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千万套安居工程开工意味着什么?
超千万套安居工程开工意味着什么?
据新华社快讯:住房城乡建设部10日公布,截至10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超过1000万套,实现了年初计划的目标任务。
超千万套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约有4000万人可以“安居”了。因为保障性安居的都是人口多、家庭经济困难的群体,平均每“居”会在4人以上。我采用“居”而不采用“户”,是基于对专家“刚需统计学”的不屑。“刚需”论认为,每个人都要结婚,都有购房的潜在需求。也就是说,住房需求以人为单位,且子生子,世世代代没有穷尽,因此需求永远是“刚性”的。人与户在他们那里无法分辨,加上财产需求,每人更需要多套。实际上,正常的中国人居家,多为父、母、子、媳、孙同堂,有子女结婚另购房的,婚后生子加上工作繁忙,大部分人还是接父母或岳父母同居。尽管户口本可能不止一个,但三代同居仍然是中国难以逾越的家庭结构方式。
4000万人又说明什么?按官方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人口数量为13.7亿,城镇人口6.66亿,4000万接近城镇人口总数的6%,这个估算与国家规划吻合。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建保障房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三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
我无法收集到今年翔实的资料,仅凭对零星的东西和过往数据推测,我国商品性住房、单位和个人自建住房及其它所有不属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住房建设总开工面积不会低于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面积的倍数。那么,今年开工的住房总供给与货真价实的住房需求应该是一个合理的关系。当然,这个推测不包括“投资需求”、“囤积需求”在内。
按照“刚需”的鼓吹者之一、北师大董藩教授的说法,中国有86%的家庭有住房,没有住房的只占4~6%,其余的是未婚而准备买房的。依此比例计算,中国房地产业的“刚需”不仅不存在,相反已经供过于求了。实事求是地讲,起码我国的住房建设与居民的住房需求根本不存在某些专家一厢情愿鼓吹的所谓“巨大空间”。
国务院本轮调控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时间持续之久可谓前所未有,房价的理性回归已初见苗头。本来,住房只是人类的生存需求之一,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善才是社会繁荣的象征。虽然房地产业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能够刺激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房地产本身与资本的结合必然孕育畸形的怪胎,其后果绝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象牙塔。
超千万套安居工程开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房价的拐点将提前到来。就房价调控而言,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行政手段、安居工程的强势进展,无异于“两手抓”,两手硬了必见成效。
无论哪种行业,社会平均利润才是它合理生存之道,暴利终将导致其覆亡。由于房地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总规模中的份量之重,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所以,保证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保障社会健康的重要任务之一。
保证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关键是防止一朝硬着陆。现在房地产的泡沫和水份都包裹在“刚需”外衣之内,这些泡沫和水份到底有多大?众说不一,有人说“存量”达6000万套以上。尽管这个数据有待核实,但“存量巨大”总是事实。新房价格已在多个城市连续零增长或负增长,二手房持有者的私利面临挤压,于是才有“房闹”的发烧。中医理论“发烧”是病情的发散,这种发散是必要的过程,不能因为同情发烧而姑息了病情,烧一烧并非坏事。只有逐渐挤出水份,还房地产一个真实的面目,才不会因泡沫过大而爆炸。
也许这句话不无道理:房地产泡沫破得越迟,对社会经济危害越大!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