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纪念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四十六周年

火烧 2009-03-0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纪念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46周年,回顾雷锋精神对个人和社会的深远影响,强调助人为乐与革命人道主义,弘扬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与传统文化基础。

雷锋精神永远激励我们

——纪念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四十六周年 

探险勇者原创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等中央报刊发表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那年,我正值少年,我被雷锋极其感人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打动,从此,在雷锋精神的引导下,走过了四十五年的革命人道主义的生涯。抱着“不以小善而不为,积小善成大善、极少善成多善”的思想、做了大半辈子的好事。从小学、中学、农村、工厂、社区一路走来,也获得一路的荣誉。2003年,上海有环境报、老年报、杨浦时报等七种报刊刊登事迹。东方电视台,杨浦有线电视台播放录像。东方网刊登。2004年,中共杨浦区委员会授予“十佳文明”称号。但是,无论哪方面,我都无法攀及雷锋的高度。雷锋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学习雷锋的几十年,我最深切的体会是做好事快乐、幸福。我与很多朋友谈及,也观察过很多好人好事,(我在农村时写过好些好人好事的报道)都反映一个共性,“助人为乐,乐此不疲”。心理学也证明利他主义可以成为快乐和幸福的源泉。由此,我将这种归纳为“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是追求快乐和幸福——既追求个人的快乐和幸福,同时谋求他人的快乐和幸福。人道主义绝对排斥只顾自己快乐幸福而损人利己。雷锋是在毛泽东和共产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员,他无私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从而获得快乐和幸福,货真价实的革命人道主义。这是我对雷锋精神的肤浅的理解。

雷锋精神的另一个源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古代墨子提倡“互助互利”、“兼爱”,儒家提倡“仁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这是传统文化的一面。

在中国广大农村,农民的互相帮助看重人情成为农业社会的传统习俗。正是源远流长的人道主义传统文化,使雷锋和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共同的基础。我们学习雷锋精神并不觉得十分困难。新中国,自53年至83年,我国社会风尚也相当高洁,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在普遍穿着打补丁衣服实现的文明。我国人民呈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形象是:艰苦朴素,清廉高洁,志气加骨气。

“人之初,性本善”。当我们考察原始社会以及180万年前至60万年前,古猿、猿人、古人时期可以发现,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互相帮助,集体主义,利他主义一直延续到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也伴生了私有观念,追逐私利,个人主义。因此,私有观念和个人主义只是人的本性的异化,同样可以理解为私有制社会对人类的毒化。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消除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使人类返璞归真,充满友爱、平等、快乐、幸福。回到一个雷锋精神普遍存在的美好社会。

纪念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四十五周年的今天,中国的现实状况又是如何?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表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我们没有愧对雷锋。但是,社会现实存在另一面。一个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在几十个国家与地区进行试验,将装有50美元与联系方式的皮包扔掉,结果是:北欧的挪威、瑞士是100%回收,中国大陆无一回收。可见中国大陆的精神文明现状。这又是雷锋的悲哀。与财富分配的两级分化一样,精神品德也存在两级分化。“饿死不抢粮”存在于前三十年,“吃饱要思淫”存在于后三十年,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彻底否定社会物质经济状况等于社会精神文明状况的公式。

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还很遥远,雷锋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