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孤立,才有独立
文章强调独立精神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独立源于内心信念,不怕孤立。通过历史人物与现实事例,展现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气概,鼓励读者保持独立思考与行动。
林希翎到台湾来,正赶上选举期间,台湾党外政客们,千方百计利用她助选。林希翎气势第一流、口才第一流,所向披靡,不可一世,显然的,那是一次成功之旅。唯一失败的,大概是她想见李敖却没见到。林希翎气得跟别人骂我“有臭架子”,后来写信给我也骂我“有臭架子”,她骂得很对,我的确“有臭架子”。基本上,我不太喜欢见人;基本上,我很难看得起人,我自视甚高并且全神工作,自然也没多少见人的心情与时间。偶尔有见到我的人,他们又往往先经过我那黄石公式的考验,才能见到我,这样悬格甚高,自然架子之臭,也就不在话下了。
奇怪的是,我自己不但“有臭架子”,还欣赏许多“有臭架子”的怪杰,从古代的严子陵、狄阿杰尼斯(Diogenes),到现代的李鸿章、戴高乐(de Gaulle),我都一体注目,这些人或傲同窗、或傲王侯、或傲洋鬼、或傲政客,总之多是“青山当户、白眼看人”的气概,他们在泯灭个性的环境中,强烈表现出一己的个性,真是大丈夫。这种气概,正是孟子所说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他们这些人,不论得不得志,都不失掉自己的独立气概,这是他们人格上的最大特色。
我常常想,究竟是什么力量,能使这些人保持独立气概,而不取媚于当世、苟同于流俗?是上帝吗?不是,靠上帝的人还谈什么独立?是良师益友吗?也不是,靠师友扶持的人,也算不上什么独立。真正独立的力量,其实是内发的,它的基点非他,纯粹就是自己。自己清醒的知道:自己的独立,绝不靠别人,别人的掌声也好、叫骂也罢,其实都是浮面之物,正像庄子所说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境界。自己的独立所靠的,其实是一种单纯的心理准备、一种单纯的信仰,那就是:“不论得不得志,我都不怕孤立。”
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最后都毁掉了,随波逐流,失掉了自己,原因不在他们不优秀,而在他们怕孤立。为了怕孤立,该说的,他们不敢说,为了怕得罪人;该做的,他们不敢做,为了怕独居牢。他们渴望活在同志里、群众里,名为合群,实为自丧,沦落到这种地步,自己就只会做秀(show)、不会做人了,这种人,只是群居动物,不再是特立独行的人了。我做预备军官排长的时候,我们的副连长连上厕所大便都要找人陪他,理由是他怕“孤立”,一个人,活到这样完全丧失了自己,也太妙不可言了。
真正的志士仁人,他们为了不丧失自己,往往甘于在草泽、在沟壑,而不求闻达——不求屈己的闻达。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宁愿给人磨眼镜片度日,也不愿去做大学教授营生,为的就是要有批评皇帝的自由;陈独秀宁愿去做出狱后的隐士终老,也不愿归队去做共产党的元勋复活,为的就是要有批评政治的自由。一九三七年,在他出狱后三个月,他写信说道:
我只注重我自己独立的思想,不迁就任何人的意见。我在此所发表的言论,已向人广泛的声明过,只是我一个人的意见,不代表任何人。我已不隶属任何党派,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指使,自作主张,自负责任。将来谁是朋友,现在完全不知道。我绝对不怕孤立。
“我绝对不怕孤立”,这是何等大儒的气概!又是何等犬儒(cynic)的气概!
勃朗宁(Robert Browning)在《科伦布的生日》(Colombe’s Birthday)里,曾提出“孤立者强”的启示(When is man strong until he feels alone);易卜生(Henrik Ibsen)在《人民公敌》(The Enemy of the People)里,也曾点破世界上最强的人就是那最孤立的人的真理(The strongest man on earth is he who stands most alone.)。真正的志士仁人,必然清醒的知道他该走哪一条路,不怕孤立,才有独立,乃是他宿命性的选择。大丈夫夷然而做这种选择,吾道必孤,不亦强乎?
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在台湾写
希翎:
你来台湾时,对你前呼后拥的人,如今利用完了,都不理你了,唯有我这位当时“有臭架子”的人,今天很义气的支持你,并鼓励你做“逐臭之夫”。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它表达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信念,弥足自珍。如今写下给你,愿共勉之。
李敖 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七日
奇怪的是,我自己不但“有臭架子”,还欣赏许多“有臭架子”的怪杰,从古代的严子陵、狄阿杰尼斯(Diogenes),到现代的李鸿章、戴高乐(de Gaulle),我都一体注目,这些人或傲同窗、或傲王侯、或傲洋鬼、或傲政客,总之多是“青山当户、白眼看人”的气概,他们在泯灭个性的环境中,强烈表现出一己的个性,真是大丈夫。这种气概,正是孟子所说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他们这些人,不论得不得志,都不失掉自己的独立气概,这是他们人格上的最大特色。
我常常想,究竟是什么力量,能使这些人保持独立气概,而不取媚于当世、苟同于流俗?是上帝吗?不是,靠上帝的人还谈什么独立?是良师益友吗?也不是,靠师友扶持的人,也算不上什么独立。真正独立的力量,其实是内发的,它的基点非他,纯粹就是自己。自己清醒的知道:自己的独立,绝不靠别人,别人的掌声也好、叫骂也罢,其实都是浮面之物,正像庄子所说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境界。自己的独立所靠的,其实是一种单纯的心理准备、一种单纯的信仰,那就是:“不论得不得志,我都不怕孤立。”
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最后都毁掉了,随波逐流,失掉了自己,原因不在他们不优秀,而在他们怕孤立。为了怕孤立,该说的,他们不敢说,为了怕得罪人;该做的,他们不敢做,为了怕独居牢。他们渴望活在同志里、群众里,名为合群,实为自丧,沦落到这种地步,自己就只会做秀(show)、不会做人了,这种人,只是群居动物,不再是特立独行的人了。我做预备军官排长的时候,我们的副连长连上厕所大便都要找人陪他,理由是他怕“孤立”,一个人,活到这样完全丧失了自己,也太妙不可言了。
真正的志士仁人,他们为了不丧失自己,往往甘于在草泽、在沟壑,而不求闻达——不求屈己的闻达。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宁愿给人磨眼镜片度日,也不愿去做大学教授营生,为的就是要有批评皇帝的自由;陈独秀宁愿去做出狱后的隐士终老,也不愿归队去做共产党的元勋复活,为的就是要有批评政治的自由。一九三七年,在他出狱后三个月,他写信说道:
我只注重我自己独立的思想,不迁就任何人的意见。我在此所发表的言论,已向人广泛的声明过,只是我一个人的意见,不代表任何人。我已不隶属任何党派,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指使,自作主张,自负责任。将来谁是朋友,现在完全不知道。我绝对不怕孤立。
“我绝对不怕孤立”,这是何等大儒的气概!又是何等犬儒(cynic)的气概!
勃朗宁(Robert Browning)在《科伦布的生日》(Colombe’s Birthday)里,曾提出“孤立者强”的启示(When is man strong until he feels alone);易卜生(Henrik Ibsen)在《人民公敌》(The Enemy of the People)里,也曾点破世界上最强的人就是那最孤立的人的真理(The strongest man on earth is he who stands most alone.)。真正的志士仁人,必然清醒的知道他该走哪一条路,不怕孤立,才有独立,乃是他宿命性的选择。大丈夫夷然而做这种选择,吾道必孤,不亦强乎?
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在台湾写
希翎:
你来台湾时,对你前呼后拥的人,如今利用完了,都不理你了,唯有我这位当时“有臭架子”的人,今天很义气的支持你,并鼓励你做“逐臭之夫”。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它表达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信念,弥足自珍。如今写下给你,愿共勉之。
李敖 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七日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