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文化泛滥与文学道德的消亡

火烧 2011-11-0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小悦悦事件反思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指出文化并非道德缺失的根源,反而道德更贴近底层人民。强调文化筛选价值观,但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东方推崇互助,西方注重公平。

广东佛山2岁的女童小悦悦被汽车两次碾压,18路人视若无睹,小悦悦之死引发了诸多名家甚至高层的一系列“文化”反应与“反思”,把此次铺天盖地的“反思”形容为一次“文化海啸”都不为过。在这次无比强烈的海啸声中,竟然达成了一个惊人的共识——那就是“现阶段中华民族整体道德的缺失”,文化是罪魁祸首,要“重塑”“文化核心价值”、把文化“产业化”,还提出了“文化强国”。自然,能够“反思”和“重塑”文化者必然是“文化人”,【那以前抛弃和打碎“文化”的又是何人?】抱起小悦悦的拾荒阿婆和救起溺水儿童的农民工他们是不会对“文化”反思的,因为他们是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人。——这就很有意思,道德的微光竟然一直闪现在最没文化最贫穷的最低层。这一事实恰好就说明了“道德”其实与文化关系不大。如果非要强行说有关系,我认为勉强可以说阿婆与农民工他们都是接受了我国古传统“尊老爱幼”的“潜文化”环境熏陶,他们虽然没念过“子曰”,但耳濡目染的潜意识中传承了这一“文化”。  

首先如果说文化高的人道德就高,文化低没文化的人道德就低或没道德,这样的理论逻辑恐怕谁也不会接受,这就是说,文化本身的高低与道德没有多大的关系,那么,何为文化?何为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我认为它是与人最初的生存本能还有价值的取舍有关,文化是后来帮助辅佐道德筛选剔除腐坏的,留下美好的和正确的一个价值取向,然后把它变成公共道德和社会公德,比如原始社会大家共同狩猎,互相帮助才能生存,那时文化还没有诞生,而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诞生了,文化是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自身要发展和生存,它必须选择正确的美好的价值取向,它要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如果选择腐坏的,那么文化本身就腐坏消亡了,文化在筛选的过程中它选择了“互相帮助”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这就是文化与道德的关系。但是大家注意,东西方的“文化筛选”是有区别的。东方文化选择了“互相帮助”而西方文化却选择了“人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主要方式就是物物交换 ”,这句话是亚当.斯密总结的,我国人提倡“做好事不留姓名”,从六朝的志怪小说到明末魏禧的《大铁锤传》到清末蒲公《聊斋志异》中的《佟客》到梁羽生金庸这些可以用“侠文化”来概述,——“那就是做好事不留姓名,来如风,去如影”的侠文化。而西方文化却提倡“公平”,做好事得有相等的代价。文化当然包含着“文明开化”的意思,东方文明起源早,西方文明起源稍晚,但西方文化吸纳了东方文化,比如四大发明,而东方文化则遭到了抛弃。  

    首先“文化强国”是蹂躏文化,文化在某种程度等同于“文明开化”,时下文化被认为“多元化”的同时被赋予更多的意义,比如“流氓”都有“流氓文化”,地域有“地域文化”【除却著名的仰韶文化外,后来文学界又命名了上百种地域文化】,饮食有“饮食文化”,酒有“酒文化”,茶有“茶文化”,职场有“职场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文化泛滥可见一斑,【我在最初学习公司管理时,案头有一本《日本的企业文化》,介绍日本企业实际上是用的我国孔子的儒家文化,而另一本介绍美国的企业用的是“冷漠文化”,他要求员工之间互相冷漠,最好谁也不认识谁,这样避免他们泄密和抱团闹事[比如涨工资],这和我们东方“众心齐泰山移”“团结起来力量大”的认知逻辑是多么相悖啊,可见美帝从来就没有什么好东西,它就是以血淋淋的剥削为主,可叹那些脑残还要“痛哭”乔布斯,你“痛哭”个鬼?但我们就是选择了这种文化做了我们的主流】我国几千年在社会哲学上失语,只有《毛泽东思想》后来者居上,超越了西方所有的唯心主义哲学,但又被主流摒弃,而儒家又不抵泊来品,我们研究每一个朝代国家首先就说它的“政治、文化、经济、法律、军事”,这些是一个国家国力是否先进强大的显著标志。其中,政治是总纲,文化是政治的首席辅佐,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律法的公平又是保障政令畅通和经济环境的辅佐,为改开辅佐的核心是“一切向钱看”,【我跌倒了你来扶我,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来钱”的机会,而且“弄”【讹】好了一下可以弄个十来万】,这就是“X模式”,在这种前提下,休谟的“普世”宣扬“人性自私和享乐”它与X理论最为接近,于是进行了一番增加、和包装——什么“人权公平”来渲染,【在此基础上又加进了“现实主义”】,我们虽然“号称”文化大国,但当需要指引国民精神价值前进的总方向时却发现国内竟然无“文化”可用,只能用泊来(品。这种血淋淋的“资本”加“扑食”文化,在80——93年为成长初期,这一段时间因为还有毛时代“为人民服务”的惯性存在,血淋淋的事相对少发,93——(现在)是“向钱看”加“扑食”模式成熟期,血淋淋的事物群发,这是我梳理的绝对真相,逻辑十分严密,现在非正常死亡人数正以几何倍数级逐年增长,为了钱什么良心安全都被“扑食”了,“豆腐渣”“转基因”了,【而且愈是“圈内[如广东]“丛林法则”演绎的愈烈】要以文化强国和挽救道德,那首先政治上经济上就要抛弃“模式”和“扑食”文化,重新宣扬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毛泽东思想,请问现阶段做的到吗?如果做不到,那么请问用何种文化来强国?绕了一个弯还是政治强国,文化“担不起”强国的责任,它是为政治服务的。【喊“文化强国”还不如喊“科技强国”来的实在,但在“研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想指导下,不知航母租得来租不来?看电视现在搞科研如机器人飞机潜艇起花生机等从国防到农牧竟然都只有五年级文化的农民来搞,这真是太可笑了,我的祖国啊,这些人你支持或奖励过他们一文吗?】本来我的好友、老师们都喊了“文化强国”了,我不想去驳他们金面,而且我又是80后,论资排辈还轮不着我说,我也不想得罪人,但我有话不得不说,为什么以前有过更加惨烈的事我们没有“文化反思”,而单单是小悦悦引发了“文化海啸”?我想任何一个事物它积攒到了瓶颈的时候需要爆破和释放来自我调节,改开初期我们象井底之蛙爬上了井台,呼吸“自由”空气,【现在水和空气被污染了74%,外国怕污染不敢生产的我们来生产,生产了再出口增加X狗屁】,象《读者》经年累月向我们断章取义地抛售“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先进的社会文化经济法律”的文章,我们的文化系统失去了筛选的功能,泥沙俱下式的“泊来文化”造成了“文化井喷”,在这一“文化”泛滥【繁荣?】的过程中我们丧失了我们的底线,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辨别功能,当政治提出“一切向钱看”“经济挂帅”“走资”时为“名正言顺”自动配置了“丛林市场理论” 加“扑食”文化,这种文化在扶人的时候要看有没有“相等”的代价,而泊来的法律也是按西方“人权”的思维来重判扶人者,比如保护小偷的“人权”比我们普通民众的人权更重要,【这却是“模式特色”“白加黑”法则,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打人的早就放出来了,而挨打的还在里边蹲着,杀人的早就保外就医了,而被杀者还在医院经年累月地冰冻着,我们冻“动”不起啊,而在“冰冻期”内已经超过了法律追责期了。别以为霉果有所谓“陪审团”就“先进”“公平”,其实撩开它的画皮露出的鬼像能把你们全吓死】而我们则是东方的做好事不留姓名的行为方式,这东西冲突造成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慨叹,当“丛林”血淋淋的“恶”积攒到了临界点时,小悦悦事件就成了导火索,然而,每一次的丧事喜办我们已经习惯了那只“看不见的手”,小悦悦之死大家注意一开始媒体并没有去关注小悦悦的伤势,而是穷追烂打采访阿婆,骨子里把东方“做好事不留姓名”的传统美德当怪物来“重新审视”,非要阿婆承认是“炒作”是为了名利金钱,奈何阿婆是文盲没有受过“扑食”文化的毒害,此路不通,于是一转头就把“赃”栽在了文化头上。这是典型的上房找不到梯子、隔靴搔痒式的“技术指南”!我认为文化与道德的关系不大,但道德却是与“文学”关系莫大。文化是一个“母菜单”,文学是文化母菜单下的一个“子菜单”,文学和哲学一直是承担一个民族正确的精神价值指引的方向,现在我们抛弃了鲁迅,抛弃了巍巍,【“雷锋是傻子”】,抛弃了“梁生宝买稻种”的勤俭节约...“文学在“市场”“扑食”的政治总纲下,文学所宣扬的道德消亡了,那么民族的道德自然也就缺失了。我们“痛哭”乔布斯,“欢呼”卡扎菲,我们说“白毛女”为什么要藏在山洞中,黄世仁那么大的款她为什么不傍?“宁可坐在大奔里【当小三】哭泣,也不骑着单车微笑”,【爱情也消亡了】,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市场”团团转的文化社会现象,这一切就是“革命语境”向“利益语境”转变的现象。现阶段文学不但不能指引时代精神的主流和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就连文学本身也被“市场法则”吞噬到了消亡的边缘,一方面低俗文化大肆宣扬,一方面严肃文学读者稀少,改开前看到作家肃然起敬,现在看到作家哈哈一笑无非是个“坐家”。【我妻子多次跟我说她不要有“文化”的老公,她要有钱的老公】【现实主义者们“活在当下”理直气壮,要现世现在“美酒加咖啡”,不惜“江山多焦”河海尽染,那管他后代死活!“现实”“扑食”主义者现阶段占人口多大比例?一个不会为后代规划着想的民族它怎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然现在因为市场支配,严肃文学也只能向“私语化”“三无化”变异,这就是说,严肃文学我们也指望不上了。  

我国人一谈文化就认为自己出身文化古国,好像“很有资格”畅谈、指点“文化”,其实我们所依持的无非就是“儒家文化”,这方面还是我们乌有人才济济,那天有个“卖菜者谈”,此君一语说中“儒家文化就是“下跪文化”,确实它不下跪政治总纲焉容它存在和发展?那些佛教道教莫不如是——“你打俺左脸俺把右脸也给了你吧”。在哲学方面我国一直失语,看古希腊德英美法奥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尼采、黑格尔、亚当.斯密、西蒙、李斯特、休谟、等著名的非著名的“乱花迷人眼”大概够上万之众,直到毛泽东选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济和哲学思想,终结了“乱花迷人眼”,而且他的《毛泽东思想》一举结束了我国哲学失语现象,后来者居上。【“后来者居上”是指《毛泽东思想》结合了我国情、人民思维习惯而言,适合我国操作,并不是说超过了马恩列,他们是相辅相成的】以后我们不会再出现哲学方面的人才了,现在有大学生报考哲学系的吗?“现实主义”情况是,学哲学恐怕要饿死你。“文化”多元了,文学与哲学却消亡了,没有了文学与哲学的精神价值指引,于是那些博士硕士上电视台相亲也好干工作也好,说话做事都显得十分幼稚甚至十分脑残,你别指望他们在现阶段的教育下做好人好事,他们只能骑在人民的头上脑残,或是逼父母买房或是打父母耳光,道德的事还是交给拾荒阿婆、农民工、卖菜的和登三轮的干吧,虽然我们没啥“文化”,虽然人家根本瞧不起咱。最后我再说一下“文化产业化”,“产业化”是以金钱挂帅的,而道德恰好是不为名利不计回报的,教育“产业化”了,它被“铲”的面目全非,道德大厦被铲为平地,医疗“产业化”了,它被“铲”的丧心病狂丧尽了天良,那么这一次的“文化产业化”又将“旋风休魔铲”如何乱舞一通呢?它的目标顾客又是谁呢?【下一篇将梳理我国高中底层的民众文化状态:“黄赌毒黑文化”“回扣文化”“直销文化”“基督教文化”这些都是中国现阶段的“潜规则”文化】但不知不扫除这些“文化毒瘤”与最毒的“丛林”与“扑食”,“文化”将如何重塑?让我们拭目以待。结语:只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重塑“文化”道德【从理论到实践】,才能真正大公无私,才能“做好事不留姓名”,才能在“马路上拾到一分钱把它交给XX【因为现在XX“戴套不算强奸”了,他为黄赌毒黑保驾护航了,同流合污了,我也就省略了,你看,现在俺们拾到钱都不知道交给谁了,只好自己装了,够自私的吧?】【“扑食”,丛林法则下要生存就需要鲜血淋漓你死我活的“扑食”“普世”】【龙应台曾认为文学与道德无关,那就是说鲁迅要以文学唤醒民众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附:  

走到边缘,也是风景              

——也谈纯文学道德及其存在现状   九十年代末期,随着商品经济文化的多元,纯文学慢慢地远离了政治中心,它所言已非代表上层建筑,而确实是呈现了“私语化”、“边缘化”,我引用权延赤的一句话,纯文学的确是“走下了神坛”,但我认为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现在回过头来看,即使是路遥当年力作《平凡的世界》亦漏洞频多,非上乘之作。那么可否这样定言:——以前纯文学之“火”其实是对政治中心之“火”,或是相互需求“炒捧”之下的繁荣与“轰动”,多元化以来,政治已不再需要单一的文学代言,(甚至政治本身也即将边缘化),那么文学离开了政治中心的大舞台,日渐式微实属正常。还有就是“市场”即“消费主体”对文学“商品化”的必然选择。  

就时下文学现状而言,我认为纯文学的确走完了当代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段,诚如陈晓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在《状态·理想·过渡》一文中所指:“中国文学现状是应当承受和适应多元化状况,承认文学退出政治中心的主流,走向边缘化。但有相当多的人对多元化不能承受,这是对‘本质’‘神本’的一种迷恋,认为社会还需要中心化的东西来统摄社会的想象关系。其实不然,时境过也。”语境方面,我们经历了“革命语境”向“利益语境”的转变,在这个过程,被颠覆的文化价值取向与“道德底线”亟待重建,但恰是这种语境,我认为文学道德尤为重要。再怎么“私语”,文学还是能够让人感动,能够让人的心灵提升和净化,如果摒弃了这种文化价值取向或精神指引的道德底线,一味“私语”,甚至“三无主义”小说盛行,无中心,无思想,通篇不所云,那么纯文学真正亡矣。八十年代后期台湾文坛刮起“龙卷风”时,龙应台认为从审美角度计,文学应彻底脱离道德,幸亏此论赞同者无几,万胥亭即以《从常识到共识》一文进行全面反驳,否则文学的个人化、变异化更层出不穷,更不忍卒读。任何事物如果脱离了道德底线,再美也是丑恶的,譬如不正当男女关系,再浪漫再美也是丑恶的。  

现在社会(市场消费主体)而言,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各取其好,而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铁定法则,文学亦然。新时代背景下,赋予文学“中心话语权”的功能亦被消解,象朱文、丁天、韩东、刁斗等一大批优秀作家,虽然有“新状态”为其鸣金开道,然而随着文学边缘化的进一凸显,其读者仍知之甚少,知名度亦非当年“先锋派”诸如苏童、莫言、余华、格非等可比,这并不是作家与文学的悲哀,而是时代语境与消费主体(即市场与需求)所决定。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部严肃作品要想向以往一样产生“轰动”效应,已诚属不可能。而且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对“神本”的一种迷恋。——让我们冷静地接受多元化下的边缘化吧!  

在市场即消费主体的汰劣中,通俗远比严肃火爆。请不要一味的贬低通俗文学吧,好的通俗作品一样能够起到净化心灵发人深省教人向上的作用。一般民众精神、心理所需要,大众传媒娱乐离不开通俗。又回到道德约束中,通俗切莫低俗,这是大众传播媒介一定的责任。像明晓溪、郭敬明所谓“青春派小说”作家,其作品通俗不通,严肃不严,除了写少男少女初恋的纯真情怀外,其余文化精神指引,价值取向一无所有,这是对下一代“新新(星星)”人类的不负责任。陈晓明、戴锦华、王干、雷达等认为旧的文化道德、价值取向已被颠覆、解构,而新的价值取向与道德体系并没有重建完善,在这个过渡时期的任何一部严肃作品,都不能为多元化下的“后工业时代”提供精神指引的主流。被颠覆的经典事例;比如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实属严肃文化音乐之上乘之作,可在高校巡演,其文化价值取向受到普遍质疑。很重要的两点:第一,要钱的是孙子,欠钱的是爷爷,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杨白劳与黄世仁之间怎能发生那样的场景?第二,既然黄世仁有权又有钱,标准“钻石王老五”,这样的“大款”傍都傍不上,“二奶”、“小三(四)”又何妨?为何喜儿还要藏在山洞中当白毛女呢?这不符合“星星”逻辑。(价值道德重建之——宁可坐在大奔里哭泣,也不骑着单车微笑)。(骑着单车咋能微笑?)正是这部剧作,让诸多文学评论家作家认识到新时代(市场经济)背景下“革命语境”向“利益语境”的转变,原来的文化价值取向及精神指引的颠覆。在这种话语背景之下,在新的道德标准不重建之前所写的任何一部严肃作品,也不能指引时代精神的主流,也不可能产生“轰动”。现在,就让我们沉着自然、冷静平凡,默默地写作吧!——这是我给严肃作家的定位,我们各爱其所爱,各取其所取,哪怕是孤芳自赏!——走到边缘也是风景!  

此文是我发表于09年一家文学杂志,当时是驳《人民日报》的一篇【题目忘了】内容是说“在改革开放伟大的时代,应该诞生指引精神主流的轰动性的文学作品”。——这是很脑残的想法,所以驳了,虽然声音很微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