩余产品,有可能进行商品的一国社会交换,并能满足少数人的消费需要时,以市场交换体制为核心的封建时代环境下的流通型经济形态产生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进步,这一经济体系及系统逐步走向成熟完善;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当这种私有制的生产型、储藏型、流通型经济体系及系统能够生产出更多剩余产品,有可能进行商品的跨国社会交换,并能满足较多人的消费需要时,以资源配置体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时代环境下的配置型经济形态产生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进步,这一经济体系及系统逐步走向成熟完善;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过程,当这种私有制的生产型、储藏型、流通型、配置型经济体系及系统能够生产出大量剩余产品,有可能进行商品的全球社会交换,并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消费需要时,以一体性消费体制为标志的公有制环境下的消费型经济形态将必然产生。这是一种高级公有制的生产型、储藏型、流通型、配置型、消费型“五行”完备型经济体系及系统,它的初级形式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因此,社会主义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过程走向共产主义经济过程的必经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类将最终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体系、系统、过程“五行”运行的科学性和完善性。
(三)经济的自然发展过程告诉我们,经济“五行”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其中:生产环节表现为“原始生产—简单生产—小农生产—大工业生产—全球知识化生产”的发展进程,这一进程具有产品生产的源、始目的性和商品生产的自发盲目性;储藏环节表现为“低级公有—极端私有—自然私有—公私混合所有—高级公有”的发展进程,这一进程具有财富储蓄聚集性和积累投资私有性;流通环节表现为“原始交换—简单交换—自然交换—自由交换—自律交换”的发展进程,这一进程具有价值交换自然性和价格交换自由性;配置环节表现为资源的“原始配置—简单配置—自然配置—垄断配置—调控配置”的发展进程和财富分配的“按人口分配—按权力分配—按资产分配—按劳动分配—按需要分配”的发展进程,这一进程具有财富分配的分布广泛性和资源配置的垄断扩张性;消费环节表现为“原始消费—简单消费—自然消费—自由消费—自觉消费”的发展进程,这一进程具有生产消费的一体终端性和生活消费的增长无限性。
以上五个环节的这些自然属性,分别产生于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历程物化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具体经济形态之中,决定着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这一关系是:生产的产品生产源、始目的性生储藏性;储藏的财富储蓄聚集性生流通性;流通的价值交换自然性生配置性;配置的资源、财富分布广泛性生消费性;消费的生产消费一体终端性生生产性。生产的商品生产自发盲目性克流通性;流通的价格交换自由性克消费性;消费的生活消费增长无限性克储藏性;储藏的积累投资私有性克配置性;配置的资源配置垄断性和财富分配不公性克生产性。
这种相生相克关系决定着经济具体表现形式的“五行”运行规律性,也就是说,决定着经济的整体体系“五行”演化规律性、整体系统“五行”运化规律性和整体过程“五行”进化规律性。
四 经济相生相克规律的运行形式
(一)经济“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的运行必然要取一定的形式,这一形式是什么呢?
“五行”相生是由事物运动发展的螺旋上升包容趋势性决定的,其普遍性的形式是“初生元,元生亨,亨生利,利生贞,贞生初”;“五行”相克是由事物运动发展的新陈代谢制约规定性决定的,其普遍性的形式是“初克亨,亨克贞,贞克元,元克利,利克初”。
“五行”相生相克的这一普遍形式可分解为事物的三种整体性运行形式:一是整体体系运行表现形式。作为质量结构实在性的承载,整体体系“五行”运行的相生形式是“基生元,元生组,组生器,器生体,体生基”;相克形式是“基克组,组克体,体克元,元克器,器克基”;二是整体系统运行表现形式。作为能量聚散实在性的承载,整体系统“五行”运行的相生形式是“源生藏,藏生流,流生布,布生化,化生源”;相克形式是“源克流,流克化,化克藏,藏克布,布克源”;三是整体过程运行表现形式。作为时空环境分布实在性的承载,整体过程“五行”运行的相生形式是“生生幼,幼生少,少生青,青生强,强生生”;相克形式是“生克少,少克强,强克幼,幼克青,青克生”。
如果把事物的“五行”相生相克运行的普遍形式应用到经济上,那么经济“五行”相生相克运行的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分别是:
经济整体体系相生相克运行形式。经济体系“五行”运行的相生形式具体表现为,经济生产要素结构体系生生产单元体系;经济生产单元体系生经济组织体系;经济组织体系生经济团体体系;经济团体体系生经济整体体系;经济整体体系生生产力结构要素体系。经济体系“五行”运行的相克形式具体表现为,经济生产要素结构体系克经济组织体系;经济组织体系克经济整体体系;经济整体体系克生产单元体系;经济生产单元体系克经济团体体系;经济团体体系克生产力要素结构体系。
经济系统“五行”相生相克运行形式。经济系统“五行”运行的相生形式具体表现为,生产机制的综合生产能力生储藏机制的储蓄承载能力;储藏机制的储蓄承载能力生市场机制的交换流通能力;市场机制的交换流通能力生配置机制的调控分布能力;配置机制的调控分布能力生消费机制的消化再生能力;消费机制的消化再生能力生生产机制的综合生产能力。经济系统的“五行”相克形式具体表现为,生产机制的综合生产能力克市场机制的交换流通能力;市场机制的交换流通能力克消费机制的消化再生能力;消费机制的消化再生能力克储藏机制的储蓄承载能力;储藏机制的储蓄承载能力克配置机制的调控分布能力;配置机制的调控分布能力克生产机制的综合生产能力。
经济过程“五行”相生相克运行形式。经济过程“五行”运行的相生形式具体表现为,生产过程的产品生产源、始目的性生储藏过程;储藏过程的所有制积累投入性生流通过程;流通过程的价值转换自然性生配置过程;配置过程的资源、财富分布广泛性生消费过程;消费过程的生产消费终端性生生产过程。经济过程“五行”的相克形式具体表现为,生产过程的商品生产自发盲目性克流通过程;流通过程的价格交换自由性克消费过程;消费过程的生活性消费增长无限性克储藏过程;储藏过程的金融储蓄私有性克配置过程;配置过程的资源配置垄断性和财富分配不公性克生产过程。
可见,经济整体的体系、系统、过程相生相克的具体表现形式,表明了经济体系的演化规律性,表明了经济系统的运化规律性,表明了经济过程的发展进化规律性,也就是说,表明了人类社会经济运行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性。因此,经济“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的运行形式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经济的整体运行要服从这些规律,社会经济的具体运行也要服从这些规律。
(二)为什么说经济“五行”相生相克运行形式具有普遍性呢?。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客观事物“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的运行机理。
相生相克的“五行”运行是在客观事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实现的,就是说,新陈代谢总是表现为由一代一代事物的由产生到兴旺的上升期和由衰落到灭亡下降期构成的交替过程。这其中,“生—兴—盛”阶段表现为“初、元、亨、利、贞”的上升变化;“盛—衰—灭”阶段表现为“吉、弊、阻、结、终”的下降变化。我们如果用三种数字来表示客观事物的不同代别的生命发展周期过程,那么事物体系、系统过程新陈代谢的运行机理的具体实现形式可表示如下:
其代际新陈代谢的承接运行呈现出如下的形式:
这一代际承接运行形式表明,事物的第二代总是产生于第一代的“贞、吉”期,第三代总是产生于第二代的“贞、吉”期,如此类推,运行无穷。它能够表明事物运行的四条规律性:
一是事物的个体运行规律性。事物的个体性总是具有相对性的,相对于包容它的是个体,相对于它包容的是整体。因此,认识事物的个体性时,要把它看作一个个体系演化、系统运化、过程进化的“初生元,元生亨,亨生利,利生贞,贞生吉,吉生弊,弊生阻,阻生结,结生终”的由初到贞、由吉到终的生灭过程。每一个事物的个体都在力争完成这一生灭过程。这是每个事物的个体运行过程都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
二是事物的整体运行规律性。事物的整体性也是具有相对性的,相对于它包容的是整体;相对于包容它的是具体。因此,认识事物的整体性时,要把它看作一个个新陈代谢的代际交替过程,并且,新的一代总是产生于老一代发展过程的“贞、吉”阶段,即产生于事物生命运动发展的高潮期。这是每个事物的整体运行过程都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
三是事物运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性。以上两个运行过程表明,事物运行发展的相生性主要表现在一代事物生灭过程的“五行”运行周期性中;事物运行发展的相克性主要表现在代际事物交替过程的“五行”运行周期性中。这种相生相克的运行发展规律性,是由事物的否定之否定本性决定的。
四是事物运行发展的相生性和相克性是相辅相成的。事物运行发展的相生性主要表明了事物的体系演化、系统运化、过程进化的包容趋势性,这种包容趋势性是不可阻挡的;事物运行发展的相克性主要表明了事物的体系演化、系统运化、过程进化的制约规定性,这种制约规定性是不可避免的。包容趋势性和制约规定性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运行发展过程中。这种相辅相成的发展统一规律性,也是由事物的否定之否定本性决定的。
实证科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的科学性。我们看到,自然科学证明了宇宙是一个体系、一个系统、一个由诞生到兴盛再到消亡的历史过程,证明了宇宙间所有的客观存在——星系、星球、物体、直到粒子——都是一个体系、一个系统、一个由诞生到兴盛再到消亡的历史过程;生物科学证明了整个生物圈是一个体系、一个系统、一个由诞生到兴盛再到消亡的历史过程,证明了生物界所有的客观存在——群体、个体、细胞、基因——都是一个体系、一个系统、一个由诞生到兴盛再到消亡的历史过程;社会科学证明了整个人类社会是一个体系、一个系统、一个由诞生到兴盛再到消亡的历史过程,证明了社会界所有的客观存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思维的——都是一个体系、一个系统、一个由诞生到兴盛再到消亡的历史过程。
很显然,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对整体过程来说,它具有体系、系统、过程的传宗接代的相生包容趋势性,这种趋势性是不可抗拒的;二是对具体过程来说,它具有体系、系统、过程的物质条件的相克制约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不可避免的。
由此可见,“五行”运行规律的确是具有科学性的。应当说,这种规律性适用于客观世界中(包括经济)的任何事物。但是,由于对客观世界物质整体性和统一性证明的持久性,人们至今对“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的应用并不广泛,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应用得更少。而实际上,这种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它是普遍适用的,对于经济等复杂事物来说,它更具适用性。
五 经济相生相克规律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讨论经济“五行”相生相克运行规律的科学性,我们用中医“五行”理论来说明它的科学性的长久性,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的“五行”思想来说明它的科学性的普遍性,并进一步用这一规律来说明一下经济危机的根源、宏观调控的依据和价值规律的内含。
(一)中医理论中的“五行”运行思想。中医为人类保健、治病已有数千年,因而中医用“五行”相生相克规律认识人体的历史是很漫长的。实践表明,中医理论对于“五行”规律的应用是具有科学性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从适合人体生存的物质环境中得到质量和能量(源),并把这些质量和能量转变成为人体的元气储藏起来(藏),这些元气是动态的(流),它分布于人体全身(布),最终转化为人体的生命力(化)。因此,人体总体上表现为一个源源不断的“精、气、神”生命力系统运行过程,这一运行过程由人体具体的“源、藏、流、布、化”五大经络系统来完成。其中:“肺—大肠”经系统主吸纳和生发质量、能量,故为整体系统之“源”;“肾—膀胱”经系统主储藏和承载质量、能量,故为整体系统之“藏”;“肝—胆”经系统主交换和流通质量、能量,故为整体系统之“流”;、“心—小肠”经系统主分布和调控质量、能量,故为整体系统之“布”;“脾—胃”经系统主运用和消化质量、能量,故为整体系统之“化”。此五大经络系统,构成了人体生命运行的“源、藏、流、布、化”整体系统性,其代际继承接形式为“源(初)—藏(元)—流(亨)—布(利)—化(贞)—化(吉)—布(弊)—流(阻)—藏(结)—源(终)。
中医就是用这种整体统一性的系统运行规律来指导医疗实践的,因而它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的整体统一性认识方法。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中医理论始终没有得到实证科学的具体支持,因而它对“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的应用,实际上并不是很完善。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缺乏现代解剖学、基因理论和生命科学的实证基础,只是感性地认识到了人体整体系统“五行”运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性,而对人体的“基、元、组、器、体”整体体系性和“生、幼、少、青、强”整体过程性的“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性,还缺乏明确的认识。这也是它与西医难以统一的主要原因。
但无论如何,中医是第一个展示了人体整体“五行”运行相生相克规律科学性的领域。从认识论的高度看,这种展示无疑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这是因为,中医对“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性的应用,不仅仅只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具体的验证,同时也为人们用整体统一性的方法认识经济、社会等复杂事物开辟了道路。
(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的“五行”运行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认为,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没有生产,交换不能发生,没有交换,生产也不能进行。生产、交换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生活就要消费,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又是一个不断地再生产、再交换的循环往复过程。
马克思认为,随着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的生产和交换的方式和方法的产生,随着这一社会的历史前提的产生,同时也产生了产品分配的方式和方法。随着分配上的差别的出现,储藏方式出现了,产生了贫富对立、阶级差别和阶级压迫。因此,分配不仅仅是生产和交换的消极的产物,它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和交换,旧的分配方式总是要影响新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新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才能取得和自己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和储藏方式。而某种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愈活跃,愈是具有成长和发展的能力,分配方式和储藏方式也就愈快地达到超过它的母体的阶段,达到同到现在为止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发生冲突的阶段。这是因为,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活跃,将导致社会物质资料的不断积累,不公平的储藏、分配方式会导致储藏和分配上的持续对立,这种对立必然最终导致冲突的发生。
马克思认为,这里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储藏(积累、承载)、交换(流通)、分配、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整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生产的对立规定上的自身,也支配着其它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储藏、交换、分配和消费是不能起支配作用的东西,那是自明之理。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储藏和这些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它要素。例如,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随着分配的变动,例如,随着资本的集中,随着城乡人口的不同的分配的变动,生产也就发生变动。最后,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4]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关于经济系统运行的这些最基本的分析,显然表明了经济的系统运行是从生产开始的,其运行过程是由生产、储藏、交换、分配、消费五个不具同一性而又相互制约的环节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关于经济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尽管还没有明确指出环节之间的相生相克具体关系,但却明确地指出了社会经济中生产环节的“源、始”性,指出了社会经济中生产、储藏、流通、配置、消费五个环节相互作用的普遍性,指出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由原始社会低级经济形态向共产主义社会高级经济形态发展进化的自然规律性。这些都表明了它的经济“五行”运行的基本思想。
此外,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需要强调,那就是马克思在分析了经济的五个环节的运行规律之后,特别指出“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表明了马克思对整个客观世界认识的整体统一性科学思想,体现了“五行”运行科学规律对于整个世界有机整体的普遍适用性。
(三) 经济危机的“五行”运行根源。经济危机目前正肆虐全球,已经成为真正的世界难题。那么,社会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危机?我们又如何应对它呢?
如果用经济“五行”运行规律来分析,就会看到,如同人体在运行过程中违背了相生相克规律性要生病一样,经济运行如果违背了相生相克的规律性,也是要得病的。其实所谓经济危机,就是经济的体系演化性、系统运化性和过程发展进化性因违背相生相克规律而发生的典型的“病变”表现形式。
现在一般较流行的经济学观点认为,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的经济过程,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产生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其爆发具有明显的周期规律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规律性已经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所证明。从1825年英国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在进入20世纪至二次世界大战前,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此后,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调整,但危机仍不断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现在正肆虐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是证据。
所以,经济危机就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病态”。这种“病态”的主要症状表现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和负增长,而本质是经济体系、系统和过程“五行”运行脱离了正常的运行轨道,违背了相生相克的规律性。
我们知道,现行世界经济体的主体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这一经济体中,体系“五行”运行主要表现为生产结构要素(基)的发达性——生产单元(元)的私有制竞争性——经济组织(组)的价值转换无序性——经济团体(器)的配置体制垄断扩张性——世界经济整体(体)的消费体制全球化一体性五个环节的相生相克演化性。显然,现行世界经济体的体系“五行”演化的相克制约规定性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其中,生产要素发达性和经济组织无序性之间不相适应的问题最突出。
现行的世界经济体的系统机制主要是资本主义系统机制。在这一系统机制中,“五行”运行主要表现为商品生产机制生产能力(源)的膨胀性——储藏金融机制私有承载能力(藏)的有限性——流通机制商品交换能力(流)的自由性——配置机制财富分配能力(布)的不公性——消费机制财富消费能力的两极分化不均性五个环节的相生相克运化性。显然,现行世界经济体的系统“五行”运化的相生包容趋势性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其中,财富消费能力不均性与产品生产能力膨胀性之间不相适应的问题最突出。
现行的世界经济体的发展阶段仍然处在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中,过程“五行”运行主要表现为代表不同历史阶段经济基础特征的生产型经济(生)的生产过程源、始扩张性——储藏型经济(幼)的承载过程私有性——流通型经济(少)的交换过程自由性——配置型经济(青)的调控过程垄断性——消费型经济消费过程的两极分化性五个环节的相生相克进化性。显然,现行世界经济体的发展阶段过程“五行”的相生包容趋势性和相克制约规定性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其中,消费过程两极分化性与生产过程源、始扩张性之间的相生包容性,及储藏承载过程私有性与配置调控过程垄断性之间的相克制约性,问题最突出。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的存在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其原因:一是以科学技术为标志的生产要素的高度发达,提出了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要求,但现行经济体的组织无序性与此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阻碍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就是说,经济体的“体系”运行方面存在着“相克”方面的不协调问题;二是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提出了财富消费能力趋同化的要求,但现行经济的私有储藏机制、自由市场机制、垄断分配机制与此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阻碍着科学消费机制的实现进程,就是说,经济体的“系统”运行方面存在着“相生”方面的不协调问题;三是发达的社会生产过程的源、始性,提出了社会消费过程公共性要求,但现行经济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与此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制约着经济储藏、流通、配置过程的发展,阻碍着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进程,就是说,经济体的“过程”运行方面存在着“相生”、“相克”两方面的不协调问题。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现在世界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四) 宏观调控的“五行”依据 。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办法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进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是“五行”运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性。当我们用“五行”运行的规律性来认识经济时,就能够清楚地看到,想要使一个经济健康地发展,就如同想使一个人保持健康而必须自身内在机制运行进行科学调控一样,也必须要对其内在机制运行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否则,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没有保证的。
我们知道,就整个经济来看它的宏观变革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标志经济整体过程发展进化变革的革命型。当生产关系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正是这种革命型变革,依次催生了奴隶主义经济、封建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形态;
二是标志经济整体体系演化变革的改革型。当一定的经济形态形成后,正是这种改革型变革促进了不同发展过程的经济形态体系的成熟及完善;
三是标志经济整体系统运化的调控型。当一定的经济体系形成后,正是这种调控型变革适时地对其经济系统机制的具体运行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才使经济体系更加完善,经济形态更加稳定,经济具体发展进程更加科学。因而,宏观调控对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宏观调控,其核心在于科学地把握经济系统“五行”运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性,使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品生产体制、商品生产机制的生产能力、以生产资料(资本)为主体的财富所有体制和货币金融机制的承载能力、以市场为主体的价值交换体制和价格交换机制的流通能力、以政府主导为主体的资源配置体制和财富分配机制的分布能力和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主体的生产性消费体制和生活性消费机制的消化能力,五者相互协调、健康运作,尽可能做到既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包容趋势性,又保持经济健康运行的制约规定性。
什么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包容趋势性?所谓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经济系统运行的相生适应性,这种相生适应性实质上就是经济生产在自然规律支配下的历史包容发展性。经济运行的相生性表明,经济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是生产机制的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一定会产生出承载机制的储藏能力;储藏能力一定会产生出交换机制的流通能力,流通能力一定会产生出配置机制的分布能力;分布能力一定会产生出消费机制的消化能力;消化能力一定会产生出生产机制新的生产能力。这五个机制环节是第次包容相生的,每一个经济循环过程都是如此,经济的整体发展过程是如此;经济的具体发展过程也是如此。宏观调控的任务就在于使这种相生循环运行保持协调,如果出现了运行不协调的情况,经济就会出现弊病、阻碍,就不能顺利发展;一旦运行出现了阻滞、僵化、凝结的情况,就必然会发生“相生”性危机。例如,产品短缺,会造成结构性、贫困性危机;机制僵化会导致制度性、运行性危机。
什么是健康运行的制约规定性?所谓健康运行,就是要保持经济系统运行的相克适应性,这种相克适应性实质上就是一种历史条件的制约规定性。经济运行的相克性表明,经济是历史发展的特定产物,其健康运行的制约源是生产机制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制约着交换机制的流通能力;流通能力制约着消费机制的消化能力;消化能力制约着承载机制的储藏能力;储藏能力制约着配置机制的分布能力;分布能力制约着生产机制的生产能力。这五个环节是隔次制约相克的,每一个经济循环过程都是如此,经济的整体发展过程是如此;具体发展过程也是如此。宏观调控的任务就在于使这种相克循环运行保持协调,如果出现了运行不协调的情况,经济就会出现弊病、阻碍;一旦出现了阻滞、僵化、凝结的情况,就会发生相克性危机。例如:生产过剩,会导致流通性市场危机;消费过剩,会导致储藏性金融危机。
由于生产机制、金融机制、市场机制、配置机制、消费机制自身都具有系统性,也就是说,五个机制并不具有同一性,它们只是经济统一体内部的不同的环节,相互之间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性,又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同时,每一个环节又都处于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中,所以出现“过剩”或“不及”的情况是不足为奇的,“过剩”了会引起相克性危机;“不及”了会引起相生性危机。通常最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相克性危机,如,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会制约流通性;金融储藏能力过剩会制约配置性等等。但人们往往不很注意相生性危机,实际上,生产、储藏、交换、配置和消费能力的任何一环成为短板,对于经济运行来说都是致命的,都必然要导致相生性危机的出现,而这种相生性危机的危害性是更具长期性的。
(五)价值规律中的“五行”内含。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本质上是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的过程。社会经济价值在产品经济时代表现为产品价值,在商品经济时代表现为产品价值与商品价值的统一。
价值规律表现为,生产过程是产品生产过程和商品生产过程的统一,产品生产过程形成产品价值,商品生产过程形成商品价值。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是依据商品价值实行等价交换的,所以,商品价值决定社会需求,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依据。这就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含。这一基本内含表明,价值规律既调节商品生产,又调节商品交换。
而剩余价值规律则表现为,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创造使用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创造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着社会经济的生产、储藏、流通、分配和消费及其运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灭亡。
价值规律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形式。其具体的实现形式是货币形式。所以,经济“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性也是在货币表现形式中实际运行的。
这就是我们目前关于价值规律的基本认识。那么,价值规律为什么既能调节生产过程,又能调节交换过程?剩余价值规律又为什么能支配社会经济的生产、储藏、流通、分配和消费及其运动过程呢?实际上,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这种调节和支配作用,在于它们体现了经济“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性。
按照经济“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性,在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经济体制的运行过程是由生产、储藏、流通、配置、消费五个体制环节构成的:生产体制运行过程生成生产价值,生产价值具有产品实用性和商品财富性;由生产过程进入储藏过程后,储藏体制运行过程生成承载价值,承载价值具有财富所有性和金融投资性;由储藏过程进入流通过程后,流通体制运行过程生成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具有商品价值流动性和价格波动性;由流通过程进入配置过程后,配置体制运行过程生成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具有商品时空占有性和资源、财富调控性;由配置过程进入消费过程后,消费体制运行过程生成再生产价值,再生产价值具有产品消化性和财富再生性;由消费过程再进入生产过程,开始新的经济过程运行。
可见,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是由生产、储藏、流通、配置、消费五个系统体制运行过程环节的具体社会必要劳动构成的。商品交换是由商品价值实行等价交换的,而这种等价交换是在生产、储藏、流通、配置、消费五个系统体制环节的相生相克运行过程之中(调节)实现的。
按照经济“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性,在经济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经济机制的运行过程是由生产、储藏、流通、配置、消费五个机制运行环节构成的:生产机制运行过程形成商品生产价值,商品生产价值由产品价值和生产环节利润构成;由生产机制进入储藏机制后,储藏机制运行过程形成商品承载价值,商品承载价值由商品生产价值、储藏价值和储藏环节利润构成;由储藏机制进入流通机制后,流通机制运行过程形成商品交换价值,商品交换价值由商品承载价值、流通价值和流通环节利润构成;由流通机制进入配置机制后,配置机制运行过程形成商品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由商品交换价值、配置价值和配置环节利润构成;由配置机制进入消费机制后,消费机制运行过程形成商品消化价值,商品消化价值由商品使用价值、消费价值(再生产价值)和消费环节利润构成;由消费机制进入生产机制后,开始新的经济系统机制运行。
可见,经济系统机制环节的运行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创造使用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创造剩余价值,而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在生产、储藏、流通、配置、消费五个机制环节的社会必要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所以,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只能在经济系统的生产、储藏、流通、配置、消费机制环节的相生相克运行过程中来实现。
按照经济“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性,经济体系是由生产要素、生产单元、经济组织、经济团体、经济整体五个体系环节构成的。生产要素体系环节主要由商品经济价值的生产体系一个环节构成;生产单元体系环节主要由商品经济价值的生产、储藏体系两个环节构成;经济组织体系环节主要由商品经济价值的生产、储藏、流通体系三个环节构成;经济团体体系环节主要由商品经济价值的生产、储藏、流通、配置体系四个环节构成;经济整体体系环节则由商品经济价值的生产、储藏、流通、配置、消费体系五个环节构成。
我们知道,经济体系是经济体制的物质载体,经济系统是经济机制的物质载体,经济体系和体制对经济系统和机制有决定作用,因此,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又必然受到经济体系五个体系环节相生相克规律性的制约。就现实的世界整体经济体系而言,生产体系的资本构成体制形式制约经济价值的生成有序性;储藏体系的私有体制形式制约经济价值的权属承载性;流通体系的自由市场体制形式制约经济价值的流动自然性;配置体系的垄断调控体制形式制约经济价值的分布科学性;消费体系的两极分化体制形式制约经济价值的消化再生性。
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就存在于经济的生产、储藏、流通、配置和消费的体系、系统、过程的相生相克规律之中,二者实际上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性告诉我们,在经济系统“五行”运行的体制环节方面,要承认价值规律并尊重社会必要劳动,具体包括要尊重生产环节的劳动力、储藏环节的劳动者所有权、流通环节的劳动价值、配置环节的按劳分配和消费环节的劳动力再生产;在经济系统“五行”运行的机制环节方面,要尊重剩余价值规律并承认市场经济规则,具体包括要承认生产环节的商品生产、储藏环节的金融运作、流通环节的价格交换、配置环节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消费环节的贫富差距。
这样,就使我们从整体上更清楚地看到了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与经济的体系、系统、过程运行的本质联系。
六 经济相生相克规律的意义
经济“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对于科学认识经济运行发展的意义,主要在于认识方法的整体统一性,这种整体统一性的认识方法,十分有助于科学把握社会经济的本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它,学习它,把握它,应用它。
真正从理论上弄清经济的整体统一性本质,具有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能够从经济的实在性、存在性、可知性层面认识经济的物质统一性;二是能够从经济的体系性、系统性、过程性层面认识经济的体统整体性;三是能够从经济体系、系统、过程的“初、元、亨、利、贞”环节运行层面认识经济整体的相生相克运行性;四是能够从经济的物质属性要素层面认识经济的整体统一结构性。
显然,这种对经济的整体统一性认识不是只停留在认识的感觉层次,而是深入到了经济整体的物质属性本质层次,因而,可以使我们比较清晰地从理论上解读一些重要的经济课题。下面列举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一)如何认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这已经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世界经济为什么会朝着一体化的趋势发展,从理论上弄清这一发展趋势的必然性,对于未来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世界经济体系会朝着一体化趋势发展。按照经济“五行”运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性,经济体系的演化是具有整体统一性相生相克发展趋势的。经济体系的五个运行环节分别是经济生产基本要素、经济生产单元、经济组织、经济团体、经济整体,这五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经济体系“基、元、组、器、体”运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性。这一规律性表明,经济体系的每一个演化周期,总是从经济的生产基本要素构成的生产力结构基础出发的,由生产基本要素结构基础产生出生产单元,由生产单元产生出经济组织,由经济组织产生出经济团体,由经济团体最终必然会产生出经济整体。
这种体系演化相生性是由经济的生产要素的质的规定性和物质结构性决定的。作为生产力结构物质基本要素的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及其相应的科学技术水平,它们最基本的质的规定性是社会物质产品的生产性,最基本的质的结构性是社会物质产品生产的创造性。而我们都知道,社会物质产品的生产性是受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的物质条件的现实水平限制的,因而具有制约规定性;社会物质产品生产的创造性是受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的物质条件的发展水平推动的,因而具有包容趋势性。所以,社会物质产品的生产性和创造性因科学技术水平的作用总是开放的、发展的,是朝着经济体系整体性、统一性的方向开放、发展的。随着生产要素结构的不断科学化、技术化,经济生产单元不断创造性地进行生产,经济组织不断创造性地扩大经济生产规模,经济团体不断成为具有相对规模的创造性经济生产实体整体,这些实体整体最后将创造性地演化为世界规模的经济整体。
其次,世界经济系统会朝着一体化趋势发展。按照经济“五行”运行规律性,经济系统的运化是具有整体统一性相生相克发展趋势的。经济系统的五个运行环节分别是生产系统、储藏系统、交换系统、配置系统和消费系统,这五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经济系统的“源、藏、流、布、化”运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性。这一规律性表明,经济系统的每一个运化周期都是从生产系统的商品生产机制运行开始的,由生产系统产生出储藏系统的金融承载机制运行,由储藏系统产生出流通系统的市场交换机制运行,由流通系统产生出配置系统的政府调控机制运行,由配置系统产生出消费系统的国民消费机制运行。
这种运化相生性是由经济生产机制的生产能力的聚散规定性决定的。作为经济系统运行的基本推动力,经济生产系统最基本的能力规定性是社会物质生产系统运行动力的生产性,最基本的能力聚散性是社会物质生产系统运行动力的增强性。而我们都知道,社会物质生产系统运行动力的生产性是受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的物质条件现实水平限制的,因而具有制约规定性;社会物质生产系统运行动力的增强性是受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的物质条件发展水平推动的,因而具有包容趋势性。所以,社会物质生产系统运行动力的生产性和增强性,因受科学技术的作用总是开放的、发展的,是朝着经济系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方向开放、发展的。
随着生产系统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其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金融承载系统的储藏能力会不断增强,市场交换系统的流通能力会不断增强,政府调控系统的分布能力会不断增强,最终必将导致国民消费系统的消化能力也能够满足生产、储藏、流通、配置系统的需要。这样,经济系统“五行”运行的整体统一科学性就会变为现实。到那时,人类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将会得到充分满足,发生经济危机的风险将会变得很小,社会经济将会进入科学、文明、和谐的高级系统运行之中。
再次,经济过程会朝着一体化趋势发展。按照经济“五行”运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性,经济过程的进化发展是具有过程整体统一性相生包容趋势性的。经济整体发展过程的五个运行环节是生产过程、储藏过程、流通过程、配置过程和消费过程,这五个环节构成了经济过程的“生、幼、少、青、强”运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性。这一规律性表明,经济过程的每一个进化周期都是从新的生产过程的形成开始的,由新的生产过程产生出新的储藏过程,由新的储藏过程产生出新的流通过程,由新的流通过程产生出新的配置过程,由新的配置过程产生出新的消费过程。
这种进化相生性是由经济发展过程的时空环境规定性和物质分布拓展性决定的。作为经济过程运行的时空环境物质分布条件,经济生产过程最基本的时空环境性是制约物质生产过程运行的时代规定性,最基本的物质分布性是社会物质生产过程运行的资源配置性。我们知道,社会物质生产过程运行的时空环境性是受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的物质条件的现实水平限制的,因而具有制约规定性;社会物质生产过程运行的物质分布性是受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的物质条件的发展水平推动的,因而具有包容趋势性。所以,社会物质生产过程的时空环境性和物质分布性,因受科学技术的作用总是开放的,发展的,也是朝着经济过程整体统一性的方向开放、发展的。
可见,由于经济的体系“五行”演化、系统“五行”运化、过程“五行”进化都是朝着整体统一性的方面开放发展的,所以,社会经济最终必然会走向全球一体化。
(二)如何认识经济危机的成因。通常引起我们关注的经济危机一般都是相克性危机。引起这种相克性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系统“五行”运行的相克性。
为什么呢?按照经济系统“五行”环节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消费能力促生生产能力而制约储藏能力;生产能力促生储藏能力而制约流通能力;储藏能力促生流通能力而制约配置能力;流通能力促生配置能力而制约消费能力;配置能力促生消费能力而制约生产能力。“五行”之间的这种相生发包容发展关系和相克制约规定关系表明,消费和生产是包容适应关系,而与储藏是制约适应关系;生产与储藏是包容适应关系,而与流通是制约适应关系;储藏与流通是包容适应关系,而与配置是制约适应关系;流通与配置是包容适应关系,而与消费是制约适应关系;配置与消费是包容适应关系,而与生产是制约适应关系。系统“五行”环节之间的这种相生相克适应性一旦被突破,经济危机就可能发生。我们列举三种情况来说明这一点:
其一,当消费系统的消化能力没有突破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的包容适应性时,消费与生产处于相生的包容适应状态,消费与储藏处于相克的制约适应状态。当消费系统的消化能力突破了生产系统生产能力的包容适应性时,消费对生产的相生包容性减弱了,而消费对储藏的相克制约性增强了,这种相克制约作用一旦超过其规定性的限度,就会爆发储藏性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
最新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就是由美国的高消费引起的。这种由高消费引起的金融危机的直接结果,必然会引起美国经济储藏环节危机,并导致金融萎缩、美元贬值、经济衰退、失业率升高。但是,由于美国和美元所处的特殊强势地位,又很容易使美国有可能把其国内的萎缩性金融危机转嫁到世界,使其变为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性金融危机。这样的扩张性金融危机现在已成为事实,它已经使世界经济的金融储藏机制受到了猛烈冲击;
其二,当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没有突破金融系统的储藏能力的包容适应性时,生产与储藏处于相生的包容适应状态,生产与流通处于相克的制约适应状态。当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突破了金融系统的储藏能力的包容适应性时,生产对储藏的相生包容适应性减弱了,而生产对流通的相克制约性增强了。这种相克制约作用一旦超过其规定性的限度,就会爆发流通性危机,导致市场大萧条。
历史上曾发生的多次周期性经济危机,主要就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盲目性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引发的;
其三,当金融系统的储藏能力没有突破市场系统的流通能力的包容适应性时,储藏与流通处于相生的包容适应状态,储藏与配置处于相克的制约适应状态。当金融系统的储藏能力突破了市场系统的流通能力的包容适应性时,储藏对流通的相生包容性减弱了,而储藏对配置的相克制约性增强了。这种相克制约性一旦超过其规定性的限度,就会爆发配置性经济危机。
目前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于发源地美国来说,是高消费引起的萎缩性危机,而对全世界来说,是由美国转嫁引起的扩张性危机。因此,现在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本质上是配置性经济危机,也就是说,这次金融危机必将导致全球资源、产品分布性和利益格局的大调整。
此外,流通机制的交换能力和配置机制的调控能力也要适应系统运行的需要,过头了,也会引发相应的经济危机。
可见,经济系统“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性可以使我们十分清晰地明确经济内部的一种基本关系,即,系统“五行”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其它四个环节存在着“生”、“被生”、“克”、“被克”的四种关系。这种基本关系具体表现为:(1)生产环节生储藏环节,克流通环节,被消费环节生,被配置环节克;(2)储藏环节生流通环节,克配置环节,被生产环节生,被消费环节克;(3)流通环节生配置环节,克消费环节,被储藏环节生,被生产环节克;(4)配置环节生消费环节,克生产环节,被流通环节生,被储藏环节克;(5)消费环节生生产环节,克储藏环节,被配置环节生,被流通环节克。
在这些基本关系中,对经济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起主要影响作用的环节有两个,其中:影响系统生产能力的主要环节,一是相生性环节消费能力不足,二是相克性环节配置能力过剩;影响系统储藏能力的主要环节,一是相生性环节生产能力不足,二是相克性环节消费能力过剩;影响系统流通能力的主要环节,一是相生性环节储藏能力不足,二是相克性环节生产能力过剩;影响系统配置能力的主要环节,一是相生性环节流通能力不足,二是相克性环节储藏能力过剩;影响系统消费能力的主要环节,一是相生性环节配置能力不足,二是相克性环节流通能力过剩。
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经济关系,实际上源于经济系统机制十分复杂的整体统一性“五行”运行相生相克规律性。因此,真正弄清这些基本关系,对于我们把握经济运行规律,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科学性,是至关重要的。
(三)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共处性。经济过程的“五行”运行表明,人类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过程是由原始经济、奴隶经济、封建经济、资本经济和共产主义经济五个发展阶段构成的。原始社会的经济发展阶段,催生了经济系统的生产机制;奴隶社会的经济发展阶段,继承并发展了已有的生产系统机制,又催生了经济系统的储藏机制;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阶段,继承并发展了已有的生产系统、储藏系统机制,又催生了经济系统的流通机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阶段,继承并发展了已有的生产系统、储藏系统、流通系统机制,又催生了经济系统的配置机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阶段,继承并发展了已有的生产系统、储藏系统、流通系统、配置系统机制,必将催生经济系统的消费机制。因此,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具体经济形态的“五行”运行,虽然都还没有最终体现出经济体系、系统、过程的整体统一完整性,但却表明了经济“五行”运行的由低级阶段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的渐进性。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只有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社会经济的“五行”运行才会真正表现出科学的相生相克适应性。
同宇宙间所有的有机体的发展过程一样,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过程也是在继承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由客观事物的“五行”运行相生相克规律性决定的。原始经济发展阶段必然会发展到奴隶经济发展阶段,但奴隶经济发展阶段并不是产生于原始经济发展阶段的终端,而是产生于它的发展过程最高阶段的“贞、吉”期;奴隶经济发展阶段必然会发展到封建经济发展阶段,但封建经济发展阶段并不是产生于奴隶经济发展阶段的终端,而是产生于它的发展过程最高阶段的“贞、吉”期;封建经济发展阶段必然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并不是产生于封建经济发展阶段的终端,而是产生于它的发展过程最高阶段的“贞、吉”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必然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经济发展阶段,但共产主义经济发展阶段也不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的终端,而是产生于它的发展过程最高阶段的“贞、吉”期。
这就是说,作为共产主义经济发展过程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从它的母体——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产生,并且,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最高阶段——成熟期的薄弱环节中产生的。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作为一个新生经济体,其发展过程与它的母体必然有一个“母、子”共处期。
马克思说过:“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5]社会主义经济新生体是从资本主义经济母体的胎胞里产生出来的,而资本主义经济母体在产生出社会主义经济新生体后,当然也不会立即灭亡,它还要把其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
这种“母、子”共处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必然存在于共同的“物质生活矛盾”之中。这种“物质生活矛盾”实际上主要表现为世界经济整体的体系、系统、过程“五行”的相生相克运行关系:
首先,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原因在于,无论那种一种经济形态,其经济体系的生产要素、生产单元、经济组织和经济团体都是与世界经济整体体系紧密相连的。具体说,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等,是在世界范围交流的;生产单元的生产项目和产品,是面向世界开放的;经济组织的各种活动,是与世界联系的;经济团体则以国家和地区的形式,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部分。因而,从经济体系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都具有世界性,二者都是世界经济整体体系的组成部分。
其次,社会主义经济系统和资本主义经济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原因在于,无论是那一种经济,其经济系统的生产机制、储藏机制、流通机制、配置机制、消费机制都是与世界经济整体系统紧密联系的。具体说,两种生产机制都是世界生产机制整体的组成部分,并与世界经济整体的配置、流通、储藏和消费机制紧密联系,其中:生产与配置、流通是相克关系,与储藏、消费是相生关系;两种储藏机制都是世界储藏机制整体的组成部分,并与世界经济整体的消费、配置、生产和生产机制紧密联系,其中:储藏与消费、配置是相克关系,与生产、流通是相生关系;两种流通机制都是世界流通机制整体的组成部分,并与世界经济的生产、消费、储藏和配置机制紧密联系,其中:流通与生产和消费是相克关系,与储藏、配置是相生关系;两种配置机制都是世界配置机制整体的组成部分,并与世界经济的储藏、生产、流通和消费机制紧密联系,其中:配置与储藏、生产是相克关系,与流通、消费是相生关系;两种消费机制都是世界消费机制整体的组成部分,并与世界经济的流通、储藏、生产和配置机制紧密联系,其中:消费与流通、储藏是相克关系,与生产、配置是相生关系。因而,社会主义经济系统和资本主义经济系统都具有世界性,二者都是世界经济整体系统的组成部分。
再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原因在于,无论是那一种经济,其经济发展的生产过程、储藏过程、流通过程、配置过程和消费过程都是与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过程紧密联系的。具体说,生产过程离不开世界整体的物质环境;储藏过程离不开世界整体的金融环境;流通过程离不开世界整体的市场环境;配置过程离不开世界整体的宏观调控环境;消费过程离不开世界整体的社会生活环境。因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都具有世界性,二者都是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过程的组成部分。
所有这些矛盾关系(运行关系)中的核心关系,是世界经济整体的三个实在性之间的关系,即经济的生产力要素结构性、经济生产能力聚散性和社会自然时空环境物质分布性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关系决定着在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共处阶段中,两种经济形态的“五行”运行环节之间,既有相生的包容发展趋势性,又有相克的制约矛盾规定性。正是这种包容发展趋势性和制约矛盾规定性,促使着资本主义经济母体将从它的成熟期走向其发展的终端,而社会主义经济新生体也必将从它的幼年初级阶段走向其发展的成熟期。而这种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由世界经济整体的“五行”运行新陈代谢自然规律性决定的。
七 中国经济的相生相克规律性
用经济“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性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我们会清楚地看到两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从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整体的薄弱环节中建立起来的;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地位的形成也不是自然而然的,它的经济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在世界社会主义经济遭遇重大挫折的情况下经过艰辛探索逐步确立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在复杂严峻的世界大环境中经过艰难实践逐步确立的。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产生,是既具有历史必然性,又具有现实具体性的,就是说,是既具有经济“五行”运行规律的相生包容趋势性,又具有经济“五行”运行规律的相克制约规定性的。
所谓包容趋势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这种新的经济体要继承和包容资本主义经济母体的优势基因,并在这种优势基因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所谓制约规定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又是一个特定时代的新经济体,它不能超越具体物质条件的制约,同时,它又有新生事物自身的实在规定性,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正处于继续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能不能做到认识上更加清醒、理论上更加清晰、实践上更加稳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能否继续发展壮大的关键。
我们知道,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发展是有规律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发展有它的规律性;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发展有它的规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发展也有它的规律性。真正弄清这些规律性,特别是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发展的规律性,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强国富民,具有根本性重大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生,符合经济“五行”运行的相生规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从旧中国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旧中国经济基础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个是封建小农经济;再一个是半殖民地资本经济。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特征,是由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向中国封建经济基础的侵略和扩张造成的。资本主义经济必然要代替封建主义经济,这是由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过程的“五行”运行规律决定的;但是,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扩张所造成的殖民地经济,却又背离了世界经济体系“五行”运行规律性,破坏了民族经济在世界经济整体体系中独立的国家团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正是这种形势下,在抗击外敌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又是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薄弱环节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薄弱环节有三个:一是消费环节。资本主义经济系统是生产、储藏、流通、配置环节相统一的经济,消费是其被动环节,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关注商品生产,关注财富储藏,关注市场流通,关注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但资本主义经济并不关注人民根本利益、特别是不关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与人民根本利益相脱节的经济系统运行方式,违背了经济系统“五行”运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性,破坏了世界经济系统运行的整体性,必然导致世界范围两极分化的产生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二是配置环节。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生产要素、生产单元、经济组织、经济团体相统一的经济,经济整体是其被动环节。资本主义经济无视贫弱国家的世界经济团体地位,不惜以武力野蛮入侵,大肆掠夺他国资源,疯狂占有他国市场,破坏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这种与他国团体地位相对立的经济体系运行方式,违背了经济体系“五行”运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性,破坏了世界经济体系演化的整体性,必然导致世界范围反侵略战争的产生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三是生产环节。资本主义经济过程是生产过程、储藏过程、流通过程、配置过程相统一的经济,消费过程是其被动环节。资本主义经济不晓得消费过程对于生产过程的相生作用,致使其经济的生产过程周期性地陷入盲目状态。这种与自身运行的消费过程环节相脱节的经济运行方式,违背了经济过程“五行”运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性,破坏了世界经济过程进化的整体性,必然导致世界范围经济危机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经济的上述三个薄弱环节表明了它的历史局限性。这种历史局限性的根源在于资本私有制的狭隘性。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是从资本主义的这种历史局限性中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正是在资本主义的这种历史局限性中建立的。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作为一种承继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是完全符合世界经济整体运行发展的“五行”相生规律性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地位的形成,符合经济“五行”运行的相克规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地位的确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包围中、在世界社会主义经济遭遇挫折的背景下,经过艰辛探索实践逐步确立的。世界社会主义经济遭遇重大挫折的根本原因,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生不合规律性,而是社会主义经济地位的确立还不是很牢固。不牢固的原因,首先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本来就不厚实,它是在资本主义经济链条的薄弱环节中建立起来的;其次是在于世界社会主义经济初级阶段的幼稚性,正是这种幼稚性使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发展脱离了它的经济体系、系统、过程“五行”运行的制约规定性。具体表现为:单纯的公有僵化体制使其经济体系中的生产单元环节脱离了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单一的计划调控机制使其经济系统的配置环节脱离了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封闭的国内外格局使其经济过程的流通环节脱离了现实的整体世界环境。这种情况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地位脱离了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的实际水平,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丢失。
可见,一种有生命力的经济体如果离开现实的生存土壤,离开具体的经济体系、系统和过程“五行”运行实际,也必然会走向衰亡。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总结了这些教训之后,充分认识到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还处于不发达初级阶段的制约规定性;充分认识到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体制还处于不完善阶段的制约规定性;充分认识到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系统机制还处于不健全阶段的制约规定性,经过数十年艰难的探索和实践,才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地位。
这种经济地位的确立,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找到了它的经济体系、系统、过程“五行”运行的规律性。对这种规律性的认识的基础,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构成要素的整体统一性科学分析:在经济的实在性方面,充分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在统一性的初级阶段特征,包括生产力要素的结构性、综合经济实力的聚散性和自然社会环境物质分布性,都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初级阶段;在经济的存在性方面,充分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包括经济形态体系的演化性、经济运行系统的运化性和经济发展过程的进化性,都已经既具有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又需要继承和包容资本主义经济的机制优势;在经济的可知性方面,充分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中国国情特征,包括对经济真象的中国国情特征、经济规律的中国国情特征和经济实践的中国国情特征,都有了客观又科学的把握。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这九个物质性要素有了真正科学性的把握,才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有了科学性的认识,进而能够把握其体系、系统、过程的运行发展规律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符合经济“五行”运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性。同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一样,社会主义经济也具有最基本的两种性质:一是它的经济性。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性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的相生性。这种相生性表明,在生产力的推动下社会主义经济是持久地向前发展的;二是它的社会性。社会主义经济的社会性表现为社会经济的相克性。这种相克性表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受具体社会的时代性制约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既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相生包容性产物,就是说,它必然会在继承和包容资本主义经济优势基因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壮大;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又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环境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机制的相克制约性之中,它的发展和壮大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来实现。
那么,如何更具体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相生性和相克性呢?这需要从它的“生产、储藏、流通、配置、消费”的五个运行环节来分析。
按照经济“五行”运行的规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也是由生产、储藏、流通、配置和消费五个环节构成的。五个环节中:生产环节是产品生产体制和商品生产机制的统一,其中,产品生产体制具有社会性,商品生产机制具有经济性;储藏环节是财富所有体制和货币金融机制的统一,其中,财富所有体制具有社会性,货币金融机制具有经济性;流通环节是价值交换体制和价格交换机制的统一,其中,价值交换体制具有社会性(商品价值的本质是劳动价值,劳动价值是具有社会性的),价格交换机制具有经济性;配置环节是资源配置体制和财富分配机制的统一,其中,资源配置体制具有社会性,财富分配机制具有经济性;消费环节是生产性消费体制和生活性消费机制的统一,其中,生产性消费体制具有社会性,生活性消费机制具有经济性。这五个环节是按照经济“五行”规律运行的,并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经济“五行”运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性。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社会性表现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条件下的产品生产的国有主导体制、社会财富的公有制为主体制、体现社会必要劳动的价值交换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国家对主要资源的宏观调控体制和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的生产性消费体制五个方面;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性则表现为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机制、货币金融机制、价格交换机制、财富分配机制和生活性消费机制五个方面。生产、储藏、流通、配置、消费五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的体制和机制相结合,表现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经济系统的规范统一性,五个经济环节的具体运行过程遵循着“源、藏、流、布、化”的“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性。
社会主义经济“五行”环节运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性表明: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环节促生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和货币金融机制,而制约价值交换市场体制和价格交换市场机制;社会主义经济的储藏环节促生价值交换市场体制和价格交换市场机制,而制约宏观调控配置体制和财富分配机制;社会主义经济的流通环节促生宏观调控配置体制和财富分配机制,而制约生产性消费体制和生活性消费机制;社会主义经济的配置环节促生生产性消费体制和生活性消费机制,而制约产品生产体制和商品生产机制;社会主义经济的消费环节促生产品生产体制和商品生产机制,而制约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体制和货币金融机制。这种相生相克的“五行”运行规律性,是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内含。它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是真正符合经济“五行”运行相生相克规律性的。
(四)依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五行”运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性,就能够较容易地具体解读一些经济难题,回答几个所谓的经济“热点”问题:
一是关于“蛋糕问题”。如何解读“先分蛋糕还是先做蛋糕”的难题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一问题之所以会成为难题,是因为“先做还是先分”这一所谓难题,只是关于生产和分配两个经济要素之间关系的讨论,而实际上,这种两个经济要素之间关系的讨论,往往会出现各执一词的局面,因而是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的。
难以得出结论的原因在于,所谓的“蛋糕”经济,它并不是在一个家庭内部蒸馒头,一家人分着吃,蒸得多多分,蒸得少少分,而是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周期运行过程。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运行过程。这个周期运行过程,必须要由“蛋糕”生产、归谁所有、在哪里买卖、如何配置、怎样消化五个系统环节来构成,否则是无法形成运行周期的。
在关于“先分还是先做”的讨论中,许多人认为“重庆模式”就是一种“先分好后做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分配合理了才能使生产得到发展”的模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重庆模式”真正的科学内含,在于它的经济发展思路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虽然这一模式目前还仅仅是一种探索,不是很完善,但这一探索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真正结合起来了,是比较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精髓的。“重庆模式”首先把自己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整体的一部分,因而本地的经济建设必须与国家整体发展保持统一性;同时,“重庆模式”又把自身看作是一个相对的经济整体,这个相对整体既有自身的特点,又要按经济规律来办事。这种经济规律性并不只是生产与分配之间单一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是既要在坚持生产环节的国有经济为主、储藏环节的公有制为主、流通环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配置环节的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和消费环节的人民根本利益为主五个环节的体制主体地位,又要完善生产环节的商品生产机制、储藏环节的货币金融机制、流通环节的市场交换机制、配置环节的财富分配机制和消费环节的生活性消费机制五个环节的机制优势,真正使社会主义经济的体制和机制协调统一,并在此基础上,使重庆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运行得更加稳定协调,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五行”运行相生相克规律性。
所以,按照经济“五行”运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性,单单讨论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对于分析和认识配置环节对生产环节的制约作用是有用的,但用来把握经济运行的整体周期运行过程是不行的。这是因为,生产环节对配置环节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它对储藏环节的相生性和对流通环节的相克性而间接产生的;而配置环节对生产环节的作用则是直接的相克性。例如:财富分配不公或资源配置不科学会直接制约经济的生产环节,财富分配不公制约劳动力的再生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资源配置不科学制约生产要素的结构性;而生产过剩则不一定会导致配置环节的分配收入增加,弄不好反到可能引起市场饱和而导致危机出现。
二是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由于“计划经济”中的计划机制只是配置环节中的一种调控机制,而“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机制也只是流通环节中的交换机制,所以,所谓“计划与市场”问题,实际上是流通环节与配置环节的关系问题。
邓小平曾经说过: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这句话除了指明计划与市场的机制性外,事实上还道出了经济“五行”环节机制运行的普遍性,也就是说,不管是社会主义经济也好,资本主义经济也好,它们的经济机制运行是有普遍性的,与历史上所有的经济形态一样,其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都应该是由产品(商品)生产、财富储藏、市场交换、资源和财富配置和社会消费五个环节构成的,只不过越是落后的经济形态,其“五行”环节机制的运行越简单。这是因为,原始经济是生产型经济,储藏、流通、配置、消费是被动的,是雏形环节;奴隶经济是生产、储藏型经济,流通、配置、消费是被动的,是雏形环节;封建经济是生产、储藏、流通型经济,配置、消费是被动的,是雏形环节;资本主义经济是生产、储藏、流通、配置型经济,消费是被动的,是雏形环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是生产、储藏、流通、配置、消费经济,它是社会经济形态的高级发展形式的初级阶段。
这就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并不在于市场流通和计划调控这些经济运行环节机制该不该有,而在于经济运行环节中的体制的性质是不同的。这种体制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社会主义的生产环节是国营经济为主导体制,资本主义的生产环节是私营经济为主导体制;社会主义的储藏环节是公有制为主体体制,资本主义的储藏环节是私有制为主体体制;社会主义的流通环节是价值(社会必要劳动价值)交换为主导体制,资本主义的流通环节是价格(利润)交换为主导体制;社会主义的配置环节是国家调控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体制,资本主义的配置环节是垄断调控和按资分配为主体体制;社会主义的消费环节是人民根本利益为主体体制,资本主义的消费环节是贫富两极分化为主体体制。因此,解读“市场与计划”的问题,必须把它们放到经济“五行”的环节运行之中,才能真正弄清楚。
那么,市场流通与配置调控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这两个环节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市场流通环节通过其价值交换主导性对配置调控环节的相生性,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配置调控环节对市场流通环节则没有这种直接作用,它对市场流通环节的作用,是通过其对消费环节的相生性和对生产环节的相克性而产生的。所以一定要把市场与调控(计划)看作经济“五行”运行周期过程中的具体环节,那才有实际意义。
这就表明,所谓的“纯粹的计划经济”一定是脱离经济运行过程实际的;所谓的“完全的市场经济”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也一定是行不通的。因为二者都违反了经济“五行”运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性。
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来说,由于它的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实际上是最有条件把市场流通环节和配置调控环节真正放到经济“五行”运行之中,真正实现生产、储藏、流通、配置、消费五个经济环节的相生相克运行的。因为这种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经济形态的历史使命,正在于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的“五行”环节运行,来做物质准备的。
三是关于“两极分化”问题。两极分化问题的根源在于配置环节,资源配置体制和财富分配机制的关系决定着社会财富的分布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分配不公是导致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财富分配本身并不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这一点无论是从按劳分配来看,还是从按资分配以及按其它经济要素分配来看,都相类似。这是因为,财富分配只是配置环节中的分配机制,而财富分配机制是受资源配置体制制约的。表面看,两极分化只是一个财富分配不公的问题;但从本质上看,离开了资源配置体制,财富分配机制就失去了财富之源泉。所以,资源的配置调控体制不仅仅支配着资源配置的分布性,而且实际上支配着财富分配的分布性。这也说明,市场流通环节对资源配置环节的基础作用,只应当在劳动价值交换体制的层面尽量发挥,而对市场流通环节中价格交换机制的自由性,必须要给以适当限制,否则,一旦市场价格交换机制的自由性,依靠其对配置环节的相生性而侵入资源配置体制后,资源配置就可能脱离宏观调控体制而变得自由起来。这种自由的资源配置体制是必然会加剧财富分配机制的自由化的。在这种情况下,严重的两极分化就势所必然了。
四是关于“经济危机”问题。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周期性爆发的“病态”表现,其产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生产机制的盲目性和货币金融机制的私有性。
社会主义经济能不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呢?这需要具体地加以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继承并包容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自然存在着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但社会主义经济毕竟与资本主义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能够发挥社会主义经济的国有经济为主体的产品生产体制、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交换体制、国家宏观调控体制和生产性消费体制的优势,因而有可能减小或避免经济危机的风险。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过程,在于这一过程能否遵循经济运行的“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性,能否减少商品生产机制的盲目性、限制货币金融机制的私有性、克服分配机制的两极分化性。
五是关于“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问题主要应是生产环节、储藏环节与流通环节的关系问题,具体表现为流通环节中价值交换体制和价格交换机制的严重脱节。
这一问题的相生性成因,主要在于储藏环节货币金融机制的货币发行量严重超越财富所有体制承载的财富量;而相克性成因,主要在于生产环节中商品生产机制的盲目性严重脱离产品生产体制的实际需求性。这种货币超越发行和商品生产盲目性,必然会形成市场交换环节的要么过剩、要么不足的波动性,这种波动性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
六是关于“改革开放”问题。不适合经济运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应当改革;不适合经济运行发展的封闭社会环境应当开放,这按说不应当是一个真正的难题。关于改革开放,其真正成为难题的地方,在于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二者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经济体制是主要表现为社会性的,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社会性呢?经济机制是主要表现为经济性的,什么样的经济机制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性呢?这就是长期困扰人们的所谓“姓社姓资”问题。经济“五行”运行的相生相克规律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环节的产品生产、财富所有、价值交换、配置调控和生产性消费五个体制方面,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体制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环节的商品生产、货币金融、价格交换、财富分配和生活性消费五个机制方面,要继承、包容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机制优势。因此,坚持改革开放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体制和机制二者的关系,这一关系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否真正结合起来的关键。
七是关于“国富与民富”问题。“国富”与“民富”的关系问题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国家如何强盛、民生如何殷实,还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运行发展。
“国富”,主要表现在经济“五行”的生产和储藏两个环节。科学的产品生产体系和发达的商品生产系统,是“国富”的物质基础;健全的财富所有体制和健康的货币金融机制,是“国富”的制度承载。“民富”,主要表现在经济“五行”的配置和消费两个环节。科学的宏观调控体制和完善的财富分配机制,是“民富”的制度基础;健全的生产性消费体系和健康的生活性消费系统,是“民富”的物质承载。
处理好“国富”与“民富”关系的关键,在于把握经济“五行”运行的相生相克关系。由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发展是着眼于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社会主义经济是最容易实现经济的生产、储藏、流通、配置、消费五个环节协调运行的,是最有条件处理好“国富”与“民富”关系的。
八是关于“所有制和金融机制”问题。这是储藏环节中体制与机制的关系问题。社会经济的运行发展是社会财富的形成积累过程,所以,社会财富首先必然有一个归属问题,这就是所有制。所有制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体系的一种财富所有体制形式,它是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呈现为一个“原始公有制—极端私有制—自然私有制—公私混合所有制—高级公有制”的发展过程;
其次,社会财富又绝不是死东西,而是十分活跃的,它的现实的活跃机制就是金融机制,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货币形式。所以,金融机制的本质是财富所有体制的运作形式。在金融机制的运作过程中,财富量化的载体是货币。
由于所有制是决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最重要的因素,因而弄清所有体制和金融机制二者的关系,对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如何适应并掌控货币金融机制的运作,意义十分重大。
九是关于“两只手”问题。一般流行的观点认为,所谓“两只手”,一只是指宏观调控体制——“看得见的手”;另一只是指市场交换机制——“看不见的手”。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不准确的。
诚然,宏观调控是政府行为,是“看得见的手”;交换机制是市场行为,是“看不见的手”,这一点是没有错的。但是,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绝不只是宏观调控体制和市场交换机制两个环节在起作用,而真正起作用的应该是五个环节。所以准确地说,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两只手”,每一只手都有五个手指头,而宏观调控和交换机制分别只是“两只手”的一个指头。
那么,社会主义经济完整的“两只手”是什么样呢?按照经济“五行”运行的规律性,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五个环节的体制构成一只手,它们分别是:生产环节的国有主导体制、储藏环节的公有制为主体制、流通环节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交换主导体制、配置环节的国家宏观调控为主体制和消费环节的人民根本利益为主体的生产性消费体制,这即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看得见的手”;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五个环节的机制构成另一只手,它们分别是:生产环节的商品生产机制、储藏环节的货币金融机制、流通环节的价格交换机制、配置环节的财富分配机制和消费环节的生活性消费机制,这即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看不见的手”。
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的“两只手”中,每一只都不是一个指头起作用,而是五个指头的统一;每一个“指头”都不是一种制式起作用,而是体制和机制的统一。因此,社会主义经济的“两只手”的运行方式,是“十个指头弹钢琴”。
这一点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可以想见,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呢?应该说,只有国有经济为主体的生产环节体制、财富公有为主的所有制储藏环节体制、体现社会必要劳动的价值交换流通环节体制、国家宏观调控为主的配置环节体制和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生产性消费环节体制,这五个经济运行环节的体制性;什么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化性质呢?应该说,只有商品生产环节机制、货币金融储藏环节机制、价格交换流通环节机制、财富分配配置环节机制和生活性消费环节机制,这五个经济运行环节的机制性。正是这些体制性和机制性环节的协调运作,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经济的“五行”运行规律性,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看得见的手”的五个体制环节。社会主义经济不仅要使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生产环节、公有制为主体的储藏环节、社会必要劳动价值交换为主导的流通环节、国家调控为主体的配置环节和人民根本利益为主体的生产性消费环节,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同时,还要继承、包容、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五个机制环节的作用,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五行”运行的自然规律性,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所以,社会主义经济可以说是一种具有了自觉性的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其实也有“两只手”。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只有“看不见的手”而没有“看得见的手”。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副作用——主要是私有制忽视人民根本利益的狭隘性,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只手”的运作,常常不自觉地离开经济“五行”运行的规律性,呈现出一种自发状态。资本主义经济的这种由私有制生出的自发性,会导致商品生产机制的盲目性、货币金融机制的无序性、价格交换机制的自由性、财富分配机制的不公性和生活消费机制的两极分化性,也就是会导致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五个机制环节,经常失去“看得见的手”的五个体制环节的制约,从而导致经济运行的失衡。这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地发生经济危机的主要根源。
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转变经济运行和发展方式,核心在于使经济“五行”的相生包容趋势性和相克制约规定性相协调。
这种协调性要求我们:一是要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经济的由九个物质属性构成的结构协调性,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实在统一性、存在统一性和可知统一性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是,社会经济的实在统一性决定存在统一性,实在统一性与存在统一性相结合决定可知统一性;二是要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经济的整体存在性的体统协调性,充分认识经济的体系性、系统性和过程性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是,社会经济的体系性决定系统性,体系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决定过程性;三是要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经济“五行”环节的运行协调性,充分认识经济的生产环节、储藏环节、流通环节、配置环节和消费环节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即是五个环节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以上三个方面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转变经济运行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所以,社会主义经济科学发展观的内含,不仅仅包括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自然环境建设的关系,还包括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内部的“五行”环节运行关系。
最后,关于社会经济相生相克规律性的探讨,应该说是有一定新意的,但要说清楚这样一个十分复杂的新命题也真是很不容易的。本文的论述只能说是粗浅的,不足和错误一定不少,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社会经济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理论也应当是不断完善的。面对当今危机不断的世界,让我们凝聚四面八方的力量,一起来应对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吧!让我们集中古今中外的智慧,共同来探讨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规律性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8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9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0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3页
[6]整体统一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