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视剧【辛亥革命】:历史讲述现代史
观电视剧【辛亥革命】:历史讲述现代史
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观至第25集时有感:【一剪梅·小兵】
共和先知聚东瀛,文举章疯,武举黄兴。
流亡他乡中山公,为筹粮饷,喊破喉咙。
革命鲜血染征程,七十二英,搏命敲钟。
炮火映彻武昌城,班排连兵,木讷精英。
简注:共和先知,倡导西政共和的先知先觉者,崇尚西学的知识分子。章疯,章太炎,人称章疯子。黄兴,孙中山的战友,被誉为同盟会的革命军事家,字克强。七十二英,黄花岗七十二英烈。班排连兵,武昌首义的实际发动、指挥者,班长:熊秉坤;排长:蔡济民;连长:吴兆麟。
剧情梗概与诗作思路:
① 剧作开始的一条线是兴华会骨干黄兴(会长)、宋教仁、陈天华等,由于兴华会欲发动的“长沙起义”事前败露,遭清廷通缉,几人被迫出国,以日本作为兴华会的大本营。剧作开始的另一条线,是在狱中服刑的章太炎和邹容,邹容死于狱中,太炎刑满出狱,孙中山将其接到日本。当时在日本的先知先觉者,隶属于各种组织派别,主张各自不同。但反帝制、建共和,是这些先知先觉者的共识, 孙中山 先生组建的“同盟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是诗作第一句的由来。章太炎是当时公认的国学大师,又是中 山 先生的拜把子兄弟“盟弟”,同盟会的会刊“民报”主笔,也就非他莫属。黄克强以军事见长,闻名于革命者中,其所组建的“兴华会”又是“同盟会”众股中的最大一股,所以公认为“同盟会”的第二号革命家。
② 诗作的第二、三句讲述武昌首义前的革命过程。 孙 先生奔波于华侨聚集的地方,讲演募集军事革命的款项,剧中中 山 先生说:“华侨捐钱,国人捐命”。剧中黄兴引用拿破仑的话“战争需要,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邹容、陈天华、徐锡麟、秋瑾,更有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为代表的黄花岗七十二英烈,用生命呼唤国人的警醒。
③ 剧中伴随策划最周详、募集款项最充裕、也是认为成功希望最大的广州起义,由于内奸的出卖等原因,最终轰轰烈烈的失败了。负总指挥职责的赵声同志,悲痛而亡,黄兴同志也是意志消沉,中 山 先生远居美国丹佛,革命一时变得很迷茫。终于在一片悲观的情绪中,对于湖北同志提出和计划的武昌起义,这些老革命们,已表现得很麻木。计划中的武昌起义,由于起义领导人之一孙武的一次意外,也提前暴露了,革命党的名单落入清廷,起义领导人被铺、被杀、逃亡,四散而去。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两个名单上可能在册的革命党人,一个新军的班长熊秉坤,一个新军的排长蔡济民,聚集在一起,“等也是死,干可能也是死,那就干吧”。两人担心官职小,缺乏号召力,因此找到同是革命党人的连长吴兆麟,让连长做了起义的总指挥,由小兵们发动的起义,革命竟然成功了。也许这就是“行百里而半九十”的道理吧,所以最后的“木讷精英”,来呼应开始的“共和先知聚东瀛”。
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观至第35集时有感:【一剪梅·文惑】
末代皇帝号宣统,垂帘裕隆,摄政载沣。
八旗子弟现羊形,书画瓷瓶,花鸟鱼虫。
武昌首义炮声隆,恨满清廷,纵虎出笼。
宫保共和早伏兵,右有皙子,左有兆铭。
简注:1908年,光绪驾崩,慈禧西行,遗诏立三岁的赙仪为帝,国号宣统,由裕隆皇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弟载沣为摄政王。宫保,袁世凯,因曾为太子少保,人称袁宫保。皙子,杨度,字皙子。兆铭,汪兆铭,字季新,曾用“精卫”做笔名,故也称名汪精卫,更以大汉奸闻名于世。
诗作构思:
④ 诗句的前两句,讲述满人已由狼变成了羊。青花瓷、粉彩瓶,养花弄草,京剧摩登,这些人物事物充斥世间时,败像已呈。
⑤ 武昌首义的提法,比较合理准确,后面带来了纷纷跟进。恨满清廷,各地的纷纷举义,说明清廷已失去民心。恨满清廷,皇族内部也恨意满满,120个不想用袁世凯,但北洋军是“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朝廷”。袁世凯更是“挟寇以自重”,得以总理清廷大权,剧中的袁世凯剪辫子时感言“留着辫子是总理,剪了辫子是总统。
⑥ 杨度,曾经中 山 先生“三顾茅庐”,与其辩论三天三夜,也没有说服的“自视张良”的名人,也是湖南湘潭人。被袁世凯保举和重用,虽是文人,但依附于袁世凯也是世人皆知,所以诗中“右有皙子”。汪精卫,因刺杀摄政王载沣入狱,期间袁世凯派其子袁克定结交照顾之,出狱后做了袁世凯的说客,正是因为其同盟会的身份,很有欺骗性,所以诗中“左有兆铭”。
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袁世凯正是看透了知识分子文人的本性,所以在与知识分子的博弈中,始终占据上风,甚至是“玩弄于股掌之中”。演员张秋歌扮演的袁世凯,演得很生动形象,角色塑造得很成功,这是个人的认识。将袁世凯定义为草包的人,真的是书生之见了,但这样的认识似乎成了共识,这绝对是文人之过。这就是电视剧比文章好的地方,剧中角色是需要塑造的,形象必须是丰满靠得住的,而文章往往带着个人的好恶,所以此诗名“文惑”。
建议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的同志,最好看一看,应该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内容。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