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美国务卿希拉里的“聪明外交”

火烧 2009-02-25 00:00:00 国际纵横 1026
希拉里亚洲行前播放《浏阳河》引发热议,展现对毛泽东的重视,体现聪明外交策略,分析中美关系与民意关联。

美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亚洲前的演讲会奏响“浏阳河”,还真有“聪明外交”的意味啊!

  前些日子,我看到新浪博客首页推出的安替的一篇文章<<希拉里定调中国行,中美继续"同舟共济">>,很有感触,不吐不快。该文写到: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五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湘潭县哪,出了个毛主席,领导人民得解放,啊依呀依子哟……"能熟悉这首歌颂前领导人毛泽东歌曲的中国人大概都已经40岁以上。但吊诡的是,美国新国务卿希拉里2月13日在她的首次外交访问之前在纽约的美国亚洲协会做的定调演讲结束之后,全场伴随着希拉里爽朗的笑声的,正是这首歌颂红色领袖的曲子。
  希拉里把她的外交出访定在亚洲,因此前夕定调演讲在亚洲协会举行非常适宜。听着《浏阳河》的曲子,看着宾主欢颜的场景,哪怕没来得及听到她的演讲,就会明白她这次亚洲之行的重点了——中国。

  看了该博文以上的介绍,我想,古巴、委内瑞拉、非洲等许多国家领导唱颂毛的歌或说赞毛的话及复述毛的文章,都不让人奇怪,而希拉里这样做就让我奇怪了。不过,希拉里演讲前奏的歌曲,没有选中国的其他著名传统歌曲,不是作者说的“吊诡“,而是足以证明希拉里本人和她身后几百人的团队是很了解中国民意的。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希拉里和她的团队的谋略,很下了一番功夫,看来很懂得真正的民意即大部分人的意见是什么。要了解一个国家,就得先了解这个国家普通大众的情绪。估计他们很想让希拉里拉近与对方国家民众的感情。那么,谁能代表中国呢?在他们的做法上,当然是选择了毛泽东。事实也的确如此。科学的发展,使当今有了一个任何人都可以查看到的一个直观的民意的办法,即:人人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系统(如在百度输入毛泽东或其他任何英模领袖人物纪念馆)就可看到这样一个客观存在:毛已经去世30年了,虽然一些人甚至很有权力的人物或很有影响的媒体淡化甚至妖魔化他几十年,但在中国各大网站或现实中设立的已故英模人物纪念场所中,民间自发留言纪念和瞻仰毛(注意是民众自发)的人数,每年(注意是每年)都是远远高于任何人。须知当今能上网的人和能从外地到“毛纪念馆、堂等”瞻仰的人大多是较富裕的人或青年或学生,假如贫穷的农民和下岗的工人也大都能上网,网上赞毛拥毛的人和言会更多。事实胜于一切雄辩!一些人不是高喊民主民意吗?是否尊重这个民意也是鉴别真假拥护民主的试金石,“公道自在民心”、“群众的眼睛是最亮的”、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请问那些反毛的人,特别是在网坛上几乎天天攻击毛却没说毛一句好话的一些人,多少年来,你敬仰的什么人在纪念馆(包括故居等)的留言和瞻仰人数那年超过毛了呢?哪怕你举出一个例子也可。
  凡是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会承认:在中国这个大国,最能激发民众热情的是毛泽东,最能激发精神共鸣的是毛泽东。毛泽东的伟大与魅力至今是无人可以与之相论的。希拉里的工作团队意识到,亚洲之行先得从毛主席入手。看来希拉里这班人不一般,他们不同于我们的一些自作聪明的所谓精英,真是太精明了!这一点上还真有聪明外交的意味。

美国外交“变脸”看希拉里访华

宋鲁郑

  1月20日,以“改变”为旗帜的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成为美国白宫首位“黑”主人。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奥巴马果然给美国乃至全球带来不同凡想的变化。甫上任就签署一年后关闭遭全球诟病的关塔那摩基地的法令。随后美国副总统拜登打破历来只是国防部长出席的惯例,亲赴欧洲参加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会议,并以充满感染力的话语揭开了奥巴马新外交的面纱:“我们将介入,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我相信,美国需要世界,如同世界需要美国”,公开宣布放弃单边主义,重建与盟国乃至全球的合作,他并进而强调新政府将把外交置于武力之上,这也预示着布什政府“枪杆子里面出民主”时代的终结。

  拜登话音未落,一场始料未及的考验就摆在美国的面前:2月16日,一向被视为美国后院的南美,委内瑞拉这个长期公开向美国叫板的国家,以全面公投的方式修改宪法,取消总统连任限制,打开了查韦斯终身总统之门,公然向当代西方民主制度说“不”,发起挑战。布什时代,尽管委内瑞拉还未修改宪法,赖斯已将独裁和专制的帽子扣到了查韦斯的头上。现在委内瑞拉的“独裁”已接近现实,美国自更不应放过,至少也会表达“遗憾”才对。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美国政府不但没有干涉,强烈批评,反而正面肯定。不仅向该国祝贺,还称赞公投体现了“公民精神”,符合民主原则,大跌全球眼镜。不管美国这样做出于何种原因,但却以此取得了世界各国对其“转变”承诺的信任。其意义不亚于当年戈尔巴乔夫放手波兰成立第一个非共产党政府换来西方的信任一样。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展开其就职以来的首次外交出访。再次令全球意外的是,希拉里打破惯例没有选择欧洲,而是亚洲四国:日本、韩国、印尼和中国。西方有句谚语:最后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中国做为希拉里首次出访的压轴之国,足显中国的重要性。而这一点,更体现在希拉里出访前用中国的成语“同舟共济”来形容中美关系上。

  布什政府八年间虽然“把一切都搞糟了”,但公认“与中国的关系是唯一的成功例外”。这与中美之间巨大的共同利益息息相关。众所周知,中美分属国际产业链的上下端,本来就是互补而非竞争的关系。另一方面,中国又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双方早已结成“金融恐怖平衡”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除此之外,国际事务上,反恐、朝鲜核武、伊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全球经济危机、环境保护,都需要中国的支持和参与。而另一方面,由于两岸关系迅速好转,双边事务第一次由双方共同主导,第三方特别是美国暂时被边缘化。中国几乎对美国无所求。

  因此从国际背景和中美关系的现实来看,希拉里这次不管来中国谈什么,至少将会有两大历史性不同:一是冷战后经常发生的兴师问罪式或敲诈勒索式不会再度发生。这次美国将是以平等、甚至示好的方式来和中国商讨或者交换各自需要的话题或利益。二是中国将会少有的向美国提出自己的条件。虽然远谈不上美国式的敲诈勒索,但至少要让美国付出代价和让步是必然的。而中国的这一变化,早已体现在温总访问欧洲和习近平副主席访问墨西哥的讲话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