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长征的现实意义
纪念长征的现实意义
■宋阳标
如果在半个月前写一个东西来讨论长征的意义,恐怕还能赶上时髦的末班车,多少还能有几个看客对着品头论足一番。到了今天,那些纪念长征的活动已烟消云散,人也各自归队,现在来说,真正有点明日黄花的味道。
然而,历史对现实的真正意义,却不是因为几个纪念会就会变化,更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湮灭。在万众一声中同声歌颂固然显得壮观,但真谛往往会被掩埋于喧嚣之中。
那么,长征,到底给今天的中国能以什么启示和力量,让中共在70年后仍然如此严肃、隆重地纪念?各方对此作出多种研判。然而,究其根本,这样的纪念仍是为其现实政治服务,为政权稳固提供理论上的来源。
对于今天的大陆来说,红军是中共政权的力量源泉,70年前的红军是工农的子弟,而当今中国,工农仍然是政权稳固的基础。但是,在改革开放后的这20多年来,当初那些不惜毁家去命跟随共产党革命的工农的地位却在不断地下跌,以至于沦落为弱势群体。保护工农的利益,不但是发展自身的逻辑所必须,也是维系中共政权稳固的必然。而红军,则成为中共联结工农的最佳纽带。因为,在70年前的那些日子里,红军正是为了工农而闹革命,而也正是工农无私地帮助了中共获得了新生并站稳脚跟并最终获得了政权。当今的中国大陆,工农成为改革的牺牲品,已经隐约地成了政权的不稳定基础。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一个故事很耐人寻味:
一位刚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老将军,驱车数千里,来到当年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的太行山深处,寻访他的老房东。看到步履蹒跚、满头白发的老大娘,老将军急忙向前,搀着她的胳膊,叫了声“大嫂”。“大嫂”望着将军身边前呼后拥的卫兵和陪同人员,轻轻问了声:“是不是又要打仗了,想起了我们山里人?”老将军哭了:难道,只有打仗的时候,我们才能想起山里人?
小小的一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中共建政几十年来,当年浴血保卫中共的那些工农(尤其是农民)并未因此生活得到根本改善。改革开放这20多年来,由于政策推行的失当,致使工农群众在精英集团的精心策划下,沦为他们的附庸。原先崇高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经济地位更是被打入了最底层。精英阶层通过对国家资源,如传媒、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命脉部门的掌控,顺利地将工农剥夺得一干二净。在话语权上,工农也丧失了与精英对话的权利。精英利用权力制造出与工农严重不对等的战略优势,虽然保证了精英阶层有了一个稳固的发展态势,但是这样却将中共置于工农的事实上的对立面,对中共的政权基础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对中共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中共与工农鱼水一家的生态被改革开放后的精英们破坏迨尽,事实上已经危及中共的政权。
中共如此高调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出于传统的形式需要固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恐怕就是利用长征使人们回忆起当年中共与人民军民一家亲的美好画面。一方面让那些背叛了中共执政理想的腐败分子回忆起当年对不忠于革命的严厉镇压,一方面也让工农看到,中共并未因夺得了政权就忘记了他们。
明年即是中共十七大召开的时机。本届中共领导人顺应民心,屡屡为工农遭遇之不公而疾呼,联系到胡锦涛今年2月份关于打击特殊利益阶层的讲话,相信在如此高调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后,会有一系列利民的重大举措出台。因为,中共的革命胜利是红军奠定的,而红军前面还有两个字——工农。革命胜利后就牺牲工农的利益,非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更非中共的建政目标。
2006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