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失求诸野,善在黎民中——乱读随钞之四十六 马望野
礼失求诸野,善在黎民中
——乱读随钞之四十六
马望野
======================
小引——
礼失*求诸野,
善在黎民中。
华夏文明久,
怒拒铜臭风。
延安井冈山,
革命有传统。
社稷民为贵,
蔑视假大空。
立志做公仆。
学学毛泽东。
服务为人民,
毕生老愚公。
(2011/11/06)
【例一】
++++++++++++++++++++
七旬大娘“无人售馍”
顾客自觉“天下无贼”
新华社记者双瑞
++++++++++++++++++++
◎◎郑州77岁张大娘摆馒头摊五六年 经常“无人看管” 请顾客自觉留钱◎◎
新华社电(记者 双 瑞)“摊主回家吃饭。买馍请把钱放到箱子里。谢谢合作。”这几天,郑州市纬五路62号院热闹起来了,不时有陌生人来巷口打听一位卖馒头的老大娘。人们争相传议,年过七旬的她卖馒头不用守摊,回家吃饭休息只需把摊子一撂,顾客拿了馒头自然留钱。“比自动售卖机还强。”
■卖馒头不用守摊
4日中午已经过12点,77岁的张大娘还坐在自己的馒头摊前跟人聊天。白色的泡沫箱子上贴了一张纸条:“摊主回家吃饭。买馍请把钱放到箱子里。谢谢合作。”掀开盖子可以瞧见用塑料袋裹着的一袋袋馒头。“啥时候饿了就把摊子撂这儿回家,可放心。”张大娘脸色红润,嗓门洪亮,一笑起来脸上的皱纹就堆成了朵菊花。不怕人拿了馒头不给钱?“没有吧,我也没查过。吃几个也不碍事。”张大娘好像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纸条是儿子打印的,附近相熟的居民得空也会帮她照看摊子。“张大娘心地可好,大家都愿意给她搭把手。我还帮她卖过馒头哩。”一位衣着时尚、年约30岁的女士下班路过,停下来插了几句话。“看门的,附近卖东西的,在门口带小孩的,可多人都帮我。”张大娘数来数去数不清都谁帮她卖过馒头。
■一天能卖掉六七十袋馒头
张大娘耳聪目明,虽然有腿疼的毛病,但骑上进货的三轮车稳稳当当,拐弯掉头的动作十分漂亮。每天上午8点和下午4点,她要骑车去几里外的聂庄进两趟货。一天下来她能卖掉六七十袋馒头,一袋馒头1元钱,赚1角钱。
“我也不图赚钱,嫌在家闷得慌。”五六年前,张大娘的孙子辈都到了上学年纪,她就想在街上摆个摊子热闹热闹。不时有路人跟她招手寒暄,她笑眯眯地逗弄满地乱跑的小孩。张大娘说,日子过得可有意思,一天到晚都有人陪她说话。累了就回家休息一会儿,馒头照卖。
■老太太不容易,没人占便宜
一位50多岁的男子悄悄说:你别看老太太精神好,可怜着呢。张大娘的老伴去世15年了,她跟小儿子一起生活。前几年小儿子下岗,儿媳妇也离开了家。她每个月只能靠领老伴的300元钱,卖馒头根本挣不到钱。
下午1点钟,张大娘乐呵呵地起身回家做饭。遮阳伞下留着贴纸条的馒头箱,旁边挂着装满零钱、纸巾的塑料袋。“我不在的时候也能卖10几元钱呢。”
张大娘的邻居说:“老太太挺不容易的,一袋馒头不值多少钱,乡里乡亲的没人占这便宜。”
(《北京青年报》2011/11/06 ■撰文/新华社记者双 瑞 ■摄影/新华社记者 李 安:《七旬大娘“无人售馍” 顾客自觉“天下无贼”》)
【例二】
+++++++++++++++++++++++++++++++++++
一碗热馄饨善念润无声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张建 姜明明
+++++++++++++++++++++++++++++++++++
◎◎长春一馄钝店主接受“游戏币”施善行乞老人感动网友◎◎
·核心网事·
■施善行乞老人感动网友
连日来,吉林省长春市新疆街市场一家非常不起眼的馄饨小店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原来,由于一位行乞老人经常光临这里,常错把“游戏币”当成硬币来买馄饨,这家店主却一直不拆穿,照样给老人馄饨吃。这件被店主一再称之为不值一提的事情,却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却感动了数以万计的网友,并再次引发了网民关于慈善、道德和尊严等话题的大讨论。
·记者调查·
■店主说事太小不值宣传
2日,记者来到新疆街市场,走进这家只有四张桌子的小店,看到夫妻两个正在包馄饨,他们的儿子也在旁边帮忙,可以看出来,他们对我们的到来既高兴又忐忑。
店主刘大军说:“我感觉这的确是一件小事,不值一提,我相信咱们普通人都会而且能够做到的。”
刘大军一再强调,老人的眼睛和耳朵都不太好使,他敢肯定老人不是故意用“游戏币”来买吃的。他们一家三口均表示,虽然自己家里也不是太富裕,但是帮助像这样的老人还是没有问题的,不想揭穿这个秘密,就是觉得“应该让老人有尊严地生活”。
当记者提到想看看网友说的“游戏币”,刘大军和儿子便拿出了4枚给记者看。记者仔细观察后才发现,这4枚所谓的“游戏币”中,只有1枚是标有“大玩家”字样的游戏币,其他3枚分别是日币、港币和人民币。
据刘大军和他的媳妇陈正翠介绍,这位老人主要以乞讨为生,但是特别爱面子。每次,当老人拿出一把硬币来“埋单”,其中都夹杂有各种“硬币”和游戏币,夫妇俩总是不吱声,给多少算多少。
有一次,因为担心老人晚上饿,他们就给老人准备了几个包子,但是老人可能是不想欠人情,一开始说什么也不拿,最终还是勉强收下。但是后来,老人还是坚决要把包子钱还上。“我们说不要,老人说啥也不干。”刘大军说。
据了解,这位老人大概70多岁,头部在少年时期受过伤。记者多次试图在周围寻找老人,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见到他。
“老人乞讨从来不去人多的地方,他总去人少的地方。”刘大军说,老人很要面子,很多路人看他可怜给他买吃的,他从来不要,“这应该就是老人想要的尊严吧!”
采访中,很多顾客和摊主都表示,这家馄饨店做出的馄饨口味很不错,店主人也非常好。针对一些网友称到长春后一定来吃这个馄饨店的馄饨,刘大军一脸微笑地表示欢迎。“我这里基本上都是回头客,不敢说自己的手艺怎么样,但是一定让顾客满意。”
刘大军一家三口来自湖北省天门市的一家三口,儿子刘小龙是正宗的“90后”,但是他面对记者的镜头却有点腼腆。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爸爸妈妈从小就十分孝顺爷爷奶奶,邻里关系处得也非常好,从这件事中,他感到自己从他们身上又学到了许多东西,比如,应该如何做到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尊重别人……
·延伸阅读·
■施善不分大小贵在尊重他人
在采访中,陆续而来的很多媒体记者自觉约定,大家都不要刻意寻找这位老人,以免打扰他的生活,更不要告诉他曾经拿游戏币、日元和港币去买馄饨,要让老人有尊严地好好活着。
网友“快乐与忧伤”说,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别人同情的眼光下,因为有一种东西叫自尊。但我们可以以别的方式关心身边的弱者,哪怕只是一点点,都会收获无数温暖,期待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王帅松认为:“我们不求什么惊天伟业去感动世界、感动中国,只需要举手之间感动自己、感动周围一两个人。”
(《北京青年报》2011/11/04 ■文/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张 建 姜明明:《一碗热馄饨 善念润无声》)
【例三】
+++++++++++++++++++++++++++
三联书店为读者准备防凉坐垫
《北京青年报》记者李 宁
+++++++++++++++++++++++++++
本报讯 (记者李 宁)经常逛美术馆东街三联书店的读者一定注意到了,随着天气渐渐转凉,该店特意准备了许多海绵坐垫和塑料小凳,方便读者在店内阅读。
昨天下午,三联书店内两层店面之间的楼梯上,五六个读者正手捧书本坐在台阶上认真地阅读,与往常不同,其中几人并没有直接坐在地上,而是坐在了蓝色的海绵垫子上。楼梯转弯处,一个小架子上整齐地摞着五六个同样的蓝色海绵垫,上面一张A4白纸上写着“天冷地凉,棉垫自取,请用后放回”的字样,旁边还有一位读者的留言:“店方的做法很好,感谢。”“有个垫子坐就不觉得凉了。”读者张女士感到店方的服务非常贴心,“别看只是件不起眼的小事,却让人感到店家欢迎你在这里看书,这种感觉非常好。”
“本来我们是打算开辟一个读者阅读角的,可由于店面紧张,一直也没能实现。”昨天,三联书店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棉垫子是上个月天气变冷以后,店里统一购买的,一共有20多个,放在楼梯拐角处供大家自取使用,“既然有人愿意坐在台阶上或地上看书,我们就尽量给大家提供一些方便。”这位工作人员说,店里同时还买了一些塑料小凳子,放在店面各角落里,供读者使用。
(《北京青年报》2011/11/06 记者李 宁:《三联书店为读者准备防凉坐垫》)
【例四】
++++++++++++++++++++++++++
·乡村人物·
李孟轩:守望乡村孩子的未来
《人民日报》记者赵梓斌
++++++++++++++++++++++++++
◎◎在河北省武强县留贯明德小学,有一位坚守三尺讲台26年的乡村教师◎◎
▲编者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乡村,乡村教师不仅教会了孩子们读书识字,也为他们开启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大门。乡土社会的变迁,给曾经最受尊敬的乡村教师的生活境遇带来了变化。如今,他们的身份困惑解决了吗,向往的培训得到了吗,生活有了保障吗,本报记者为我们讲述一位乡村教师的生活故事。▲
10月13日。
早上6点,天刚蒙蒙亮,李孟轩已准时出现在留贯明德小学的操场上;
6点10分,学生们开始跑操,20分钟后,他们将进入到教室上自习,趁着这个功夫,李孟轩到学校食堂开始检查学生的早餐准备情况,并安排好学生一天的食谱;
7点,学生到食堂就餐,李孟轩就在旁边看着学生们打饭,然后和学生们一同就餐;
7点半,看着学生们陆续进入教室学习,他又走进学生的宿舍,查看查看卫生,检查检查床铺,看是否有松动的床板会掉下来砸到下铺的学生……就这样,李孟轩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李孟轩是河北省武强县留贯明德小学的一名普通乡村教师,从第一次站上讲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6个年头。26年里,李孟轩从村里的教学点转到了县里的寄宿制学校,从代课教师转为了正式教师。他先后带了22个六年级毕业班,当年一些学生的孩子如今又成了他的学生;18次上了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光荣册,曾被评为河北省师德先进个人。直到去年,由于身体原因才离开了一线教学岗位,帮助学校管理学生安全工作,每周还要为学生们上6节安全教育课。
■选择教师这个行业是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过低的收入也曾让他动摇过,但与学生深厚的感情让他选择了坚守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我觉得选择教师这个行业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今年48岁的李孟轩对26年前的选择充满自豪。
1985年,李孟轩22岁,高考失利后,一连几天走不出抑郁的心情,躺在家里的炕上苦想着今后的打算。就在这个时候,村支书梁彦杰找到他说:“孟轩,你高中毕业,也算是咱们村的高材生了,现在咱们乡李德庄联校缺一名语文教师,城里的老师都嫌远不愿来,你来代课,教教咱的孩子们吧。”就这样,李孟轩走进学校当上了一名代课教师。
“我家就在李德庄,隶属当时的留贯乡,距县城50多里地,穷不说,路还不好走,城里的老师没有一个愿意留在这里。”李孟轩感叹着,学校里一共只有3名老师,要负责学生们全部的课程,李德庄周边四个村只有这一所小学,老师们教学就靠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再无其他教学工具。
李孟轩坦言自己当初也动摇过,“当时的代课工资每月只有36块钱,一个月的工资买两袋化肥基本上就花光了。一个男人是家里的支柱,可我家却入不敷出。”妻子眼看着别人一个个靠着做买卖富了起来,盖了新房,几次劝说他放弃这份工作和别人一样去学做生意,但他却一直坚持着。
李孟轩回忆,有一年冬天在去给学校买涂料的路上遇上同学,听着人家描述着如何通过做生意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自己真有些抬不起头来,心里想着这回这老师说什么也不干了。可回到学校,班上的同学见到李老师拎着涂料的手冻得发紫,赶忙拿过来一个暖水袋让他焐着,李孟轩眼泪刷地流了下来。“有这么好的学生,我不能让他们没有老师教,没有老师管。”
1994年,武强县职教中心成立了师资班,对教学成绩优秀并长年坚持在教育一线的代课教师进行培训,李孟轩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师资班。那段时间是李孟轩最繁忙的时候,周一到周五他在学校教课,每周六、日骑车到县职教中心参加培训,有些空闲时间不仅要备课还要复习培训内容,可他说,那段时间也是他觉得最有奔头的一段日子,代课多年终于看到了转正的希望。三年后,李孟轩毕业考试合格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经历了12年的代课生涯后终于转正成为学校的正式老师,工资逐渐涨到了500多元、900多元,现在实行绩效工资以后每月能拿到2000元,一下子挺直了腰杆。
李孟轩说:“国家一直在努力提高教师待遇,特别是乡村教师。现在老师们拿的工资高了,教学条件好了,就连交通条件也好了,村村都硬化了路面,从学校到县城骑摩托车不到20分钟,老师们也不再一门心思往县城里调了。现在做老师可比原来幸福多了。”
■乡村孩子不容易,他们面临更艰难的成长环境,乡村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爱,现在很多学生都叫他“老师爸爸”
26年,李孟轩坚信着“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的教育理念。他说,“乡村的孩子不容易,跟城里孩子相比,他们面临着更艰难的成长环境。这就需要乡村教师要比城里的老师付出更多的爱。”
李孟轩对班上的后进生、父母离异的学生、身有残疾、家遇不幸的学生尤其照顾。他说,这些孩子就像受伤的小树,需要用诚心来修剪,用爱心来滋润,用耐心来呵护,让他们重新快乐起来,重新找到自尊与自信。
有一年,李孟轩听说班里的学生郭红辍学了,原来是秋收期间,她的父亲因车祸身亡,多年疾病缠身的母亲,经不住这一噩耗的打击也撒手人寰。她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十分贫困。了解情况后,李孟轩拿出一个月的工资给郭红救急,又将她的情况向上级作了汇报,使她得到了乡民政和“希望工程”的捐助。
几年前,武强县办起了“寄宿制学校”,李孟轩也被调到现在的留贯明德小学。学生们大多是第一次离家住校,年纪又都还小,这下李孟轩不仅要当他们的老师,还要当“父母”,照顾学生们的日常生活。
去年冬天,一个叫李泽的三年级学生晚上打水,提着暖壶往宿舍走时,暖壶柄突然断裂,被开水烫伤了脚。正在学校巡视的李孟轩发现情况后,立即把小李泽抱到自行车上,火速赶到村卫生室,叫开了医生家的大门。李泽的脚上烫起了好几个大泡,还被袜子粘掉了一部分脚皮,痛得他直掉眼泪。李孟轩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停地安慰他。到学校后,由于李泽活动不方便,李孟轩就和学生们一起帮助他打饭,背他上教室学习,直到他能自己走路。
现在很多学生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师爸爸”。李孟轩说,做乡村教师几乎快一辈子,与同学们之间的每一个故事,点点滴滴汇聚成河流流过心田,眼前显现的都是美好的画面。每次想到这些,他都觉得自己是值得的,是幸福的。
■“做一名合格的乡村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是第一位的,乡村教师的素质提升了,村里娃才能受到更好的教育”
李孟轩坦言,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要面临不小的工作压力,如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自然是第一位的。学生成绩在乡里、县里乃至市里的排名是教育部门考核学校、学校考核老师的主要指标。“可是生源质量、教学环境毕竟有所差别,我们当老师自然不敢放松,这也是对学生负责任。”
另一份责任来自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升学。尽管“小升初”属于国家义务教育,但在几年前李孟轩教书的学校确实还存在着孩子读完小学,家里人就不让继续上学,直接进入社会工作的情况。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女生身上。李孟轩多次到学生家登门拜访,尽力劝说。“说到底,家庭的经济还是主要原因。自从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以来,这样的情况如今几乎不再出现。”
“国家对于教师从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教书再也不是当初‘拿起粉笔,走上讲台’那么简单的事。”李孟轩告诉记者,2001年学校通知老师们都要参加普通话考试,成绩需达到二级甲等。这对说惯了家乡话的李孟轩是个不小的挑战。为了能达标,李孟轩狠练了一段时间,最后总算顺利通过。类似的职业考试还包括了计算机、英语等,李孟轩笑说,最初像自己这样“老资格”的乡村教师确实对此类考试有过不解甚至抵触,心想着“不过是教村里娃娃读书,哪里需要这么多要求”,后来老师们都明白了“如果村里的老师们素质都提升不上去,又何谈让乡里娃享受更好的教育呢?”
让李孟轩高兴的是,如今乡村教师已经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培训机会,学校的骨干教师可以到县里、市里乃至外地参观学习,带回好经验、好做法,但李孟轩仍然希望这样的机会可以再多一些,让更多的乡村教师从中受益。
(《人民日报》2011-11-06 本报记者赵梓斌文并摄:《李孟轩:守望乡村孩子的未来》)
[注*]
礼失,与失礼含义相近,又有很大的不同。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失礼,乃1,违背礼节。2,自己感到礼貌有所不周,向对方表示歉意。而礼失,还有着“礼坏乐崩”的意思。据《中华成语辞海》的解释,古代制礼,把它当作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把制乐作为教化的规范。礼坏乐崩,则形容社会纲纪紊乱,骚乱不宁的时代。《汉书·武帝纪》;“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汉·公孙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议》:“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晋·冯跋《上书建大学》:“自顷丧乱,礼坏乐崩,闾阎绝讽诵之音,后生无庠序之教。”唐·白居易《叔孙通定朝仪赋》:“秦吞六雄之后,汉承百代之弊,礼坏乐崩,上陵下替。”《梁书·徐勉传》:“礼坏乐缺,故国异家殊,实宜以时修定,以为水准。”《隋书·音乐志中》:“礼崩乐坏,其来自久,今太常雅乐,并用胡声。”宋·陆游《书郭崇韬传后》:“庄宗虽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乱,礼乐崩坏之际,然顾典礼人情,亦难其事。”亦作“礼废乐崩”、“ 礼坏乐缺”、“ 礼崩乐坏”、“ 礼乐崩坏”。礼失求诸野,诸,有“之于”之义。野,意即跟朝(庭)相对者,指不当政的地位,如在野、下野。均请见《现代汉语词典》。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