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四个判断
一、经济增长放缓是必然趋势。
短期理由:1、美欧发达经济体经济疲软,增长乏力。这导致我国外贸需求下降,外需对增长的拉动减少。2、既定重大投资项目已在前一轮应对中出手,一时无新的重大投资项目,而且由于通货膨胀高压不减,也不敢再轻易启动政府投资,所以投资对增长的拉动心里没有底,只能作减少打算。3、由于社会财富分配结构原因和消费品类无根本性变革,持有大量财富可供消费的人没有多少可大量消费的支出项目,而其余社会民众的消费既难有新的支出项目,也难有持久的消费能力,也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消费,所以消费对增长的拉动一时也难以大幅度增加。4、政府收支本已赤字,且税负又高,其采购已趋饱和,对增长的拉动也难有大助。经济增长的四辕都没有发大力的,因此,步速放缓也就是必然的。
长期理由:美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福利制度肥厚难消,市场经济受阻,加大了世界经济格局适应资源和生产力分布所作的调整难度,其经济将进入一个较长的徘徊期和调整期,难望在短期内重新充当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而其他地区因其规模限制,难以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二、但中国经济不会衰退,更不会崩盘。
理由是:1、欧美虽然搞起外贸保护,但要渡过目前的难关,还离不开中国的外贸支持。因为没有中国的外贸支持,欧美的福利制度撑不了多久就会崩溃。所以,对欧美的外贸增速虽会下降,甚至绝对量减少,但总体基础不会下沉,主体还在。2、政府投资项目的后续工作仍在展开中,气力并未使尽,还能有所拉动。3、社会基本需求总量与结构并未改变,足可支撑不倒。4、政策得当的话,可释放出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5、民间投资不但潜势很足,而且正在趁退潮之机,积极迎抢新的经济潮头。所以,中国经济基本面仍是好的。唱空不是不明事理,就是别有用心。
三、中国经济竞争优势仍在。
理由是:1、中国仍然握有世界劳动力定价权。这是中国经济的定海神针。这个优势至今仍在。中国入世以来,对外贸易对增长的贡献,其根本的支撑点正在于此。2、中国未陷入福利社会的制度陷阱。欧美就是陷入了福利社会的制度陷阱,难以自拔。3、经济建设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仍占有支配地位,发财仍是中心思想,勤奋工作和希望有机会勤奋工作的人大有人在。4、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仍是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仍占根本的支配性地位,尚未出现完全打断这一趋势的事件或因素。现在欧美的贸易保护主义不过是局部的暂时而且最终必定要失败的历史逆流而已。5、世界总体上尚处于和平之中,三五年是不会出现完全扭转全球社会发展轮轨的事情的。
四、中国经济的出路
1、必须有长期思想。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不会在短期内消除,小碎步连跑将是今后三五年的常态。当国者必须对此有长期思想。不要再幻想通过货币大幅调整的政策就能够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大幅增长重上高速。实践已证明这是一剂失败的毒方。微调是可以的。但频率不可过高。
2、必须稳定货币供给。让价值尺度保持稳定,使经济预期保持稳定。不要随便动货币政策。否则,其带来的交易费用的增加将远超出其带来的经济增长。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已证明了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不过是无知的产物,抢劫的工具而已。
3、必须实行减税。不但要减企业税,而且要减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必须调整到月收入5000元以上。企业税制要简化,税率要降低。因此,要大力约束政府消费性支出,裁员减负,提高效能。
4、必须放宽民间融投资。民间金融力量的有序兴起,民间金融作用的顺利发挥,是中国经济实现转型的核心枢纽所在。计划经济时,社会资本有限,国家要集中力量打下现代化的基础,垄断资本聚集和集中的权力是必要的。但在社会经济大发展,民间资本已蓄如高峡平湖的情况下,仍然垄断吸收存款权、放贷和投资权就不但不必要,而且于经济大大的有害。只要这一点没有根本的改变,中国经济最终仍将难逃繁荣却缺乏内需以至失速翻车的结果。必须放开民间融投资的各种制度性束缚。
5、必须不与民争利。国有资本集中于高科技重点领域攻关,投资于农田水利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于保障住房建设,不必与民争利。
6、必须调整外贸。通过降减成本或提升质量稳住传统外贸优势,守住阵地。同时培育发展新兴外贸市场。特别是要扩大进口市场,趁世界经济低迷物价下降之机,大量进口各类经济资源,哪怕挤垮国内资源的生产也在所不惜,可以补贴解决之,以图长远之利。
7、必须处理好汇率。择机与美元或一篮子货币脱钩,另选人民币定价机制,使人民币汇率预期稳定。
8、必须强化产权保护。重点是强化产权的市场配置,强化产权的法律保护。
以上都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问题,不是哪一个省市县或地区能够解决的事,而是中央政府的职能。只要中央政府没处理好这些事,地方政府本事再大,再会闪转腾挪,也救不了中国经济,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