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二战前把中国打入地狱的金融货币战争

火烧 2011-11-12 00:00:00 网友杂谈 1031
二战前中日金融货币战争中,中国成功清洗日本在华资产并取得金融控制权,奠定持久战基础,成为最终胜利关键。

二战前把中国打入地狱的金融货币战争。

     i.              大家先阅读一下与国民党金融家族关系密切的内部人士讲叙的中日金融战争的始末,以及犹太集团控制的英美两国背后推动日本侵华的黑手。  

 ii.              二战前把倭寇打入地狱的金融货币战争

iii.                 

    iv.              引言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中国历史上辛丑条约赔偿4.5亿两,马关条约赔偿2.3亿两,其他只是几千万两,所有的赔款加起来也没有和绅一个人的家产多,怎么就会让中国从上千年的财富积累下来的世界第一富国变成了乞丐?

  


 

a)       二战中我们能够战胜日本进行持久战,实际上日本占据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富裕地区,东北的工业超过日本本土,而上海、南京、广州、京津、武汉等等也被日本控制,日本占据中国90%以上甚至95%以上的资源以战养战的进行战争,为什么是中国能够持久?而且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王朝可以在大西南长期苟且,更不要说东山再起了。
  日本在日俄战争前就是英国盟国,英国提供了日本的维新后的武器,中国的武器比如北洋军舰等等基本是德国提供的,为什么中国最后成为英美盟国进入了胜利者的阵营?而日本却从英美的盟国变成了对立的德国的同盟?
  对于日本占据中国首都和国土大部分地区以后,中国当时的亡国压力明显,即使是不解除中国的历史不平等条约,中国一样也要别无选择的与英美结盟,能够与英美结盟已经是中国救治不得的好事,为什么他们额外给中国利益?
  至1936年中国对外外债是20.46亿海关两白银,各国在华投资29亿两,在华民间债权、财产、房产等70亿两(《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P34,P68),这样的外国资产全部从白银被置换成为了法币资产,这些财富是中国GDP的三倍,是中国货币发行量的八倍,也是中国1840年以来所有的战败赔款的近10倍,而率先向中国交兑上亿两白银换取法币的是外资的银行,不得不说是中国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胜利。这样的巨大利益为什么能够取得呢?
  所有这些,都是一个没有人公开提出来的事实,那就是在二战前,更准确的说是中日全面开战以前,中日之间的金融货币战争中国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这样的胜利把日本打入了地狱,中国清洗了日本所有的在华资产,而且在军事战争过程中取得了金融控制权,这样的金融货币战争实际上决定了中日军事行为的成败,这才是最高级别的庙算的胜利。
  所以中国第一知日家戴季陶说过中日必有一战而日本必败,因为日本为了控制中国和取得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巨额的在华资产全部被清洗,就如当今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如果被那一个国家清洗也一定要战斗一样,而没有金融控制权的战斗,是必然难以持久和必定失败的。  

       v.              中日金融博弈的历史背景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一、        中日金融博弈的历史背景
  A、中日维新不同的国际环境
  日本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在短期内实现了国力的飞速发展,使日本从东洋小国一跃成为列强之一,这样的结果让我们羡慕不已,中国近代史上的各次维新图强也是与这样的背景有关,但是我们的维新图强却是与日本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以往的各种分析专家都热衷于在中国内部找原因,限于简单的制度和政策层面,内因固然很重要,但是中国与日本的外部环境也非常关键,尤其是在中国和日本都被列强的大炮打开了国门,都陷于列强控制的半殖民地状态,这样的外部列强的作用,实际上也是一个“内因”了,这里内因和外因实际上是对立统一,二者的界限是不明确的。
  对于日本的维新,其国内是单民族的小国,国家没有多少财富的积累,天皇被神化有绝对的权威让国民无条件服从;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国,领先世界千年,虽然已经落后于列强但是历史财富积累世界第一,而中国人数最多的汉族的地位却在满、蒙、藏、回四个少数民族之后,占人口约1%的满人占据统治权,皇帝虽然神化但是恢复汉族统治的造反威胁不断,这样的两个国家的内部条件是非常不同的,这样的不同就是日本即使是发达了,最多也只是列强,衰落了就是边缘荒岛;而中国这样的国家发达了是要压列强一头的超级大国,衰落了就是列强瓜分的大蛋糕,资源、利益、实惠巨大,这在世界上的土耳其、奥匈帝国等等就是这样的活生生的例子。所以中国崛起让列强担忧,中国的衰落让列强觊觎,而对于日本的崛起则是看看有没有利用价值,日本的衰落可以漠视不见,由此对于中日的维新图强,完全不是一个同样的立场和外部环境。
  对于中国的人口和国土,当时中国的崛起会比任何一个欧洲强国大很多,所以当时1840年英国还有让睡狮醒来的担忧,所以对于中国的维新崛起,世界是充满担忧的,而且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中国人均占有资源如果提高一点,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就会少很多,中国当时虽然为弱国,但是上千年来远远领先世界的物质积累,中国还是世界第一的富国和国土前三、人口第一的大国,随时具备崛起的实力和物质基础,冒犯这样的国家,一朝该国崛起你不害怕吗?而日本的崛起,对于世界的稀释作用就没有中国这样大,日本也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而且世界利用日本在东亚的强大,在东亚限制中俄两个有条件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国家,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进一步的,还可以通过日本的强大牟取大量利益。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纵观明治维新前夕,英国正忙于“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实现其二次鸦片战争的通商利益,美国正处于南北战争期间和战后恢复,而法国则处于普法战争的前夕,随后就陷于泥潭,这一切都给明治维新以极好的机遇。沙俄则因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败北, 1861年侵占对马岛又失利,元气大伤,在60—70年代初,它在远东的侵略对象主要是中国,对日本则没有实际利益图谋,可见,明治维新前夕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极为有利。戊戌时期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则不同,列强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对中国的争夺白热化,瓜分中国和武力干涉的叫嚣甚嚣尘上,实际危险也严重存在,甲午战后就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而战前日本维新快速发展的时候,中法战争、陕西回乱、天津教案、胡雪岩的金融危机、光绪亲政的暗斗等等中国影响经济发展的事件和战争不断。二战以后,美国扶持日本的崛起,一样是有美苏争霸,美国利用日本限制苏联的背景,而当今中国的快速发展,世界却已经成为单极世界,任何能够威胁美国世界霸权的行为都会受到打压。
  对于日本的维新成功,背后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日本举债发展也是基本国策,问题的关键是人家凭什么借给你这没有资源、没有工业、没有偿债安全保障的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家发展,人家看重你什么?背后的目的是什么?真正合理的解释只有是把它当作枪使,借助它来掠夺中国这样有资源有历史财富积累的国家,这样的间接渔利比自己的直接动武要高明得多,日本从维新开始就是一个列强掠夺中国的棋子,而日本的历史智慧侍奉大国的本事也很高,就如当年的遣唐使一样,马上与英国打得火热,大量的“遣英使”到英国学习了,就跟当年日本学习中国唐朝举国穿唐服一样,国民马上都穿英服(西服)剃英发(短发)了,对于东方民族服装发式的意义深远,是带有文化信仰性质的,就如中国当年的胡服骑射和改服剃发,那都是要大规模流血的;反之中国是数千年来的天朝大国一向以自己为中心,即使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各界也是以“重振以往的天朝神威、横扫外夷、以雪前耻”为目标和口号,对于西方是敌视的,对于洋人是憎恨的,这样的仇恨情况在1870年的天津教案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样的有经济财富基础的、敌视你的、只是现在没有能力直接反抗的国家,你要是列强会怎么办?自己对这样的国家万里远征和维持长期的军事存在,不如在这样的国家近邻扶持一个强国以削弱这样的国家的发展,使之永远没有与你抗衡的国力。所以日本维新被列强扶持就一点也不奇怪,而中国发展是列强一致要遏制的,因此扶持日本限制中国和通过日本掠夺中国就成为了列强和国际金融资本的核心战略。因此日本维新的成功,外因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没有列强和国际金融资本的支持,日本根本没有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这与中国有千年的历史财富积累是完全不同的。
  明治政府成立之初,伊藤博文任大藏省少辅,第一件事就是力排众议,向英商借款100万镑(时值白银约400-500万两),修筑东京至横滨间的铁路。到甲午时期日本借款约5000万两白银,而整个北洋舰队的军舰造价才2000万两,这样的资本介入,对于日本开始维新时这样的小国穷国,是没有偿还担保的,而且日本借债的主要的投入是在军事方面,只有战争才有收回的可能,而日本能够用兵的地方傻瓜都可以看得明白,只有列强和金融资本的扶持才可能有日本当年与中国甲午战争的日本海军!如果日本甲午战争战败,将是那些投资日本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巨大损失,,而对于中国情况却是另外的样子,中国至甲午战前,清政府共借外债45笔,折合库平银4626万余两。这些外债战前已基本还清,从80年代中期算起,清政府每年支付外债的本息,一般都占财政总支出的3-6%,占海关税收的12-20%。中国是基本没有外债不依靠国际金融资本生存的,尤其是借洋债的胡雪岩被清算以后,再也没有什么人来借洋债发展了,清政府的财政紧张战前李鸿章要求拨付300万两的战争经费,实际到位只有18万两,所以甲午战争的失败,关键就是经济力量和国际金融资本的支持,相比之下甲午战争中,日本募集的公债达11,680万日元,而各国认购的公债就达到966万4900英镑(日元与库平银比价为1.4:1。〔日〕大藏大臣官房财政经济调查课编:战时财政经济参考资料第一辑,《日清日露两战役及世界大战に于け■我か战时财政》。),这样的巨款借给日本,等于就是国际金融资本已经完全押宝日本的胜利,如果日本失败,这些借款和债券就全部是垃圾债券甚至废纸了,这些资本的操作实际上就决定了世界列强的态度,这些列强在中日战争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甲午战前,中国岁入约银7,000余万两(《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年八月。),日本岁入约1亿元(〔日〕仲小路彰:《日清战争》,昭和十四年世界创造社版,(上)页60。),按日元与库平银1.4:1的比率算(〔日〕《日清战争实记》,东京博文馆1894—1895年版,第八编,页77。),岁入大体与清廷持平。对于中国清朝的历史我们民族革命需要为了贬低清朝给清朝扣上了重税的帽子,但是我们清朝是十一税,也就是10%的税率(皇粮),而且由于土地数值的失真和腐败,实际征收率只有5%,中国的政府税收人均只有0.15两白银,社会人均收入是3两;而日本明治维新收回了武士阶层的土地的登记簿,把以前农民按"四公六民"政策要分给大名的"四成"收归政府,政府的税收率是40%,因此才可以在政府财政上与中国持平。而中国这样的低税收率和庞大的历史财富积累,让国际金融大鳄看到了腐肉的味道,我们的低税收率的背后是有掠夺的空间,秃鹰的大餐就要开始了,考虑到如果把税收率从5%涨到20%(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都超过这样的水平,中国目前约30%),就可以每年从中国掠夺一个马关条约的赔款数额,国际金融资本和列强支持日本的背后还有要在经济上赚取罪恶利益的考虑。  

   

    vi.              B、甲午战争后的金融货币侵略
  列强扶持日本与中国进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后我们一般认为是日本发了横财,但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真正在背后暴赚的,是国际金融资本和世界列强,他们通过金融货币的侵略手段,谋取了超过我们想象的利益。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中国和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朝向日本赔款两亿两和台湾岛,这些巨额赔款都是向英德法俄等国银行团借款偿付的,最后总计本息高达六亿两。具体情况为:清政府为了依照条约在三年内还清赔款,1895年7月,中国政府同俄法两国签定了《四厘借款合同》,即“俄法借款”,全部借款4亿法郎,年息四厘,分36年还清,折扣为94.125%。1896年3月,中国政府同英德两国签定借款合约,即“英德借款”,借款总额1600万英镑,年息五厘,分36年还清,九四折扣。1898年3月,中国政府再次同英德签定借款合约,即“续英德借款”,全部借款1600万英镑,八三折扣,年息四厘五,分45年还清。据计算,仅上述三笔借款给中国造成的可以估计的间接损失就达40471万两,同时这些借款还包括了苛刻的附加条件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的丧失,有关条件如下:
  1. 偿还期45年内,中国政府不得加速偿还或提前一次还清,也不得变更偿还方式;
  2. “此次借款未付还时,中国总理海关事物应照先进办理之法办理”(即海关税务司职位一直由英国人充任);
  3. 借款担保的范围,除以关税外,还有货厘和盐厘,赫德就趁此机会要求中立衙门将有关的各厘局交由总税务司管辖,大大地扩大了总税务司的权力。
  这些条件保障了利息的收取加强了对于中国收入的控制,是赔款近二倍的利息和附带利益都被国际金融资本获得,国际金融资本的得利超过了日本的战争财,而日本的战争所得,更多的是偿还了外债给国际资本和再次向列强采购军火,利益大部分还是流入了列强和大鳄的腰包。
  而更大的利益就是随之展开的金融货币战争,威逼中国的白银进行贬值,列强与日本共谋,对于1895年4月从中国得到了2.3亿两的“甲午战争”赔款,强迫要求中国以英镑交付,从而使得中国必须抛售白银来换取英镑,两个都使用银子的国家,却要使用英镑支付,由此就可以看到列强的身影了。中国与列强协定税则在1843年初制定的时候和在1858年修改的时候,用以计算税率和据以缴纳关税的那种特殊银两——海关两,实际上对英镑是保持每两六先令八便士或是三两一镑的确定价值,这实际上是中国白银(库银)与英镑的一个固定汇率制,要知道中国外债的还款和担保都是海关关税。在日本战争赔款的挤兑下,这样的固定汇率制被打破了。根据1896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向各国提出一个备忘录 指出“白银对英镑的兑价一直不断地贬低,以致目前,必须六至七两才能购得英币一镑。”此文献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的白银贬值到原来价值的一半,而列强们以海关两缴税又使得他们的纳税少了一半,是以海关两为核心的中国固定汇率制的实际破产。从三两白银兑换一英镑变成了六、七两白银兑换一英镑,这样的贬值是带有资源性质的贵金属货币对于依靠债券的纸币的贬值,与当今美元的贬值的效用是相反的,是我们白银外流、资源外流的加剧,而我们的白银外流造成更大的货币通缩,中国的经济发展被完全扼杀了。
  如此巨大的贬值必然造成中国更大的损失,立即发生的损失就是我们在马关条约以后向列强和金融资本的借款归还会有巨额汇兑损失,史称为磅损,而国际金融资本对于黄金和白银的比价操纵,以及英镑的纸币兑换中国的实银,利益极其巨大。且不说这些间接金融利益,就贬值后海关的税收和我们的贸易损失就极大,中国海关在赫德治下总税收不断增加,从1865年的830万两增加到1875年的1200万两,而1885年增加到1450万两。1887年洋货进口突破一亿海关两。到1894年,七年间已经迅速上升到1.62亿海关两。所有这些损失加起来,绝对不是什么2.3亿两白银,也不是带利息的6亿两白银,而是十几亿到几十亿两白银的损失。列强和国际金融资本是赚得钵满而归,因此我们看中国的近代史,不要总紧盯中国各次战败的赔款,所有赔款加起来也没有贪官和绅一个人的家产多,中国的损失在于金融和资源的流失,那个时候白银就是资源!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中国的资源流失才是中国逐步沦落成为生存艰难的贫穷国家的关键,这样的外流最主要的手段也不是军事,而是贸易、金融、货币,经济手段对于中国历史上的被掠夺是要超过军事手段的,我们不能总盯着军事和战争而忽略金融和货币。而这里西方列强的经济理论的先进是胜过西方军事武器的先进的,我们当时根本没有什么经济理论,而中国历史上的师法西方,更多是学习他们的生产技术、军事武器等等而不是经济理论,我们的传统儒学根本无法对抗西方的经济、金融理论,对于这些经济理论的影响我们也是没有深刻的认识,中国当年最早的留学生基本都是学技术的而不是学经济的,西方经济理论对于资源的深刻认识和资源重商主义,是给他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而历史上这样的利益差别和经济侵略,中国现在还没有深刻认识,中国的历史学者懂得金融的没有什么人,否则那些特别爱论述中国失败是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的正统学者们是一定会把这一点写进历史教科书的。
  中国的白银的贬值迫使中国贸易激增,主要是必需品的进口上,造成中国的严重入超。据统计,战前的十年内,中国每年平均进出口总额不过二亿二千六百多万海关两,其中进口额仅为一亿二千六百多万海关两,出口额也只有九千九百六十多万海关两。甲午战后据1898-1913年的统计,中国每年平均进出口总额就增加到六亿多海关两,出口额为二亿五千一百多万海关两。对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的需求,要对外购买的基本上都是刚性需求,我们进口的是洋货、鸦片等刚需,进口量随着汇率的变化不会很大的,超过2亿海关两的进口贸易额增长,基本全部是白银贬值的效果,中国要满足自己的刚性需求每年平白无故的多支出了2亿多两的白银,而国外采购我们的产品,同样的钱可以多买一倍的东西,贰亿多的出口额又是可以多买你2亿的物资和资源,总共加起来是有4亿多两的,也就是每年二个马关条约赔款出来了,或者是每年一个辛丑条约赔款出来了,这相当是每个中国人每年1两白银,对于中国当时人均收入3两左右的社会而言,等于是税收率达到了33%,与清朝政府原来的5%相加,达到近40%,这里与政府税收不一样的是这些损失是肉烂在锅外,政府的税收即使是被腐败掉也是消耗在国内社会,是肉烂在锅里还被中国人所得会转化为新财富,而资源外流则是财富转移到其他国家,年年如此的损失,很快就把中国的历史财富消耗殆尽,这样的损失才是比战争可怕得多的,把中国从世界第一的富国宝座上打了下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西方列强和金融资本扶持日本对于中国的战争,借助军事战争发起金融战争,他们金融货币战争从中国掠夺渔利的程度,中国领先世界千年所积累的财富是怎样的外流给西方,怎样的被列强所掠夺就可以想见了,要知道中国所有的战争赔款总额还赶不上当年和绅被抄家所得的9亿两白银的财富,以中国的历史财富积累光是战争赔款是赔不掉中国的经济基础的,金融和货币的资源掠夺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日本对华的甲午战争是日本以军事力量为手段,列强和国际金融资本进行金融货币战争为实质的一场军事、金融、货币的总体战,中国输给的不仅仅是一个新兴的小国日本,而是其背后的强大的全球势力,以中国那时候的衰落,卷入一场这样的全球渔利的战争,结果是惨败应当是早已在庙算之中的了。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这里很多外国人给中国人洗脑,掩盖他们的金融货币的资源掠夺,说什么中国的白银贬值是由于在美洲发现了大量银矿,白银开采量激增所引发的,因此白银出现贬值是正常的,并且还拿出史料说中国流通的白银中有多少、多少的墨西哥鹰洋。但是我们也要看清问题的实质: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入是在鸦片战争以前很多年,由于这些外银的流入,中国的物价确实比明朝物价要高很多,清朝的白银不如明朝的值钱,但是在鸦片战争开始前中国就是白银外流了,所以才有禁烟和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白银外流是加速的,直到同光中兴以后才有改变但是也与原来的外流量无法比的,因此中国的白银在清末总体上是净流出的,这样的白银外流怎么可能产生白银数量过多而贬值?墨西哥的鹰洋只是美洲对于中国的流入,没有计算中国向欧美的流出!更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情况需要考虑,那就是在美洲不仅仅是发现了大量白银,在美洲还发现了大量的黄金呢!比如旧金山、洛杉矶等地,而英镑的金本位制度是和黄金挂钩的,因此发现的黄金流入市场后也应当要英镑贬值啊!我们再从实际购买力上看一下这样的问题就更清楚了,中国的白银外流在中国国内造成的是通缩,具体表现是白银与铜钱的兑换价的严重失调,我们从1000文铜钱兑换一两银子贬值到2000文以上,最高的竟然达到3000多文铜钱才能兑换一两白银,白银在国内的购买力是急剧增加的,白银是对外贬值对内升值的,综合计算就有四倍以上的差距。白银的对内升值是最能够说明这样的贬值是“美洲发现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造成”的说法之荒谬。如果考虑白银的实际购买力变动的因素,本文前面说的西方通过金融货币战争每年从中国掠夺的4亿多两的白银的实际效用还要翻倍!如果以原来的白银价值衡量,实际上是拿走了价值原来白银8亿两的物资。西方让中国赔款都以白银来计算也是有目的的,因为白银无法如纸币那样金融衍生,中国的白银被大量外流以后,必然造成国内的通缩,他们再使用白银就可以换取更多的资源!而他们取得白银以后,就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抛售,造成银价与英镑的更大的贬值,而中国没有金融系统和央行,也没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维持银价,这样中国在使用白银购买进口物资时就将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国内的通缩也更加严重,造成恶性循环。就如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几个月的时间就把东亚小龙20多年的发展成果席卷一空,而中国当年这样的掠夺是一直萦绕在清末的,时间之长让中国财富之鲜血流失殆尽。
  在使用实银没有任何金融货币工具的情况下,外贸的失衡是极其可怕的,而以你的实银去对抗对方有纸币的成熟的金融系统,那将是更加可怕的事情,而甲午的战争就是让中国不得不这样的对抗,在鸦片战争是打开了中国物资贸易的海关大门,而甲午战争是打开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大门,这是列强们最需要的,因为在中国也自己种植鸦片以后,鸦片进口大幅度减少,西方列强再一次发现中国要开始入超了,但是中国的资源、丝绸和茶叶却是列强的必需品,扭转这样的经济形势已经不是鸦片战争打开通商口岸让鸦片贸易合法化就可以解决的了,因此对于中国的金融货币战争就是列强掠夺所必须的了。清朝财政赤字的真正起点是甲午战争之后,1896年赤字高达1292万银两,1899年为1300万两。而在此之前中国的外债是很少的,胡雪岩的外债与马关条约后的借款是无法比的,马关条约以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没有外债的社会,而马关条约以后中国背上沉重的外债包袱,中国在经济领域再没有可以设防的国界,中国以一国之力面对全世界列强的一致压榨,中国怎么能够不衰落,这样的衰落又怎么可能通过简单的内部维新来解决?中国的强大必须摸索自己的道路。
  列强们对于在中国取得的白银,西方还直接到中国进行金银的套利活动,因为在西方是金银比价是1:20,中国是1:10左右,利益空间是巨大的。由于中国政府没有以黄金作为货币也没有黄金储备,黄金在中国更多的是饰品,而民间也没有远洋兑换金银的规模、实力和能力,这样的金银套利也基本上被西方的金融资本取得,因此与他们到世界各地,比如:印加,必须支付黄金的要求是不同的,他们要求中国支付白银而不是黄金,目的就是赚取金银差价,而中国政府由于征税等等都是白银也不愿意支付黄金,之间的套利就这样轻易的让国际金融资本赚取了。等到中国的黄金没有了套利的空间,列强们就又要中国变成黄金支付,列强以银价下跌为由在1905年7月2日,强迫清政府将按银价算的庚子赔款改为金货债务,并将已经用银偿付的赔款按金价折算,补偿了约8000000两。
  在马关条约以后西方给中国的贷款是五厘的利率看似不高,但是这些利息是计算复利的,与我们今天的不计复利的贷款是非常不同的,而且你在还债的时候抽走国内的白银造成通缩,随着偿还的不断进行白银会越来越少,这样的通缩也会越来越严重,所以这样的利息不用纸币而是实银偿还并且贷款要流出经济体的时候,这样的巨额贷款与小额贷款有根本的不同,因为它会造成你的通缩,最后对于你的负担将是受到通缩的巨大影响远远的超过你所支付的利息,这比现在的房奴贷款后利息增加要严酷的多,这是一个越勒越紧的绞索,比中国本土分利的高利贷更加凶恶,这样的金融通缩的绞索中国的大臣们是根本想不到的。这样的白银通缩也与当今的纸币模式不同,纸币模式下巨额的贷款会造成流动性过剩而发生通胀的,通胀会抵消利息甚至造成实际的负利率,所以当今主要发达国家在争当债务国,在金属货币时代是债权国是爷爷,当然前提条件是你还要有保障债权的武力。
  这样的金融攻击对于中国的影响我们看一下当时中国流通的白银总量就知道了,根据贺力平的论文,1825年时中国货币用银存量应在6亿两到11亿两之间。1825~1840年间中国对外货物贸易总逆差即白银净外流的规模——约为4000万银两,此后中国的白银流出盒流入基本平衡(《鸦片贸易与白银外流关系之再检讨》贺力平 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因鸦片贸易而引起的货币用银减少约占当时中国货币用银存量的3.6%到6.7%之间只有4000万两的白银外流已经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而马关条约要给日本2.3亿两白银是怎么样的压力可想而知,随后的4.5亿两的赔款就更是灾难了,而对于和绅抄家的9亿两家财,更多的是古玩字画、产业地产的价值,白银只有不到3000万两;而在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本位货币破产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后,1935年中国发行纸币,使用法币强制兑换银元(一块银元大约0.7两白银),整个中国也只得到14亿元。因此这样的赔款如果以实银计算,对于中国的金融体系是怎样的灾难和会造成如何的通缩就可以理解了,这样白银货币的减少在那时的货币体系下是无法弥补的,对于国民经济有怎样的影响也可以想见。而世界上当时的白银大部分都在中国,这样多的白银到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白银贬值就可以想见了。
  而西方获得的白银在中国套利成为黄金后成为了他们货币发行的储备,维持了金本位制度下的货币投放量的快速扩张,促进了西方的经济繁荣,而日本建立金本位制度,也是依靠了马关条约的赔款所得的英镑为担保而建立的。而中国在此之前基本上都是使用白银和铜这样的贵金属为货币,对于一个当时GDP世界第一的国家,这意味着多大的财富,而随着这样的外流,中国也成为末流国家,还有一个中国近代史不愿意公开提的事实,就是我们民国的国家财政收入,是远远低于清末的,即使是清末的税收率只有5%,朝廷的总收入也远远要高于民国很多年后的政府收入,而民国的税收率却是与世界接轨的甚至更高的,在此就可以看到中国实际衰落的程度,因此很多宣传家就一定要给晚清戴上一顶苛捐杂税无比严重的大帽子。  

vii.              二、中国建立金融货币体系的国际博弈(上)
  世界发展到了上世纪初,资本世界已经高度发达,但是中国还是一个以白银为主要货币的国家,即使是明朝的宝钞等等纸币也很快退出历史舞台,民国前后也多有各种纸币发行,但是一直没有成为全国统一货币也没有被市场接受,更没有现代意义的中央银行体制。作为一个最主要的银本位大国,世界银价的变动对中国的货币和经济都会产生影响。当国际市场银价低落,白银就会涌入中国;当国际市场银价提高,白银就会大量外流。白银在国际市场是一般商品,在中国则是通货,所以白银一旦大量外流,就会导致经济上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西方对于中国的金融货币战争就是通过这样的白银价格波动进行的,要控制中国的西方列强放弃这样的持续掠夺的好处,也是需要特别的背景和代价付出的。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按照刘光临先生的估算,1880年代中国的国民收入约27.8亿银两,老百姓税负约占国民收入的3.2%。以此税率推算,根据1903年的10492万两财政收入,那年的国民总收入约为32.8亿银两。按照32.8亿银两的国民收入估算,甲午赔款和庚子赔款总计的6.5亿两赔款债务约为1903年国民收入的20%,比近期中国的2.9万亿元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21.6%)还低一点。从这一角度看,晚清的财政与国债状况并不比今天的差,从和绅抄家可以得到9亿两的家财而言,中国的所有对外战败赔款还没有中国一个大贪官的家产多。所以仅仅从数额上讲对外战败是不会让中国崩溃的,但是由于没有现代金融体系,中国所有的流通的白银只有6-11亿两,而中国30年代以法币收兑全国的银元,含各地军阀私铸成分极其不纯的大量劣元,所得也只有14亿元,一块银元是0.7两左右。本人的《甲午战争后的金融货币侵略》一文已经分析了,这样的巨额外债下造成白银对外贬值的同时对内升值,西方列强的货币侵略极大的掠夺了中国的资源,每年外流的财富是约四个马关条约的赔款。让列强们放弃这样的巨额利益,让中国获得金融独立与世界金融体系接轨,没有额外的代价和特别的历史背景,是无法在中国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
  1931-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危机,西方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货币贬值政策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倾销国内剩余产品、转嫁危机的目的。对于当时的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通过这样的纸币对白银的游戏,西方早已经在中国赚足了利益,中国的资产货币化很低,使用实银是西方金融货币掠夺的软肋,直到此时中国已经穷困不堪没有太多的利益可以通过金融货币榨取,同时中国的巨大人口和市场是西方倾销过剩产能的好地方,这样的情况才发生变化,如何提高中国的购买力让西方倾销产品走出危机是当时的重点。1931年918事变以后英美支持中国发行纸币,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在华的势力扩张,日本大量向中国资本渗透,日本将其货币改革建立央行后回收控制的大量白银,再以资本的形式大量借给中国和投资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利益和在经济上控制中国,大量的中国对日借款和投资、贸易以白银计算,同时还有大量日元贷款也是以中国的白银收入担保的,不让日本控制中国也是西方列强的战略重点之一。西方列强对于中国经济和金融的诉求发生了变化,因此中国的货币改革才有可能实施。
  由于金本位在危机中主要国家的破产,大量囤积于黄金市场的货币资金转入了白银市场,白银的投机造成银价的波动。为稳定世界银价,美国、中国、印度等八个产银或用银大国,在1933年7月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签订了一项《国际白银协定》。其中规定美国政府每年购银不超过3500万盎司,中国则承诺将不出售1934-1937年销毁银元所得之白银[注解:协定全文及中国的保留意见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12-114页。]但是,一年不到,美国就违背了它所承担的稳定银价的国际义务。1934年6月19日,在美国国会内白银集团的压力下,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1934年购银法》。它规定美国政府要通过购买的方式,设法使每盎司的白银价格提高到1.29美元;或者把白银在美国货币储备金的比重增加到1/4。这些政策造成白银的价格上涨,在1934年8月9日开始执行该法,下令白银国有化并从世界市场购银。美国的这一行动立即引发世界银价的飞涨,从1934年年初的每盎司0.35美元涨至10月份的0.55美元,到1935年4月一度涨至0.81美元[注解:扬格前引书,225、239页;Blum,op.cit.,pp.190-191。]。银价暴涨西方在中国购买资源的付出加重,同时中国因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白银不断外流,1934年流出1.80亿两,1935年流出1.86亿两(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国家级规划教材,陈争平,清华大学出版社),银本位币制难以维持,造成了银根奇紧、物价猛跌、利息上涨、销路呆滞、钱庄倒闭、银行关闭等严重后果。美国的收购白银,表面上是说提高中国的购买力和稳定本国采银业,实际上是使得西方其他列强在中国采购资源、原材料的负担加重成本提高,美国所产所收购的白银还可以在中国购买资源控制中国金融,从而使得当时的资源大国的美国产品更具有竞争优势走出危机,因此英国在美国白银政策的压力下为了自身在中国的金融利益,就需要中国改变白银本位变成纸币了,而中国要发行纸币也必须与金融实力最强的英国和控制白银最多的美国货币挂钩。同时中国也是西方倾销产品的市场,为了列强在中国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改革中国的金融发行纸币就成为了中国与列强一致的需要,也成为了中国放弃银本位的金属货币进入央行时代建立自己的金融货币体系的历史机会和时间窗口。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在此背景下南京政府开始发行纸币,1935年11月4日,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圆。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之白银、银元统由中央银行收兑,同时规定法币汇价为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193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谈判后,签署《白银协定》,由中国向美国出售白银,美国维持银价的稳定,换取美元作为法币发行的外汇储备,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中国政府发行法币的政策一公布,英国驻华公使立即发出英皇敕令,要求所有驻华英商和英国侨民遵守中国法令接受法币,不得再使用白银。在中国处于金融垄断地位的汇丰、麦加利等英资银行也率先交兑库存白银给中国中央银行,让中国政府一下子集中了3亿两白银实银,民国政府的印刷钞票换取了头号列强的白银(想一下现在印刷人民币有找美国换取黄金白银的货币信誉吗?),这对于中国各方势力四分五裂的金融市场产生了无可抗拒的力量,在北伐战争和围剿土匪的军事统一中国以后,成功地在经济和金融上再一次达成全国统一。中国历史上的纸币发行信誉极差屡次失败,中国的政府纸币能够发行成功的关键是有了西方外汇的信誉和占中国金融垄断的外资英国央行的支持,而中国纸币挂钩英镑是英国金融资本更大的利益,而对于中国更大的意义是中国与英国的进一步结盟,这样的结盟对于中国将来改变自身地位是非常关键的,英国是愿意支持中国在东亚成为列强之一制约日俄保障英国利益的。所以我们需要看到的就是中国的纸币的发行没有当年头号强国英国和崛起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他们的支持也有限制日本在东亚坐大的战略目的,而中国日后能够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废除,更关键的原因就是中国的金融与英美挂钩,经济金融一体化后这些不平等条约成为了自由贸易的国际金融资本的障碍,否则在抗战中英美不取消这些条约你也一样必须与英美结盟,要知道当年日本逐步废除了英美对于它的不平等条约,也是在日本的货币与英镑挂钩,与英国经济一体化之后,但是后来日本想要中日货币一体化把英美抛弃在外,也成为了英美支持中国的经济基础。至1936年中国对外外债是20.46亿海关两白银,各国在华投资29亿两,在华民间债权、财产、房产等70亿两(《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P34,P68),这样的外国资产全部从白银被置换成为了法币,这些财富是中国GDP的三倍,是中国货币发行量的八倍,也是中国1840年以来所有的战败赔款的近10倍,不得不说是中国金融界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胜利。而这些资产和债权等自西原借款以来是以日本为多,英美这样的政策是慷他人之慨!以后我们还要详细分析其中对日的博弈。  

viii.              三、 中国建立金融货币体系的国际博弈(中)
  中国发行的货币与英美货币挂钩,本身就是符合英美的重大利益,同时中国发行货币收兑了大批的白银与英美置换成为外汇,也就是他们的纸币,这些外汇所换取的白银流入了英美腰包,在经济危机后成为了重要的贵金属储备,平抑和控制了英美由于危机和信用破产可能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中国由于发行纸币购买力增加也消费了英美危机中过剩的产能,这样的结果对于英美是大大的有好处的,要注意的是这样的绑定英美货币与中国今天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有很大的不同,因为那个时候是完全可以自由兑换的,并且这样的挂钩还要以你自己的贵金属白银为储备与列强置换的,这实际上就是把中国的金融控制权交给了英美,英美的货币政策的变动,直接影响中国,而且更给英美以纸币换取中国的白银提供方便,你的金融不是本国国家信用而是英美的外国信用,英美货币的信用取代了你的贵金属天然信用——白银信用。白银是有限的,如果是白银把中国所有的白银给了也还不清债务,只要你支付白银,结果就是内部的通缩,最后会让你死得很难看。这样你的经济金融都被控制。文章中已经说了中国所有白银才6-11亿两,外债是20多亿两,你是根本付不起还不清的。 就如现在要是以黄金支付债务,人类历史上所有的黄金产量是12万吨,也就是4万亿美元,美国的8000吨黄金只值3000亿美元,所以黄金要成为货币就必须涨100倍。但是你按照现在的金价把债务折合成为黄金以后让他黄金支付,在经济手段上他只有付不起然后听命于你,或者就是武力解决了。而将贵金属变成信用货币,那么就可以随着市场贬值了,在你所控制的市场下主导权就易位了。
  我们还要注意到的就是日本的国家金融体系的建立,也是取得了英国的支持实施才得以进行的,日本把甲午战争赔款强迫中国兑换成为英镑,使得英国等列强对于中国进行了金融货币攻击掠夺巨额财富,日本在把中国赔付的4000多万英镑变成发行日元的储备,这样才取得了日本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这实际上是日本向英国等西方列强上了贡的!也不是日本仅仅通过维新就可以办到的。要知道对于西方列强,绝对不会愿意无条件的让那些被掠夺的、没有自己金融货币体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能够建立自己的货币金融系统,以此避免他们将来的货币金融掠夺取得经济独立的,一个国家的维新图强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自己独立的金融货币体系,中国变法图强搞了那么久也没有把银本位改革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不是你不想搞,而是你的命脉操控在他人之手,控制你的列强不允许你搞!奴隶要获得解放,没有自由和实力,暴力和武器也被奴隶主控制,能够做到的就是利用奴隶主之间的矛盾进行博弈为自己取得生存权,其中的艰辛和代价是难以对外人说的。
  中日战争很大的原因是中国放弃银本位发行纸币,在中国这样的金融货币改革中,日本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还损失很大,因为各路军阀向日本的大量的借款等等是以白银计算的,日本之所以给这些军阀大量借款,就是为了控制中国和侵略中国,中国放弃银本位以后,日本要白银也无法当做货币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不要白银要中国的法币,肯定是吃大亏的事情。这些借款对于日本本身也是一个重大金融资产和国家战略,一旦变成了中国的纸币,挂钩在英美货币之下,这些借款就要随着英美货币的贬值而贬值,并且也被英美控制了,同时日本也大量持有白银,日本在华投资更是以白银计算,这样的金融改革日本是吃亏不小,日本是中国最主要的债权国和经济往来国家,中国的货币改革却不与日元发生关系,这样英美也得到了间接操控日本利益的好处。
  在此对于日本的巨大压力下,中国在取消银本位之前与日本签署了和平协议做出重大让步,让日本在华北驻军,华北不设防等等,中国北方的军事屏障没有了,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的就是中国金融体制的建立没有与日元挂钩,没有与中国经济和债务往来最密切的日本货币挂钩,这就是中国的重大利益。中国与日本的贸易不再是白银了,这样以当时日本的出口以中国市场为主、在日本的海外投资也是面对东亚市场的,中国的白银实银收入变成了中国的纸币,在华投资的资本也变成了纸币,这些都将随着中国政府的金融政策而受到影响,直接影响了日本的外汇安全。更重要的是中国一旦建立现代的金融体制,中国的金融能力就会发生重大作用,对于日本资金的依赖就没有了,当年日本对华的资金实际上就是日本印刷的钞票和日本改变银本位从本国收兑的不再作为货币没有重大用途的白银,日本给中国的资金借贷也是取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中国市场的发展直接给日本产品造成竞争,也会吸引西方投资离开日本直接投资中国,这对于日本经济和国家发展是有重大影响。中国对日战争根本制胜战略需要的是战略收缩,集中兵力在长江沿线的水网丘陵逐级与日军决战,而不是在京津和华北大平原!历史进程印证了这个战略的正确。这样把华北主要兵力调往江淮集结是战略需要,所以把华北不设防没有战略损失更多是政治损失,而在貌似丧权辱国的和平协议之后,中国的精英们在经济和金融上就对于日本痛下狠手了,这是中国的扮猪吃老虎,经济、金融的利益是国家崛起的实质,是一个国家长远根本利益,国运之博弈要有战略全局观念。
  日本自西原借款以来,就谋求以日元侵略控制中国的主权,日本寺内内阁在大约两年的任期中,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贷款,总数达三亿八千64十五万日元(当时一日元大约值二银元,日本多要求银元结算,中国全部流通的银元约14亿元,由此可以想见规模之巨大),日本在政府幕后支持下的民间对华的白银走私活动就更加猖獗,日本对华的过度借款导致国内经济问题甚至让寺内内阁倒台。为了逃避四国(英、法、俄、日)银行团规定的约束,日本的借款决定以“经济借款”的面貌出现,让兴业银行、朝鲜银行、台湾银行另组特殊借款团作为投资团体,由大藏省拨出一亿日元发行兴业银行债券作为周转金。日本以这些贷款希望得到中日货币一体化的重大利益,在中国军阀混战的局面下让日元成为中国实际的通用货币,让中国发行与日元关联的金券,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主权。而中国通过日本的资金迅速发展了经济和国家统一,在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以后,中国的精英却利用日本与西方列强的矛盾,利用日本贷款的“民间性质”,成功地与英美暗度陈仓,中国的金融体系不与日元而是与英美货币挂钩,给了日本巨大的打击,大家想一下如果是政府借的白银货币政府收兑白银要给一个交待,而你“民间行为”按照中国货币银元结算,政府换新货币了,你是必须接受的,日本的在华金融资产被中国的货币改革大清洗。这样的结果是日本对华政策和外交的重大失败,直接导致了二战中日本与美英的对抗和中美英的结盟地位,使得中国得以翻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资本的力量,你的金融是哪个阵营,决定了你的国家是哪个阵营。
  我们可以想一下,当初日本要以白银结算,就是要挤兑中国的实银,现在变成纸币,虽然与英美货币挂钩但是是被金融衍生很多倍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中日的商务往来和国家债务都变成了中国货币法币进行结算了,即使是在当今,为了国际货币的结算权也是值得打一仗的,美元的国际结算权是美国的根本利益。日本西原借款政策以低利率无手续费的诱饵强迫中国借款巨额日元,本身就是要如甲午战后的西方列强的金融侵略一样,以借款挤兑中国的白银,中国的实银货币无法金融衍生的。在中国发行纸币以后,日本要中国归还的结果就是中国可以以与英美挂钩的信用货币偿还,英美的资本把日本的资本挤出中国,日本以前的低利率和免费成为了白白的损失和便宜中国的利益,这里还没有计算日本与中国更多的白银往来的损失。而后来中国法币故意的大贬值和战后日元的贬值,导致日本对华应收款和债权飞灰湮灭,战后日本的战前债务只够买草纸的了。这里是中日金融精英的角逐,而中国的目的也就是依靠英美算计日本,孔祥熙、宋子文、戴季陶等人对于日本是有深刻认识的,随着日本的战败就是中国金融大亨的崛起和日本金融资本的惨败,当初这些金融大亨们都是日本的债务缠身的,战后是资产损失不多债务贬值到可以忽略,解放前中国几大家族成为金融寡头的财富更多来自于对于日本的金融博弈。看一下荣家在战前战后的经济情况就知道了,战前荣家的资产负债率接近90%,而战后荣家就资本雄厚准备大发展了(见荣家传记《荣氏家族》)。而宋子文更是成为了与成吉思汗、和绅等人进入世界历史富豪榜的六个中国人之一。
  在中日战争的金融争夺中,中国是的金融资本是大获全胜的,而且这样的胜利开始于战争全面爆发以前,中国解放前官僚金融资本的利益来源很大程度上是对于日本的金融货币战争的胜利,因为沦陷区的民族资本已经被日寇掠夺,中国自给自足的农民是不会受金融掠夺的。本人的祖上曾经是戴季陶的机要秘书和戴季陶与蒋介石合**券交易所的红马甲,戴季陶是中国第一日本问题专家,当时是中国对日特别外交委员会主任,家里人的口授历史还是有依据的。在国内一片卖国的叫骂声中,中国金融资本狠狠地赚了日本一大把,中国人不傻,就是容易被买通,那个时候的孔祥熙、宋子文和戴季陶等人都是自己的根本利益在中国,不是中国现在的金融官僚的妻儿都在国外自己号称公仆没有财产。那个时候中国的精英很知道韬晦,在一片的卖国骂声中吃了日本的豆腐,让日本有苦说不出,也就是戴季陶所说的“中国强则日本为妾,中国弱则日本为狼”,现在的情况是反过来的。  

    ix.              四、中国建立金融货币体系的国际博弈(下)
  中国在英美的支持下进行的货币改革,清洗了日本的在华金融资产,而且在英美的支持下又有了中国自己的金融力量,中国的经济注定快速腾飞而相对的依赖中国资源和市场的日本必将衰落,所以日本需要的是尽快地以战争打断中国的发展进程,而中国需要的是尽力保持和平争取发展时间,所以此时对于日本的妥协、忍让,不是软弱、卖国而是韬晦,中国需要的就是积蓄力量的时间。由于有英美的支持,日本想要阻挠中国的金融货币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为日本无法与英美正面开战,日本又不甘心失败,那么就只有制造事端与中国再次进入战争了,这也是中日的抗日战争爆发的经济基础,而日本在占领了中国广大地区以后,立即以极其低价的伪货币收兑中国的法币,然后拿到英美进行兑换以攻击中国初生的金融体系,此时虽然英美支持中国但是限于欧洲德国希特勒的威胁无法脱身,使得日本得以在中国采取军事行动和金融攻击。
  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大量搜罗法币然后运至上海、香港去套取外汇资金,再以此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侵华战争所需的军用物资。面对日本的金融攻击,国民政府在1940年取消了法币“无限制买卖外汇”的规定,结果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利用法币套汇的阴谋,让法币大幅度的贬值不光是集中经济资源取得了经济上的对于战争的支持,也使得日本在敌占区收集的大量法币成为废纸,更是使日本金融资本在华投资成为废纸(当年使用银元结算被置换成为法币结算了),抵消了日寇在中国掠夺的法币的财富价值,法币贬值损失最大的是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府,因为他们占据中国沿海富庶地区置换和控制了当时大部分发行在外的法币。要注意这里换钞是不行的,因为战线没有形成疆界,汉奸等也可以过来换钞的,印钞是唯一办法,印钞对于本国国民的损失就相当于特别征收的战争税了;要知道当初汪伪以一比一置换法币的储备券,在法币大幅度贬值后的抗战胜利时,购买力与法币的比值是1:200,而日本侵略者更以伪造的中国货币在敌占区换取真币再套取物资(见:央视《探索发现》栏目《金融战争:毒钞》)。在此我们还要知道发行的货币不是都在流通,很多货币是被储存起来的,流通是货币的支付手段的体现而储存是货币的财富储藏手段的体现,而这样的收兑实际上是要把储存的货币也收缴上来的,这样的货币量会远远大于市场的流通量,也就是银行存款也都提取出来了。因此如果维持货币币值,要花费巨大代价而且这些代价的利益被敌人取得,这就是给日伪敌人输送巨大利益的资敌,因此对于抗战时期的法币贬值要一分为二的看待的。
  而中国让法币贬值并且使得当时收兑的银元重新发挥作用,为战争提供了大量的经费,因为这些银元也要到敌占区流通的,把敌占区的物资,主要是粮食,通过商业流入了中国控制区,否则中国的大西南一下子涌入那么多的逃难人口,粮食等供应是无法解决的,虽然日寇封锁,但是当时的战线犬牙交错是难以封锁住的。这样的举措就如当今美元要不断地贬值而黄金要暴涨一样的道理和金融过程,而日本由于战争大量日元在外,还发行大量的日本国债和票据,比如:军票、抵用券等等,民间一直要求兑换日元,因此日本也采取了日元的巨额贬值政策,这样的政策对于战前日本的债务国中国也是极大的得利的,这样的国际金融博弈下贬值不是挤兑国内的财富而是挤兑竞争对手的手段。
  中国放弃与英美货币挂钩的政策同时也给美英造成了在中国的金融控制权的丧失,英美干预不了日本侵华也就干预不了中国的此项金融政策,中国借此取得了金融货币的自主权,中国的货币与世界列强保持了一致,都成为了不需要外汇挂钩和贵金属本位的纯信用货币,这是中国近代国家主权上的重大胜利,为后来的二战中英美彻底废除对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打下基础。这不是政府搞恶性通胀压榨老百姓的事情,更有国际博弈和金融博弈的重大利益在里面,不是简单的**,这与后来内战中的情况是有区别的,就是论事的指责政府的行为是短视和不负责任的。面对日本在亚洲的扩张,英美在中国的利益受损,美国对于日本逐步勒紧经济制裁的绞索,在经济上大力支持中国的抗战,但美国出于大西洋和欧洲更为重要的考虑,又不愿意过度刺激日本立即进入战争状态,以保持外交的“灵活”性,故仅仅支持美国“自愿”人员到中国参战。美国政府冻结日本资产以后,开始并没有打算立即实行石油禁运,但由于在冻结令的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鹰派人物——国务卿迪安.艾奇逊的坚决主张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冻结资产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石油禁运,太平洋战争就不可避免了,实际上是美国逼着日本在太平洋进行战争,因为美国与中国的金融利益是联盟。
  中国能够进入英美的胜利者的阵营,与中国当时与之的金融利益联系和国际政治博弈是分不开的。中国通过这样的博弈进入了英美的阵营,要知道在一次大战以后一直是德国在拉拢中国,一战中也是日本比中国对德积极,日本与英国在日俄战前就结盟,而日本与英国、美国也都是海洋国家,中国与德国是大陆国家,在一次世界大战日本是与英美结盟的,在日俄战争以前日本就与英国结盟,再往以前日本在甲午战争后的赔款也是按照英国人的要求让中国以英镑赔款,而日本与英国都是岛国,所以日本与英国的渊源极深,日本在二战开始时实际上是更有机会成为英美的盟国,(胡说八道,国际犹太金融财团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先用全球经济危机搞垮日本经济,逼迫日本对外扩张,然后支援战争物资,怂恿日本侵华,和中国相互毁灭。日本不侵华,就指使国民党搞法币改革,让日本承受无法承受的损失,彻底激怒日本。日中互残后,美国再出手打击奄奄一息的日本,以挽救的名义,控制中国。这在29年经济危机前,就已经设计好了。中国必须惨重损失,日本必须消灭。与打垮中日来说,经济利益微不足道。二战表面上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和美英获得胜利,但事实上是美英对中日开战,打垮了日本和中国!美英法,都属于犹太国际集团,都是一家。二战其实就是国际犹太集团,控制美英法同德意日中四国开战,打垮征服了四个民族国家。可惜中国没有几个聪明人,看不穿历史的迷雾。日本注定要被消灭,不是其想与美国结盟就行的,美国决不会同意。日本策划“河豚鱼”计划,就是为了拉拢哈尔滨犹太人,讨好美国,想与美国结盟,遭到美国坚决拒绝,迫不得已才加入德意联盟的。)但是在巨大的金融利益和金融同盟面前,政治要服从经济(白痴!从来就是经济服从政治)。在中日战争开始以后的很长时间双方都没有宣战,直到太平洋战争以后中国才正式对日宣战,其中的原因就是中国要谋求在胜利者的阵营,英国是当时百年来的头号强国,而当时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也是经常是与英国是高度一致的,美国是当时GDP和资源世界第一的新崛起的超级大国,相比之下德国虽然在希特勒上台以后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背景下只能算是一个暴发户,因此谁的实力强是很清楚的。在中日爆发时中日实际上都想呆在英美的阵营里面,因此谁都不宣战让自己走向这个阵营的对立面,中国在阵营内争取英美的支持来限制日本,英美不能容忍日本彻底打败中国,而日本是接受不了中国的金融投靠英美清洗日本在华财产并且在亚洲取得金融优势和经济竞争优势,因此日本与英美为敌的豪赌就不可避免了,中国取得与英美的平等盟国地位而日本走向德国成为英美的敌人。对于弱国的崛起翻身,站好队跟对阵营是最关键的。(愚蠢,站好队跟对阵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独立的国家战略!分清敌我,不被误导而误导他国,四面讨好得利,八方挑拨,让所有的竞争对手在混战中重伤或者会毁灭,积蓄实力,接管世界统治权。)所以战争就是经济的继续,在金融上谋划和博弈的成功,成为英美阵营的成员,才是我们对日战争的根本保障,最后世界大战的分野也是以金融利益划分的,中国的货币与美英货币的挂钩是关键因素之一。(蠢不可及,颠倒本末,经济战争外交等一切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所谓的国家的政治利益,就是世界的统治权利!中国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看清楚,德意日阵营,才是中国的盟友!犹太财团控制的英美法苏,才是算计中国,推动日本侵华,要消灭中国的根本的敌人。即便是日本,也是很可能转化为中国对付英美的炮弹。国家的悲哀就是被一大群没有独立人格地位的蠢人统治,更悲哀的是除了这批蠢人外,举国找不到更聪明的人代替他们的愚蠢统治!中国正确的战略,是不要搞金融改革,避免日本全面侵华,利用日本在华资产要挟日本,并支持怂恿日本入侵东南亚,引发与美英等战争,坐收渔人之利!中国在日本战败后,可以收复外蒙古东三省朝鲜东南亚旧势力范围。)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日伪还发行了满洲国圆,是满洲国的流通货币,发行单位是满洲中央银行。在1932年6月到1945年8月间为满洲国的官方货币单位。满洲国圆发行之初和中国的货币一样,都是采用银本位制,是由23.91克的纯银所定位。1935年11月起,改实施与日本相同的金本位制,与日圆等值,另外满铁附属地和关东州也使用朝鲜银行发行的朝鲜圆。由于中国发行的法币即使是不断的大幅度贬值,法币也是始终信誉高于满洲国圆、朝鲜圆,与法币挂钩的英美货币信誉始终高于日元,敌占区与内地的疆界无法封闭,因此造成了巨大的吸金效果,大量财富和资本从满洲国内流,因为人们不愿意自己的真金白银被日寇掠夺而是换成法币再兑换英美货币。同时在日本占领区的欧美租界,法币还是租界的流通货币,法币信誉还远远大于汪伪的储备券,由于抗战初期日本没有与英美宣战,无法控制大量敌占区的财富流向租界变成法币,即使是在日本与英美宣战后法币退出租界,由于战线边界无法完全封锁和法币信誉高于敌伪货币,法币也在敌占区地下流通换取了大量资源流入国统区,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为中国政府和对日的抗战争取到了大量的经济支持,有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才是中国能够持久战的根本。不要说法币怎样的贬值,法币的信誉始终高于敌伪货币,要看贬值的相对性,中国政府虽然败退西南,但是始终控制着中国全国的金融命脉的制高点,有了金融体系的支撑力量,让敌占区的物资也源源不断的流入统战区,中国的持久战才可能在日本控制了中国发达地区以战养战的情况下得以实现。
  这里我们还要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与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进行宣战的,以前的你死我活的战争居然没有宣战,日本不宣战就是希望呆在英美的阵营让英美不便于干预,而中国不宣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要保持自己的货币在国际上处于非交战的状态,这样货币就可以在国际流通和发挥国际贸易的作用,给中国带来大量的物资,并且这样流通的货币的对价是日军占领区也要承担的,因为日本没有宣战,对于来自国际的法币是无法拒绝的,因此在当时的上海租界,法币还是核心货币,以此使得敌占区大量的物资受到中国金融货币的控制。(SB,在29年经济危机前,犹太国际财团就设计预定了中日德意四国在二战中被摧毁。英法苏等国家遭受沉重打击,美国一超独霸。即便中日两国不发生战争,不对外扩张,犹太国际集团控制的美英法苏四国,在打败德意之后,也必然会联合发动对中日的战争。反侵略只是理由,打垮消灭独立国家,征服奴役全世界才是犹太国际集团的目的。)
  本来按照日本的以战养战的如意算盘,战争物资资源均来自中国占领区,而且事实上不仅对华战争,日本的太平洋战争的很多资源也来自中国占领区,所得大于战争消耗,日本二战中在中国战场上是经济得利的,哪里有长期战争的重大负担?而中国控制的大西南当时的工业产值只有敌占区的百分之几,这与在甲午时期中日实力对比下李鸿章提出的持久战的想法是根本不同的,你如何可以持久战?如果仅仅以两个国家而论,对方占据了你90%以上的经济基础打你只剩下的不到10%,你如何能够持久战不被征服?持久战的前提假设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南明当年对满清,以当年江南的富庶和人口,物资和军力的差别比抗战之时小多了,满清的占领征服地区也是各种游击、反抗不断统治非常不稳定,南明江南的抵抗也非常地英勇,结果一样是被征服,中国此前历史上没有一个退守大西南能够长期苟且的政权,更不要说是东山再起了。1943年时,东北以占中国九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生产了占全中国49.4%的煤,87.7%的生铁, 93%的钢材,93.3%的电,69%的硫酸,60%的苏打灰,66%的水泥,95%的机械,1945年时,东北的工业产值超过日本本土,全中国工业总产值东北占85%,台湾占10%,而日本还占据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京津塘、胶东、武汉、南京、香港等等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朝鲜半岛,实力对比如何、谁更能够持久是很清楚明显的。所以持久战的理论需要更深的基础才可以实现,小米加步枪的地道、地雷、麻雀战和重兵集团的都不是问题的本质或全部。而只要中国站到了英美的阵营,英美不可能容忍日本吞并中国,(而是国际犹太集团要消灭中日,决不让日本得到中国,崛起称霸。中国无论站到那个阵营,无论多么讨好英美,要消灭你,还是要消灭你!这是统一全球的必定步骤。战后国民党蒋介石死心塌地的站在美国大哥一边,但是美国大哥还是处心积虑的搞垮国民党政权。)这就不是两国问题了,日本没有实力与英美掰手腕。有英美支持就可以时间换空间的持久战了,日本在美国禁运下是难以为继的,美国的飞虎队就如我们当年“为了志愿而参战”的志愿军,开战斗机可不是打打枪,普通雇佣军是干不了的,没有正规军人的背景是不可能的。英美从东南亚给中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确保了大西南的经济命脉和中国的持续抵抗力。所以在加入英美阵营与英美金融资本成为联盟以后,就可以专心处理国家内部事务而不用担心日本,平息国内战乱发展经济,中日必有一战而日本必败,这就是胜于庙算的力量,这也是经济基础决定战争成败最好的诠释。中国当年不宣战一贯呼吁外交解决中日战争又不给日本实质让步,通过外交斡旋让国际社会制裁日本,就是要把日本拖进与英美战争的泥潭,这里博弈的是千年国运而不是一时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中国精英的鸿鹄之志是普通燕雀难以知道的。(鸿鹄个屁!国际犹太集团控制的英美政治谋略比中国国民党人高上一千倍不止,岂是会上中国小瘪三的当?先卷入对日本战争?呼吁顶个屁用!完全对国际大势不懂!怂恿逼迫日本全面侵华,让中日相互消耗,打垮消灭中日,统一全球,这是他们的既定战略!你中日不灭,它统一个屁?呼吁的结果,是英美说调查调查,加紧逼迫日本全面侵华,而且还是通过国民党贱人的手,货币改革,逼迫日本全面开战。中国最终彻底失去秘密结盟德意日,支持德意日打击英美,坐收渔人之利的机会,反而损失惨重!愤怒难抑,中国八年抗战白打了,2500万人白死了,2000亿白损失了,可以利用打击抵抗西夷的强邻屏障也被自己拖垮了。只怪国府领导人全是猪!)
  所以对于中国近代的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取得独立,不是中国简单的师从西方的维新而来的,是与西方列强博弈而来的,是付出了被掠夺和白银外流的代价,同是间接也付出了战争和恶性通胀的代价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因此维新能够成功的基础也是取得博弈的平衡,是在西方列强的支持和对日金融战争胜利的前提下建立的,是需要有基本环境保障的,不讲前提的维新不是陷阱也是拔苗助长,会被列强绞杀在成功前,会给民族带来灾难和倒退的,中国的崛起是需要有坚强的忍耐力进行隐忍和韬晦的,是要忍受国人的唾骂和历史的曲解的,愤青怒骂易,老城谋国难。
  这样的货币改革和金融体系的建立,就是一场针对日本的金融货币战争,这样的战争中中国货币金融体系挂钩英美,摆脱了日本的在华金融货币的控制,清洗了日本在华的金融资产,并且直接导致中国与英美结盟进入二战的胜利者的阵营,而日本在亚洲金融阵营被挤出英美集团以后,日本与英国的盟国关系就宣告终结,日本只能与德国结盟与英美为敌,这是以金融为制高点的经济基础确定以后,随后的政治和军事实际上是已经胜于妙算在意料之中的了,对于日本而言,在金融博弈后导致脱离了当时头号强国英国和新崛起的大国美国的阵营,被清洗了主要海外资产,就是被打下了地狱,随后的历史进程和战争发展也是使得日本遭受了彻底的失败,对于中国在二战前能够从被英美列强鱼肉的角色进入英美的阵营,其中深刻的经济背景是必须透彻认识的。(越来越白痴!中日德意四个国家从来不属于西方阵营,属于独立民族国家,也就是还没有被国际犹太集团征服的国家,也不可能成为西方阵营,除非已经名存实亡,被犹太集团征服控制。英美法四国之所以成为同一个阵营,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四国基本上都是国际犹太集团控制的。一家人当然是一个阵营!经济利益永远是次要利益,永远服从于政治利益。搞垮竞争对手,征服统治全世界,这才是至高无上的利益。国际犹太集团绝对不会为了经济利益放弃或者损害统一全球的目标。意味着所有的独立的民族国家必须要灭亡!相反的,肯定会为了搞垮竞争对手,宁愿牺牲放弃在该国的经济利益。国际犹太集团,宁愿放弃在华的经济利益失去大陆财产,也要打击中国。比起统治全球,经济利益算个屁!这场货币改革和针对日本的金融战争,给经济困难中的日本造成了极大损失,或许使得日本对华政策根本转变,引发了全面侵华,这正是英美想要的。不要以为英美为了在华利益,反对日本侵华,他们最想要的就是日本侵华。搞垮中日两国,才是他们的根本利益。表面上二战是德意日发动的,事实上,二战根本上讲是国际犹太集团控制的美英发动的,他们策划经济危机,打垮各国经济,迫使极端势力上台,通过战争解决危机。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就是国际犹太集团造成的。利用它们打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将剩余的独立国家卷入战争毁灭控制。包括希特勒的上台,德国的武装备战,德国战争中的消耗,都是犹太国际集团提供的经费物资。就是要他们打的更久毁灭的更严重。中国看不清谁是真正的敌人,谁是可以利用的盟友,稀里糊涂,蠢不可及。中日德意四国是犹太国际集团征服的目标。四国不管发不发动战争,被消灭是策划好了的。二战是不可避免的。德意日主动开战,正中国际犹太集团下怀。中日开战,他们都笑翻了。即便中日两国跪在地上请求国际犹太财团,割地赔款,同样也改变不了他们消灭中日的决心。他们消灭独立民族国家,征服统治全球的目标,是不可改变的。中日想要加入犹太国际集团控制的四国阵营,逃避打击,甚至一起成为胜利者,痴人说梦!一战加入战胜国,结果要割让山东。教训还不够?美英法支持日本夺取山东,其实也是为了激化中日矛盾,打击日本在华势力,为中日全面开战做铺垫。小日本虽然聪明,但是缺乏深谋远虐,小家子气,怎么玩的过犹太阴谋集团?说想通过金融关系改变根本的政治关系,改变犹太集团消灭中日,统一全球的计划,是白痴才有的想法。可惜中国这样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中国只看到四国政府,没看到统一控制四国的幕后国际犹太势力,没看清他们的根本目的手段,就是悲剧的根源。一个整体智力非常低下的民族,是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残酷国际竞争中获胜的。)  

   

   

   

                        i.              由此可见,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前,中日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金融战争。中国国民党统治集团,投靠英美,与日本决裂,进行了货币改革,废除白银货币,改为发行法币,赖掉了中国对日本的巨额白银赔款和债务,洗劫了在中国的日本投资,使经济危机后的日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对中国极大仇视。中国通过货币改革,从民间没收的白银,又再度流入欧美金融列强手中。其实就是,英美列强指使国民党统治集团,通过货币改革,洗劫了日本在华资产,这些资产以白银兑换英镑美元的方式,落入英美手中,却激化了中日矛盾。  

                  ii.              中日战争很大的原因是中国放弃银本位发行纸币,在中国这样的金融货币改革中,日本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还损失很大,怎能叫豺狼般的日本不恨之入骨?  

              iii.              关键是,这次货币改革,是否符合中国根本利益?谁从中获得了好处?谁的好处最大?货币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应该在可能激起全面战争的情况下实行?  

                  iv.              很明显,国民党通过货币改革,洗劫了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的财富,而代表财富的实物白银却落入英美金融财阀手中,并没有落入中国政府自己手中。  

                     v.              中国政府用中国的白银,换取了英镑美元纸币,激怒了日本,自己却白忙活一场,并且使得中国损失了巨额白银,并且金融命脉依附于英美,受到操纵。  

                     vi.              中国的法币改革,是否就是日本彻底与中国决裂,全面侵华的根本或者重要原因?如果中国尽量避免激化中日矛盾,暂时不要侵犯日本在华利益,是否可以避免日本全面侵华,两败俱伤?是否可以怂恿日本,把日本军国主义祸水,引向苏联或者东南亚,自己保持中立,避过战争,或者像秘密向日本出口物资,支持其与美欧帝国主义对战消耗,两败俱伤,像美国一样,发战争财,坐收渔人之利?并借日本战败之际,没收日本和西方财产权利,接收日本在朝鲜东南亚的地盘,确定中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获得中华民族国家崛起的机会?  

                   vii.              怎样做才最符合中华民族国家利益?  

                 viii.              总之,帝国主义列强,无论美欧日*都对中国没有好心,无一不是想侵略掠夺削弱中国,并最终灭亡中国。英美支持中国货币改革,也绝不会出于什么好心。英美指使国民党洗劫中国和日本的白银交给英美,除了掠夺财富外,是否还有故意借此激化中日矛盾,促使日本下决心全面侵华,让中日两个亚洲国家对战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人之利,借机搞垮征服控制中日两国,实现征服统治奴役全世界的目的?  

                     ix.              控制中国金融政策财政的孔宋家族,与控制美欧的犹太金融财团是什么关系?众所周知,宋氏家族与美国金融财团关系密切,很可能是美国在中国的买办势力。他们从货币改革中获利多少?  

                       x.              事实上,中国没有从货币改革中得到任何好处。中日两国彻底决裂。很快不到两年,日本全面侵华。在中国境内展开了长达八年的抗战。中国大部分领土被占领,伤亡人口2500万,损失财富当年竟然多达6000亿美金。  

                     xi.              中国最大的利益不是与日本开战,而是就是避免激化矛盾,避免过早卷入战争,避免充当英美的炮灰,利用日本在中国巨大的投资和债券要挟,用秘密出售提供战争资源为诱饵,怂恿日本全力入侵苏联或者东南亚澳洲和印度美洲,避开战争,两边得利,发战争财,提供资源,用日本帝国主义打击英美帝国主义,积蓄军力,战后没收西方在中国的财产,赖掉外债,收复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夺取东南亚,称霸亚洲,争雄世界!  

                   xii.              可惜中国国民党最高统治集团太过于缺乏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政治谋略,很可能是在英美算计下,目光短浅,贪图小利,招来大祸,使得中国成为英美的炮灰,甚至是买办集团明明知道会激怒日本,引发全面战争,但在英美主子的收买指使下,仍然做出了有害国家的举动,卖国自肥,错过了中华民族国家崛起的大好机会!  

                 xiii.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表面上是胜利者,但事实上,可能同日本一样,是二战的最大失败者。

              可见一个国家保持政治的独立性,清洗买办势力的重要性。关键时候,买办势力会带来致命威胁!目前中国国内买办洋奴势力极度猖獗,若非如此,转基因,毒疫苗,两房债券,汉族计生,怎么能在中国推行?毛泽东坚决反美,所以成了他们的巨大障碍。所以他们一定要先打到毛主席和毛派。中国政府难道就丝毫不担心,落入国民党被美国和买办出卖的悲惨下场吗??        

                                 目前,国家危机重重,人民生活困苦,只有在毛主席的忠实信徒的领导下,重新走毛泽东思想确定的独立自主,民本廉洁的党的国家的路线,才能挽救民族国家人民不被灭亡。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