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偏离社会主义道路,改革会面临危机

火烧 2008-11-28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停滞不前,官僚机构膨胀,腐败问题严重,民主监督减弱,偏离社会主义道路导致改革面临危机,强调改革合法性受到质疑,社会主义制度面临挑战。

偏离社会主义道路,改革会面临危机

任世泽

(文责自负)

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对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如果说改革开放具有合法性,那么经济体制改革的合法性也仅在于我国通过国家积累进行的工业化的准备基本完成后,“高积累、低消费”的发展方式需要转变到积累与消费并重的轨道上来;政治体制改革的合法性也仅在于如何限制和消除开始形成的特权集团和官僚体制,克服官僚主义,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多多

邓小平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如果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来衡量政治体制改革成败的话,就不能简单认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经过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停滞不前的,有些方面甚至出现明显的倒退,这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相违背的,是失败的。

比如精简机构改革,与改革前的政府机构相比,现在的官僚机构非但没有精简,反而迅速膨胀,这是改革的反面,是改革的失败。

比如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与改革前的民主权利和监督程度相比,我国的民主权利不是扩大而是减少,监督程度不是增强而是减弱,这是改革的反面。

比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地方各自为政的山头主义、搞多中心正在严重挑战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面临着失控的危险,这是改革的反面。

比如严重的腐败问题,执政党反腐败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严峻的腐败已经到了危机的临界点,这是改革的反面。借鉴历史的经验,我们发现执政党的腐败必然导致1、和广大人民利益对立;2、失去执政合法性;3、失去社会凝聚力;4、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因此,官僚特权阶层的滋生和国家官僚机构的膨胀,给改革带来危机。

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成功也仅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巨大释放,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的人民诉求和国家诉求有了物质条件;而现在改革的合法性受到质疑,改革的道义正当性逐渐丧失,这是对执政党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邓小平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面临“右的干扰,概括起来就是全盘西化,打着拥护开放、改革的旗帜,想把中国引导到搞资本主义。这种右的倾向不是真正拥护改革、开放政策,是要改变我们社会的性质。一旦中国全盘西化,搞资本主义,四个现代化肯定实现不了。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

问题的根源或许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执政党受到了非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的政策偏离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执政党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就不会想当然地认为经济发展是增强执政党合法性的唯一来源;就不会想当然的认为权力和资本借助政府强力推动的单方面改革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就不会想当然的认为官僚特权阶层所鼓吹的改革是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不二法门。

合法性会受到质疑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在肯定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应该反思改革的不足和教训:哪些问题是必然要出现的,哪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如果说改革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弱势群体利益的被持续剥夺则是可以避免的,为什么改革非但没有避免问题的出现反而越来越恶化?如果说改革过程中官僚特权阶层的出现是可以避免的,为什么没有能够避免反而越来越膨胀?

改革是以利益的调整为最终目标,迫使官僚特权阶层放弃特权,达到社会利益的相对平衡。改革30年在某种程度上维护和巩固了官僚特权阶层,它们通过权钱交易等腐败手段获得了最大利益。官僚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是建立在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受损的基础上,这种对立无论如何也不能是人民内部矛盾。既然执政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那为什么出现了一个凌驾于人民之上、凌驾于国家之上的官僚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它既然不属于执政党,那么它存在的理由何在?存在的空间何在?反思改革要清醒的认识到,哪一部分人获得了最大的利益?他们是通过什么手段获得的?他们利益的获得是不是建立在其它阶层利益受损的基础上?改革的代价应该由谁来支付,又是谁在享受改革的成果?改革是怎样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它的方向和出路在哪里?

邓小平曾告诫全党,“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真是走了邪路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邓小平的担心值得警惕,30年的改革不仅没摆脱革命的影子,革命反而加快了脚步。执政党不愿意蜕化变质,背叛人民,退出历史舞台;人民不希望看到流血,也不想对政府失望,更不希望看到暴力革命的光顾,用残酷的流血和死人解决问题。看来,不要让群众失望、不要让群众绝望是执政党的最后底线。大面积的上访维权和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表明群众还是对执政党寄予希望的,但这个希望脆弱的不堪一击,执政党怎能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同时不要忘记的是,三十年的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执政党推动的,有十几亿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刚刚走过30年,改革的合法性便受到质疑,这本身就值得执政党和全社会的严肃反思。更令人担忧的是,非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继续推动改革“突飞猛进”,下一个30年的改革会是什么样子?而这样的改革继续下去,如何能够维护人民的利益,又如何防止改革背离人民越走越远?结局恐怕难以乐观。可以预见的未来是,非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而真马克思主义将最终登上历史舞台,这个伟大的历史变革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