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需要什么样的信仰?
人类需要什么样的信仰?
幸福探索者
一.为何要讨论信仰问题呢?
信仰,属于精神层次的问题。为什么要在此提出并讨论关于信仰的问题呢?因为,当前我们的社会成员普遍缺乏信仰,如果说在建国初期我们社会大众还普遍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成员大多已经丢失了当初的共产主义信仰,而以拜金主义、拜物主义取而代之,这是精神文化流失的一种表现,其负面作用随处可见,炫富、吸毒、色情、厌世等行为屡见不鲜,导致社会成员道德沦丧、人情冷漠。而西方一些国家里,却在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精神上给人们一种依托,能潜在的提升人们的精神道德素质。那么,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抛开其他因素,专门讨论精神信仰问题,指明西方有神论信仰的非科学性,力争为人类能够正确树立科学现实的积极信仰提供理论支持,消除避免一些非科学的信仰提供有说服力的论证和思考,让人类能在信仰问题上步入正确轨道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志参与、关心、研究、讨论人类科学信仰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对人类历史信仰观的梳理及我的新信仰观的提出:
(1)在精神信仰历史上,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三大宗教信仰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基督教:
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母亲名叫马利亚。基督教发端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环境。1至5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基督教的经典教义是《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是基督教的经典。基督教后来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
基督教信仰中的伦理道德观虽然与其他宗教、文化的伦理道德观有很多相通之处,但其根源、目的、方法、侧重又有诸多不同。基督教认为爱来于神,行善的目的是为了荣耀神,善行需要出于真心的爱。基督新教还特别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的好行为应该是对神的信心的结果,不应该脱离信心而单独强调做好事。
基督教的核心思想是:爱神和爱人。
佛教: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00多年的古印度,当时有太子名悉达多。悉达多太子见众生轮回生老病死,生起大悲心,19岁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为了寻求解脱众生生老病死烦恼的办法,苦行六年,而后圆满究竟觉悟人生真谛宇宙真相,是名为佛陀,意为觉者。悉达多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600年后,佛经传入中国,流传入中国的多数为大乘经典。
佛教的主要思想是:因果轮回说。佛教否认神的存在,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永恒(涅盘),达到不生不灭状态。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因果轮回,通过修行抛弃恶欲,达到至善,摆脱轮回,进入涅槃。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原意为“顺从”、“和平”,又称伊斯俩目,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
伊斯兰教主要分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派系。逊尼派被认为是主流派别,又被称为正统派,分布在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中国穆斯林也大多是逊尼派;什叶派的信徒主要分布伊朗。不管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都是穆斯林兄弟,他们都信仰同一部《古兰经》。
伊斯兰教的信仰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简称“六大信仰”)。实践部分包括伊斯兰教徒必须遵行的善功和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所谓的五功即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简称“念、礼、斋、课、朝”。
伊斯兰教核心思想是:信仰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和唯一的主宰;是全能的,全知的、普慈特慈、无形无象、无所在又无所不在、不生育也不被生、无始无终,永生自存、独一无二的。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2)其他有影响的教派:
中国道教: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经》为伏羲、周公、孔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东汉时形成宗教,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以《道德经》、《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认为:在万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还有神仙居住的所谓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为三种气,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信奉的神还有许许多多,拥有庞大的神团系统。信仰“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成仙。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行道与长生不老。
儒教:
儒教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孔丘所创立,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国家宗教。儒教以十三经为宗教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宗教组织。
儒教的主旨是“圣人神道设教”,其基本信仰是“仁”,即人人友爱。礼是实现仁的基本途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敬天思想是儒教的教义之一,儒教信仰一个人若能成就了绝对的善,那个人就永远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会再有死亡。
儒教的核心思想:仁德,礼让,敬天。
墨教:
墨教创始人是中国春秋时期墨翟。《墨子》是墨教的经典。墨教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墨家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墨教的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尊天事鬼。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德国的马克思,经典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作为哲学基础,提倡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无神论的唯物主义派系。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唯物,公有制,计划经济,消灭阶级。
(3)评论:
以上有影响力的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有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教派道教、儒教、墨教,它们的核心思想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共同的地方有:以爱人或者说利他主义为宗旨,如佛教、基督教、儒教、墨教、道教、伊斯兰教、马教,都在教义中表达了此思想。
不同的地方有:有的教派相信神灵存在,神主宰人的命运,如:基督教、墨教、道教、伊斯兰教。有的教派不相信神灵存在,但相信人会永生,如:佛教、儒教,但佛教相信人经过至善修行会达到永生的涅槃状态,而儒教则存在敬天思想,认为人成就至善,则会永生。有的教派不信神,也不信人会永生,只信物质决定论,如:马教。
(4)新信仰的提出:
在新信仰提出前,我们先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世界上有没有神?二是人会不会永生?先看第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神?信奉神灵存在的教派,基督教、墨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塑造出一个超自然的神主,如:上帝、安拉、元始天尊等,这些神主是一个超级大法官,会判断信奉者的日常言行对还是错,分别给予保佑或者惩罚。那么,到底有哪位教徒见过这些神主呢?这些神主长得都是什么样子呢?高、矮、胖、瘦、性格又是什么样呢?神主什么时候会现身,什么时候不现身?世界上那么多虔诚的教徒,他们都受到保佑了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神主都庇护他们了吗?我相信,这一系列的提问,连虔诚的教徒自己也没法准确回答。我认为,所谓的神主,就是创教的教主们凭借自己的想象创造出的一个虚空的不存在的用来安慰自己心灵的意志集合体,客观上并不存在。再看第二个问题,人会不会永生?佛教的涅槃,道教的长生不老,儒教的至善永生,都认为人存在永生状态。那么,有哪位教徒获得过永生呢,能不能请这些永生的教徒出来回答一下呢?永生的人是什么样呢?他们都在哪儿,有哪位教徒见过呢?为什么至善才永生,而至恶不会永生呢,有谁能说出让人信服的理由吗?我同样认为,这一系列问题,教徒们很难准确回答,人具有物质和意识两种属性,人死火化,则物质和意识都会消亡,由质量和元素守恒定律,人体将转化为其他形态的物质,或者固体,或者液体,或者气体,或形态并存,而以人脑为载体的意识活动则随人脑的消亡而终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哲学的角度讲,世界是存在着很多对立统一的事物的。如:男与女,阳与阴,物质与意识,高与矮,胖与瘦,民主与专制,计划与市场,南与北,东与西,富与穷,好与坏,善与恶,等等。为什么说这些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呢?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事物不能单独存在,它们具有比较性,因为它们两方面的任意一方面缺失,它们的名称就没有意义,它们的比较差异决定了它们具有对立性,而它们的相互依赖存在才决定了它们具有统一性,它们同时存在才是一个完整的事物。
那么,世俗人与宗教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点是,社会人和宗教人都具有物质和意识两种属性。首先,作为人体自身,他们都具有这两种属性。其次,作为生活需求,他们同样都必须对外界追求这两种属性,离开了物质,他们无法生存生活,离开了意识,那不叫人。不同点是,社会人对外界追求物质要多一些,追求精神信仰要少一些,而宗教人对外界追求物质少一些,而追求某种精神信仰要比社会人多一些。社会人认为宗教所信奉的神灵永生之类的是不可能的,现实社会就是追求物质,满足生活中的各种物欲,但是物质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他们在追求物欲的过程中所耗费的生命成本太大,他们可能在吃肉的同时会产生活着累而不快乐的感觉,在跟生活质量不如自己的人比较的时候才感觉快乐一些,但精神不充实经常会感觉空虚乏味。宗教人不喜欢过多的争夺物欲,他们斋戒吃素,以降低物质生活质量来换取对精神信仰的追求,以虚幻的神灵来安慰自己的心灵,减少自己在争夺物质过程中的痛苦,换得更多的精神快乐感。
几大教派中,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有神论教派,他们认为上帝神灵客观存在,人的灵魂也会独立存在。佛教的涅槃,则认为人死后可以成佛,脱离轮回,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人没法证实其死后的状况,有神论及成佛论得到继续存在,人们抱着怀疑的态度对这些论点半信半疑。随科学的发展,爱因斯坦提出了宇宙第四维度(时间维度),让大家知道宇宙中还存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时间维度,而近年来美国科学家丽莎·蓝道尔通过“核裂变”实验,发现了粒子无端消失,提出了宇宙存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第五空间,消失的粒子进入了第五维度,丽莎·蓝道尔认为:灵魂确实存在。
丽莎·蓝道尔的“宇宙存在高维度空间”的科学发现让有神论者更加坚信他们的理论体系是正确的,存在于宇宙更高维度的神灵或者佛陀们能看见处在低维度的人类活动的一切,而人类却看不见他们。
这是多么吻合的事物啊,“宇宙高维空间论”的出现,使得一些无神论者也开始发生动摇,就连笔者也发生了动摇,对无神论产生了疑惑,因为宇宙高维空间的神秘性和对有神论者描绘的人死后灵魂世界的不可知性,使我无法突破有神论者所信仰的灵界(宇宙高维空间)防线。但经过几天的再三推敲,我又重回到无神论的观点上来,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些有神论与无神论者存在争论的现象:
佛陀的涅槃与基督教的灵魂观。佛教教义中的最高境界就是佛陀涅槃后去了西方极乐世界,达到不生不灭的存在状态,可以全知,可以知人类的一切体智活动,而人类对佛陀却不知。假设我们承认西方极乐世界的客观存在,就是科学家所说的宇宙更高维度或者最高维度,那么,是佛陀的什么东西去了极乐世界了呢?佛陀的肉体是留在我们的三维世界里的,飞往极乐世界的则必定是人类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是灵魂?还是思维?还是人体在高维空间里的映射?不管是哪样,佛陀是从人开始修炼,死后成佛的,无论是灵魂、思维还是人体映射,在人体消亡后会不会在另一宇宙空间里独立存在呢?灵魂是什么呢,灵魂是由蛋白质、DNA、RNA等生命大分子构成的生物体所产生的各种层次的一切生命现象,它依生命大分子以及由其组成的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本身新陈代谢存在而存在。基督教认为:魂是指思想或情感的层面, 发挥理性或感性的功能。借着魂, 人能感觉, 能思考理解, 能有意志作决定。灵是与神或灵界沟通的层面。人有灵, 所以能与灵界相通, 能向神祷告敬拜, 也会想到死后灵魂的问题。有的教派认为灵魂是一个事物,灵魂不灭。用科学来解释基督教的魂的概念,魂就是人脑生理机能发挥作用的结果,无论是情感、思维还是意志,都是外界的客观事物映射到人脑中,经过人脑这台高级计算机所储存软件的分析,形成一定的判断结论,然后再反过来影响外界事物,这个过程是人脑的一种生理机能。比如情感,当一个人在寒冷的冬天发现在路上有人穿着单衣冻的发抖的时候,会产生怜悯的情感,怎么产生的呢,就是情景进入人脑,人脑经过分析做出判断比较,然后反过来影响人自身以及外界,至于做出何种判断,取决于人过去自身的感受和书本、他人等外界客体对事物评价判断标准的灌输,这种灌输被储存在人脑中的记忆细胞中。比如思维,思维就是外界事物映射到人脑,人脑经过对记忆细胞中所有对有关外界事物知识的综合提取,做出判断的过程。比如意志,就是人脑中对某事物经过分析判断,做出某一固定结论,外界事物无论是对这一结论进行正面还是负面影响,人脑都会经过判断继续坚持这个早已做出的固定结论。所以说魂就是人脑的一种生理机能在发挥作用。而灵呢?灵可以看作是一种反物质,一种暗物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不存在的虚无或者对高维空间的映射。那么,我就产生很多疑问:人体活着的时候有灵,人体消亡了灵还继续独立存在吗?灵有独立的思维吗?有人说灵不灭,会转移附着在新的生命体上,那么,灵会繁衍吗,人类的繁衍速度很快,高维空间里那些固有的灵的数量能附着遍所有的固有及新生人类吗,灵的繁衍是如何进行的?极乐世界跟高维空间本质相同吗?极乐世界里的佛能全知,能拯救超度世人,那么作为灵的佛是如何思维的,存在不依赖于人脑的生理机能而独立思维的灵吗?有科学家证实,人死后体重会变轻,可能是灵魂去了高维空间,是这样吗?人脑的思维活动会产生脑电波,而波是一种物质,是物质就有重量。人活着,人脑就不断的在思维在活动,不断的产生波,所以活着时体重没变化,人死后,发射死亡瞬间最后的一束脑电波,死亡后就不再发射,是不是死亡瞬间的那束脑电波的流失或者其他人体生理机能的丧失从而减轻了人的体重呢?那些虔诚的有神论教徒们,如果让你们每人画一张上帝的图像,你们画的都一样吗,你们可以说:人类看不见上帝,上帝可以看见人类。那么我反问,你们又如何知道上帝能看见人类呢?由此,我认为:神灵是不存在的,人的灵魂也是不存在的。如上帝、安拉、如来佛、太上老君、哪吒、孙悟空等等这些所谓的神灵都是不存在的,即使在我们所不了解的宇宙高维空间里也不存在。这些神灵,一部分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加以人为的刻画描绘,赋予他们神的能力,经过久远的时间推移,逐渐被人们看作神灵,如:如来佛的人物原型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就是老子,武财神就是关羽,文财神就是赵公明等等。另一部分,是因为某种创教需要或写作需要,凭空被人为编造出来的,如:上帝,真主安拉,哪吒,孙悟空,玉皇大帝,龙王,阎王,二十八星宿大仙,八仙,二郎神等等。人的灵魂同样也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是在人活着时存在,人死了灵魂即消失。不存在不灭的灵魂,更不存在灵魂附身进入轮回之说。
通灵与梦境。人体在什么时候会自我感觉与神灵、灵魂感应或者通灵呢?一般来说,说自己能够通灵能够与神沟通的人有这么几类:气功大师,瑜伽师,佛教大法师,神婆,巫师,算卦相师,教徒,圣女等。这些人除了在思想上笃信神灵存在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与神灵沟通时都是大脑处于宁静状态,周围环境也很宁静,这个时候,他们闭目,耳朵会听到很微弱的远方传来的声音,脑子中也会出现山啊、鸟啊、花草树木啊、太阳月亮啊、神灵啊等画面,神灵好像在跟他们私语。于是他们感觉与神灵通灵了,笔者曾经练过气功,有这方面的体会。虽然这些花草树木、神灵等在人脑非常安静的时候会浮现,也会出现神灵的私语等,但这些情景都来源于日常生活,没有不以日常生活事物为背景的情景出现。梦是人脑的另一种状态。很多人在睡眠时会做梦,有时候梦见花鸟虫鱼,有时候梦见飞翔,有时候梦见亲人朋友,有时候梦见水灾火灾等等。我认为梦就是人脑在CPU失控状态下的一种高速无序运转,此时的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都处于休眠状态,人脑大部分细胞同样处于休眠状态,储存在记忆细胞中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会自发的进行组合拼凑,此时的人脑如同中了病毒的电脑,会发生程序紊乱,各种离奇的事物和事件就经过拼凑在人脑中形成了,这些事物或事件可以被少量没有休眠的记忆细胞进行短暂性储存,因为这些事物毕竟不是现实生活影响人脑经人脑分析判断后形成结论进行记忆,所以这些对梦境的短暂记忆并不牢固,很多人梦醒后会忘记梦境,或者只记住梦境的一部分内容。那么,通灵与梦境有什么不同呢?通灵是人脑在安静状态下的一种自觉思维,而梦境则是人脑在休眠状态下的一种自发思维,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爱因斯坦宇宙第四维度与时间的本质。在爱因斯坦提出宇宙第四维度即时间维度以前,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直至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问世,我们逐渐接受了他的宇宙第四维度---时间维度的概念,当人移动速度超过光速时,人的寿命不会再延伸甚至会重回年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光隧道,虽然这并没有被科学实验所证实,但已经被人们所公认为是真理。那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呢?我在多年前还不熟知爱因斯坦宇宙第四维度的时候就曾考虑过这个问题,我认为,时间的本质是一种空间的相对运动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为一天,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其他的度量以这两个度量为标准进行划分。以此看,时间的本质是相对运动,运动是三维空间里的真实存在,可以想象,一个物体的速度远远超过光速,那么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该物体和光,光永远追赶不上该物体,从而光也永远照射不到该物体,该物体就永远处于宇宙中的黑暗之处,不被人肉眼所观察到。那么,时间隧道真实存在吗?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当人以光速飞行时,时间会静止,超过光速飞行时,时间会倒流。当人从地球出发,以超过光速的速度穿越宇宙黑洞或时间隧道再重新回到地球时,可能会回到过去的某个时代,或者是未来的某个时代。我认为这个描述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现实中不存在。假设科技发展已经达到人可以乘坐某种超光速飞行器,当他飞回地球回到了历史时期,那么呈现在他面前的客观实在又是什么呢?作为客观实在的地球只有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物都已经消亡,如何再出现呢?作为飞行员自身,从地球出发开始以超光速飞行,再重新回到地球的时候,可能原先比他年轻的孩子已经长大,而他自己年龄外表却没变化,这种情形可能存在,但是如果说在地球上他又遇见了比他年龄大变老的他自己,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宇宙黑洞或者说时间隧道是作为反物质而存在,那么,超光速飞行器不可能在时间隧道中穿越,因为超光速飞行器是客观实在,它如果能在反物质黑洞中穿越,那包含飞行器在内的黑洞整体属于客观实在呢还是属于反物质呢?答案不言自明。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客观实在具有唯一性。
综合以上,既然各大宗教中所信奉的神灵或极乐净土并不客观存在,那我们还需要精神信仰吗?我说,需要。那么,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信仰,或者我们应该信仰什么呢?
我们需要科学的现实主义信仰。综合几个教派的信仰,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中大多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提倡做善事,以利他主义为教义宗旨。那么,我提出的信仰也是利他主义信仰,我心中的“神灵”就是跟其他教派所谓的“神灵”那样,看不见摸不着,这个“神灵”就是“自然规律”,又叫“规律神”。这个“规律神”决定,利他主义信徒们会获得福报,这个“规律神”又称“幸福神”,是一个虚无的并不存在但却能保佑教徒们获得福报的“神灵”。
人性具有利己与利他两面性。人的主观意识或行为中倾向于“利他”方向的,称之为“善”;倾向于“利己”方向的,称之为“恶”;“利他不利己”的谓之“至善”;“利己不利他”的谓之“至恶”。“利他又利己”的谓之“赢”;“害他不利己”的谓之“败”。我教所倡导的教义精华是:弃恶扬善。教众们要多做善事,多帮助尽可能多的人,“幸福神”会保佑你获得福报的。再自私的人,只要你对他行善,他也会对你行善,至少不会害你。如果你善事做多了,你的周围自然的愿意帮助你对你行善的人也会多,相反,周围的人对你行善,你却以自私心对周围人行恶,虽然在短期内你会得到小的利益,时间长了,周围的人就不会再帮助你,你必定会得到恶报。这个过程中,开始“幸福神”并不发挥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幸福神”就会发生强大的作用,使行善者得福报,行恶者得恶报。从整个社会来说,人人都行善,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处在一个稳定的、和谐的、幸福的、普遍获福报的幸福社会之中。个体利他最终会形成全局利他。
下面对上述做一个定量说明:
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问题。模型是这样描述的:警察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罪犯,为了得到所需的口供,警察将他们分别关押防止串供。而且给他们同样的选择机会:如果他们都不认罪,他们将以妨碍公务罪都被判1年徒刑;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人坦白认罪,则坦白者立即释放,不坦白者重判8年;如果他们都坦白认罪,则他们各判5年徒刑。这就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著名的“囚徒困境”问题,可以用一个得益矩阵来表示:
囚徒2
坦白 不坦白
-5,-5 |
0,-8 |
-8, 0 |
-1,-1 |
囚徒1 坦白
不坦白
在这个博弈中,最好的结果就是都不坦白,得益总和为-2。由于两个囚徒间不能串通,双方都不敢相信对方有合作精神,因而双方极有可能为了自己利益都选择坦白,结果是得益总和为-10。该博弈揭示了个体选择与团体选择之间的矛盾——从个体利益出发的行为往往不能实现团体的最大利益,只有普遍利他才会实现团体的最大利益。
两个队员分苹果问题。有两个队员分10个苹果吃,裁判给出规则:如果两人中有1人一个苹果也分不到,则裁判将拿走1个苹果;如果两人都1个苹果也分不到则全部拿走;如果因抢苹果两人中有一个人受伤,裁判将拿走1个苹果;如果两人都受伤,则拿走2个;都不受伤则1个也不拿走;最后一条是两个人所分苹果的总数要尽量最多。那么,就会出现如下结果:一是两个人中有1个人不抢同时放弃选择权让另一个人独自抢苹果,结果是被裁判拿走1个,剩下9个苹果全归1人。二是两个人都争抢苹果,发生受伤情况,被裁判拿走1个或2个苹果,剩下9个或8个归两人分。三是两个人都不抢放弃选择权,但这样所有苹果会被裁判拿走,不能保证所分苹果总数和最大,于是,两人经协商在都不抢的前提下达成利他共识,或者甲乙各5,或者甲4乙6,或者甲6乙4,将苹果分了,总数和最多为10。用总得益矩阵表示:
队员甲
争抢 谦让
8或9 |
9 |
9 |
10 |
队员乙 争抢
谦让
由表可以看出,符合裁判要求的总得益最大的就是两个队员在理智情况下的相互谦让利他选择,才能保证总得益最大。
从上面两个定量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人人利他行为才能导致全局收益最大,也就是前面我所说的:只有人人都行善,整个社会才会处在一个稳定的、和谐的、幸福的、普遍获福报的幸福社会之中。这也是我们信仰“幸福神”而所获得的“幸福神”对我们的保佑的必然结果。
综上,人类应放弃非科学的信仰,结束有神论与无神论之争,树立科学的以利他主义为核心信仰观的现实主义信仰,如此,“幸福神”即自然规律将会使持利他主义信仰的人类获得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