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一句古人的胡话
想到一句古人的胡话
古人在做人处事立志养德等各方面都为我们留下了不少至理名言。
最耳熟能详的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利害;
君子喻以义,小人交以利,利尽则疏;
君子好恶以道,小人好恶以己;
事成于俭约,败于奢靡; 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对这些古人的教诲,我们不可能尽知,其实也无需尽知,得其精髓便可受益终身,在世上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因为所有这类教诲的共同点就是一个“义”或“道”字。而无论道或义都有个核心,我理解为一个“公”字。
离开“公”字这个灵魂,任何天花乱坠的说辞皆是虚伪。唯“公”字才是最大的“义”和“道”。
无论是孙中山的“天下为公”,还是毛主席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还是《共产党宣言》中的“共产党人的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消灭私有制”和“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等等,无不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公、大义和大道。
“公义”“公理”“公道”“公平”“公正”“公德”一直是人们向往和期冀并为之不懈努力的。为了这个“公”字,千百年来人们前仆后继用热血和生命在人类史册上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
这些话所说的问题,用现代话说就是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
这些古人云里说的“君子”和“大丈夫”等等显然跟那些在乱世中自命清高,整天道貌岸然,装着与世无争的所谓“君子”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前者循大道而忧天下,为大义而能舍己; 而后者却是装作明哲以保身,其实伺机以取利。
这种所谓“君子”,其实是沽名钓誉的投机之徒。
毛主席说过: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
无论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因此古人云中也有着许多应该受到批判抛弃的糟粕和毒草,它们共同的立足点就是一己之私。
其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赤裸裸的有“人不为己,天殊地灭”。
而最能迷惑人的则非“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莫属。
前一句“人不为己,天殊地灭”太露骨,露骨得连其信奉者也羞于挂齿。但换一种说法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诏告天下了,如“逮到老鼠就是好猫”和“摸着石头过河”。
前者的灵魂就是臭名昭著的“有奶就是娘”。
后者,呵呵,直接就是人不为己,水也不容!
这后一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为什么说它“最能迷惑人”呢?因为听起来很有道理 。瞧,食不果腹 ,衣不蔽体,活都活不下去了,还能谈什么礼节荣辱么?这就是迷惑人的地方。
迷惑得人们忘记了其中的“足”和“实”的概念不但没有衡量的标准,而且是因人而异的:有人知足常乐,有人欲壑难填。
对于这后一种贪得无厌的人来说,他何时能满足?
我不禁想起了“高薪养廉”这一著名的反腐措施。当时也曾迷惑了许许多多的人--他们利用了人们对“廉”字的期盼和对“养廉”这个问题认识的模糊--他们不知道真的“廉”从来都不是靠钱“养”出来的。也不知道靠钱供养的廉不叫“廉”,而叫“腐败”。
这句古人云应该是“高薪养廉”的鼻祖,“高薪养廉”则是这句古人云的翻版。
因此,宣扬高薪能养廉,明显是地道的欺人之谈。
你根本不知道这个薪“高”到什么程度才能叫“高”了,衡量它高低的参照物是什么?
象这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早已被既实而足的人们击得粉碎了。
因为在现实社会里,荣辱颠倒的却偏偏正是这些劫公产民财甚至谋财害命而使自己“仓廪实衣食足”的官吏商贾。
纵观一下历史,从古到今,“仓廪实衣食足”的人们干的对内无“礼”的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对外无“节”的背宗弃祖、卖国求荣、残害同胞的丑事恶行真是罄竹难书!汉奸、走狗、卖国贼几乎无一不是这些“仓廪实衣食足”的人!
你就现在到网上看看那些台上冠冕堂皇,台下寡廉鲜耻地糟蹋身上这张人皮的人,也尽是“仓廪实而衣食足”的败类!他们拿着每月数千数万数十万甚至百万的高薪,一掷千万金地挥霍着人民的血汗。谁能数得清他们演绎出了多少荒淫无耻之事和骄横跋扈之行?他们的礼、节、荣、辱何在?
他们用人前的彬彬“礼节”包装、掩盖着卑劣肮脏的灵魂;他们的“荣辱”不但颠倒,而且两者相距十万八千里。
与之相反而且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和“经济到了崩溃边缘”的年代,人民的礼节荣辱却竟然是空前地强烈!以致现在的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只能一言以蔽之:被洗脑了。
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指的就是这帮人。
所以古人也警告世人:饱暖思淫欲。
饱暖之后是思淫欲,还是思天下人的饱暖,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信仰和信念--又回到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上来了。
“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今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
所以,对于古人的话,我们应该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分析思考,看它是否真有道理,是否真的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盲目地引用是必然会贻笑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