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感情”与“商情”
《人的“感情”与“商情”》
最近我在某报刊上看到一篇题为《领导人与母校》的报道,说某某领导人给小学母校百年校庆写贺信,某某领导人执政中三回中学母校看望,某某领导人在位、退位都常与大学母校有联系,某某领导人顺路也要回母校看看,某某学校校长邀请领导人回母校看望,某某学校校长请领导人为母校题校名……,总之讲的都是领导人与母校的关系。我读了这篇文章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担忧,欣慰的是这些领导人同平常人一样,依然具有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美德,都有怀旧报恩的思想品德。而担忧的是在中国当今的商品社会里,这种美德可能变质为商业广告。这或许是我把人们的好心当成了恶意,或许是我“杞人忧天”, 或许是我胡思乱想 。但是,当我联系社会的实现,又不得不这样来想问题。
第一个担忧是感情变成了“商情”。普通人之间的感情主要是表达双方相识、相知的关系,没有任何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也没有什么社会影响。而国家领导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地位有政治因素,他们的权力有经济因素,他们的行为有社会影响。虽然他们都是以校友的身份回到学校,或给母校写几个字,但它的威力却可以震动整个学校,震动各级地方政府,如果媒体再一报道,其影响自然会波及整个社会。这一来“母校”也随着领导人知名度的高而高,“母校”的知名度高了,自然就会带来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感情也就自然而然变成了“商情”。
第二个担忧是传统文化变味成了“商品文化”。 “尊师重教”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国家领导人有这种思想品德无疑会成为人们的楷模。但这种楷模影响一旦被放大,就有可能成为吸引人们眼球的东西。人们不见前一段时间,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当地知名度,达到招引中外客商的目的,拼命挖掘古人、死人。譬如争抢诸葛亮的出生地,为西门庆、潘金莲塑像立庙,黑龙江的方正县政府还为伪“满州国”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开拓团”“名留青史”,好让日本人的后代来方正县“感受中华民族‘以德报怨’的胸怀”。为了钱人们对古人、死人的“名人效应”都不放过,难到会放过活人而且是在位的领导人这种中国传统美德?“母校”的校长不邀请千千万万毕业学生回“母校”去看望和题字,而唯独邀请领导人回“母校”去看望和题字?这不就是看中领导人的地位和名声?所谓“尊师重教”也就变成了“尊名重利”。
第三个担忧是领导人的正常活动变成了非正常社会风气。学校是育人的基地,一个学校几个国家栋梁之材,这对国家对民族都是莫大的贡献,是值得人们称赞的。领导人回“母校”去看望这本是人之常情,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如果媒体一宣扬,可能变成一种非正常的社会风气。社会上各式各样的“名人”都回“母校”去看望,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整个社会攀龙附凤就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给社会带来莫大的负面影响。
以上但原是我胡说八道,我当谢天谢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