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国的创新主体岂能被边缘化[之五]

火烧 2009-03-0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指出中国创新主体面临边缘化风险,知识产权薄弱,企业核心技术不足,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强调改革科技体制与教育体制的重要性,以推动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创新主体岂能被边缘化  

[之五]  

不仅如此,被败坏了的学术风气、科技环境,又岂是短时间内,能扭转得过来的。  

在知识产权问题上,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掰腕,屡屡失分,其核心在于,我们缺乏充分的知识产权储备,和必要的“技术创新”能力。  

中国坐上全球贸易总额第三的显赫位置,几乎让所有中国企业,获得了览众山而小天下的情感满足,但贸易大国,并不等于贸易强国。8亿件衬衫才抵一架空客380,一台DVD只能换回一把洋葱,这些充满调侃性的比方,如万箭穿透国人的心。   

数量似乎总是我们的优势。2006年,中国专利和商标申请量加在一起,总共超过100万件,创造了全球知识产权申请量历史之最。但是,那些堆积成山的专利中,企业所申报的核心技术却少得可怜。对比可知,中国企业专利比例中的发明专利,仅占24.38%,但国外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中,发明专利比高达85.60%。事实上只有发明专利,才能够体现出一个机构创新能力的高低。  

不仅如此,从发明专利集中的领域来看,中国企业申请专利数量集中在中药、饮料、食品等低端产业领域,而国外的专利申请,则集中在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电视系统等高科技地带。  

中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由于国内大型企业已有一定的研发体系,因此,99%没有申请专利的企业中,绝大部分应该是国内中小型企业。  

而美国小企业管理局作过一项统计,美国每年70%的新技术,是由中小型企业创造的,小型企业的人均创新发明,是大企业的2倍,在“技术创新”体系中,中小型企业是原始创新的主体和源泉。99%这个难堪的数字,再一次暴露出我们的短板所在。   

知识产权缺失的背后,是研发意识的淡薄和基本实力的羸弱。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的研究与试验经费,仅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56%,同时,大中型工业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开发机构,正呈现出逐年萎缩的趋势。  

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的短缺,驱动着中国企业走入了两条充满风险的岔道,要么非法使用国外技术或者跟踪模仿,而一旦东窗事发,就会被跨国公司推上被告席,要么以“市场换技术”,但最终只能处在全球贸易链的底端,并沦为跨国公司的血汗加工厂而已。  

中华振兴,科教先行。但我们的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却严重制约着科技教育的健康发展。再不从体制改革入手解决这些问题,它肯定要制约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果先行官成了绊马索、加速器成了坠脚石,我们将何以面对子孙后代、何以面对中国的未来?  

全国政协常委张涛指出,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有90%以上无实际价值,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到10%。  

中国的高校,虽然每年取得6000项至8000项科技成果,但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0%。作为政协委员,作为国家建言献策的决策者、专家和学者,有义务坚持客观理性、不偏不倚的文字表达态度。  

科研成果90%无实际价值”结论根源是:有关部门在有限的“创新基金”分配上,出了太大问题,将大笔资金投放毫无实际工程经验的高校或各类海归,必然形成90%的大漏洞,因钱未能真正花在刀刃上。  

假若在“创新基金”分配上,大力倾斜于退休老专业技术人员,则有充分理由相信,“科研成果的90%都将会有实际有效的价值”。  

“创新基金”数量有限,但是对社会资源的引导性效果可以无限,它可以带动地方政府、风险投资和企业,或退休老专业技术人员,个人研究开发的投入,因为按照现在的“创新基金”配套要求,中国政府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形成了资源集成的态势。  

“创新基金”对各省市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提高竞争力,可起到一定作用,但它不是唯一的路径,它还必须和其他力量相结合,即把退休老专业技术人员,个人的研究开发纳入“创新基金”的支持对象,这样的“创新基金”支持的效果,必然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显著发挥“创新基金”的积极示范作用。  

各省市老科协,期盼中国政府和社会,为退休老专业技术人员,搭建科技创新的服务平台。老专业技术人员,有了这个创新服务平台,也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为什么要专门发出 [2005]9号文件的实质性精神与内涵,有了这个创新服务平台,各省市委、市政府,也就真正的将建立“老科技工作者创新基金”的积极建议,尽快的落到实处。  

国际公认的理想科技结构是1:3:6, 而做为中国改革第三极的天津市,高级科技人才的缺口较大。重视和开发天津市老科协的科技人才库,是缓解当前天津市高级人才紧缺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天津市,一边,“老科协”有约近数万名怀揣热情与高技能的老科技工作者,被束之高阁,而另一边,又有不少用人单位,天天都在抱怨人才难得。  

天津市政府这几年花大价钱,高价引进海归中的博士、博士后,但不知有关部门是否曾经思索反思过,高价引进结果成效到底如何?当然,这只有主管部门最清楚。  

但有一点至关重要,真正搞“科技创新”或“科技攻关”的创新人才,并非皆是具备出国,获得什么博士、博士后就一定能够奏效的,这里,一方面需要基本的学历,而另一方面,更需要具备条件创新的老科技人才,具备有几十年的失败与成功的宝贵经验,需要有多年所交纳的学费包含在内,为何称“失败乃成功之母”,道理就在其中。“捧着金碗讨饭吃”这绝不是中国政府或天津市政府“干事创业”、“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的老科技工作者就是金碗,他们才是中国或天津市最宝贵的财富金矿。而花大价钱引进的海归中的博士、博士后,在搞科技创新或科技攻关方面,若真与退休老科技工作者相比,估量是远远逊色于从事科研一线多年的退休老科技工作者实力的,当然,“老科协”并非反对引进高层次人才,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决不可低估冷落或边缘化了老科技工作者,对老科技工作者而言,他们更加愿意为二次创新、二次为中国或天津市的经济发展贡献才智,贡献力量,老科技工作者理应愈老愈值钱,而在中国或天津市,似乎这种理念早己忽略,或恰恰相反,中国或天津市这种人才管理机制,及人才使用信息的极不对称,是严重制约着中国的“有效创新”与“科学发展”的,它也是“干事创业”、“有效创新”的一大障碍。  

因此,强烈呼吁中国或天津市政府,应尽早在各省市老科协,落实开设“老科技工作者创新基金”的建议,使之成为,各省市老科技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干事创业”、“有效创新”的主渠道。  

成为各省市“干事创业”、“有效创新”的一支强大主力军。  

待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