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国有企业改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误区(节本)

火烧 2009-02-14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分析国有企业改革逐步走向私有化误区,探讨产权清晰化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联,反思社会主义企业制度实践,强调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改革方向的重要性。

天下第一大老粗论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之二国有企业改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误区(节本)  

一、国有企业改革私有化历程简析  

中国学界和官场的马大哈们,对国有企业基层情况茫然无知,却垄断与掌握着国企改革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企业领导者们欲“拨乱反正”,恢复过去大多数职工群众反感的“正常”状态,当然遭到了人们的消极抵制而失败。  

隨之,国有企业生存危机发生了。庸医们又开错了药方,将失败原因归咎于产权不清晰。于是,打着清晰产权的旗号,完成了私有化改革,但这个改革不是一步到位地完成。  

最先是将原来清晰的产权模棱两可化,以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为由头,搞什么经营承包,厂长变成了准老板,企业到底姓公还是姓私变得含混不清了。  

进一步改革利改稅,赚的利润不再上交给国家,而是逐渐流向了管理层。国有企业开始名存实亡了,偷梁换柱,初步得逞。  

后见没有什么反对动静,胆子越发大了起来,终于实行经理人收购(MB0),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公开蜕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也即是产权由“不清晰”变得“清晰”了。  

二、这个改革后果的原因分析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实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化,企业广大职工重新沦落为被剥削、被欺压的雇佣劳动者,而且是像旧中国时代基本权利被剥夺殆尽的雇佣劳动者,却如一头待宰的绵羊逆来顺受,不思抗争。  

难道建国几十年来共产党广泛深入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都白费了?其中深层次原因,人们至今忌讳探讨。  

信仰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左派人士应当有承认错误的勇气,没有这种勇气,上述资本主义私有化复辟事件现象就无法解释。  

我们要有勇气承认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主义实践,如果不是以強国,而是以富民为主要衡量标准,人民群众中的大多数人是不满意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失败的实践,其表现是人民生活困苦。原因很复杂,主要是政策失误,在一个“一穷二白”,并且遭遇帝国主义敌对、围堵、禁运的国度急于求成,好心办了坏事。  

我们应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和客观事实:社会上一般人,包括“领导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并无永恒的主义信仰,他们所持立场和思想观念随对自己的利益影响而变动。即马克思所说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而不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这种社会存在是具体的、实质性的,而不是抽象的、名义上的。  

早已名存实亡的“企业主人翁”们不再在意自己是否领导阶级,他们关心的是生活,久贫思富。  

中国资产阶级在学术界的代理人抓住了劳动者的这一软肋,先让你望梅止渴,创造了“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忽悠人的新名词。你想得到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工人阶级的高工资,过上好日子么?那就必须将只能拿低工资、过苦日子的国有企业改革成像人家那样模式的现代企业制度。那种制度的首要标准就是产权清晰,产权清晰的具体内容照他们的独家解释就是私人持有。  

后来,当劳动者发觉这种说法不过是一场骗局,所谓现代企业制度,竟然与旧中国那种劳方毫无权利可言的资本主义原始的家族企业和合伙企业同一模式,但木已成舟,悔之晩矣。  

不过,饥者易为食。我们也得承认,相对而言,即使是现在被压制在社会最底层的雇佣劳动者,特别是蓝领工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生活也比改革之前改善,甚至很大改善,这是事实。  

如果要我在下面两者中选择,我会像绝大多数人一样,宁要生活攺善了的雇佣劳动者的实惠,也不希罕徒有虚名、生活困苦的“企业主人翁”的身份。问题在于,老百姓生活改善了的成绩,真的完全是是改革开放的正面作用而取得的么?那样的话,大概没有人会有异议,更无人反对。  

三、这种方向的企业改制的危害性  

邓小平说得很清楚:“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我们的改革实践是按照邓小平理论进行的么?饮鸩止渴,杀鸡取卵和舍本逐末,更是经济发展方针的三大特色。从历史角度上看,短期政绩建立在損害国家与人民长期利益的基础上,必将得不偿失。  

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背道而驰,却断言“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既自相矛盾,不符合事实,更无助于走出当前经济发展的困境。  

评价改革开放要一分为二,以便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短期效果上看,也增加了人们收入,改善了生活,从而安定了社会局面。  

但使国有企业职工群众在转变为资产阶级的雇佣劳动者过程中不思抗争的最重要原因,则是改革前的大多数国企中的大多数职工,他们其实并无企业主人翁的感觉,社会主义性质企业,实际上已经变为封建主义性质企业了。  

社会主义企业与封建主义企业的区别,在于企业的权责属性不同。前者劳动群众当家作主,后者官僚掌权。影响与决定企业盛衰存亡关键的是他的权责因素,而非某些学者认为的是产权因素。这是我在长期企业基层正反两方面实践中观察与体会后得出的结论。  

庸医们脱离实践不知病情的根源与关键所在,治拉肚子用泻药,从而反使“国企病”雪上加霜,更趋严重。  

四、传统国有企业管理上的误区  

共产党领导的国有企业无疑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吗?并不一定。也可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甚至封建主义性质的企业。这就解释了过去和现在的国有企业发生的许多匪夷所思的事件,为什么会同晚清洋务运动时的官办企业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十分相像。  

新旧两个吋代官办企业的共同特点,除少数例外,大多数是外行领导,管理者为取悦其上级,往往热衷于搞形形色色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以掩饰其低能甚至无能。  

资本主义企业不会产生这一弊病,社会主义企业也能避免这一弊病。  

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比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的优越性在于,前者的权责属性可能比后者更有利于调动劳动群众的主动创造积极性。  

传统国有企业管理秩序,其实早已使劳动群众倒了胃口。共产党领导下的国有企业怎么会是如此结果?这里,我们需要更正一个观念。人们大都认为,企业中由党委及其书记发号施令,便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企业了。这是一种错觉,需要更正。  

五、科学的传统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实践  

毛泽东同志早就对这种管理模式不以为然,早就是提出了新的管理办法。这就是他在工业鞍钢宪法中倡导的“两参”(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一改”(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三结合”(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的群众路线模式。党对企业的领导应当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指导下制定的政策正确领导。  

改革开放后党内产生了不少腐败分子,在此之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出现了很多共产党官老爷。正是这些凌驾于劳动群众之上的官老爷,后来“进化”为早已失去监督的腐败分子。  

那时,理应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主人翁的劳动群众实际上不过是“阿斗”,被企业官僚摆布的被动傀儡。官僚领导管理与职工当家作主,两种属性根本不同国有企业的区别,最主要的标志和表现则是能否调动劳动者的主观能动创造积极性。对这一点,我这个企业基层实践者通过长期观察体会与深入调查研究,是有发言权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