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社会”之:当时尚颠覆了传统
送粥米也叫“送月米”,近似于吃喜面、喝满月酒。。
已婚女子分娩头胎若干天后(一般男孩20天女孩18天,并要定双日子),女子的娘家以及双方的近亲(舅、姑、姨、姐、妹等)、近邻、好友各备数量不等的米、面、鸡蛋等食品(东西多少视自家经济状况和平常交往情况定)前往抚慰、看望,称“送粥米”。
送粥米是我们这一带农村、城镇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老百姓之间重要的人情过往之一。
有位老家的近邻打来电话说他的孩子要在某月日结婚,邀请我喝喜酒。临到电话结束的时候,他又着重强调:喝喜酒和送粥米在一起。
喝喜酒和送粥米在一起?什么意思?
原来,现在的农村早已悄然兴起了一种时尚。男孩子谈了女朋友,在未办理任何结婚手续、未举行任何结婚仪式前女孩子就俨然成为了男孩子家的常驻大使兼女主人,男女同吃同居的结果当然是未婚先孕、未婚生育。因为这一新时尚不仅化解了计生部门给当事人造成的诸多麻烦和烦恼而且还有效地规避了计划生育给当事人带来的生育风险,所以这一新时尚很受青年男女以及他们的父母们的欢迎。
但是,不给孩子举行隆重的结婚仪式毕竟是孩子一生中的大憾事,举行吧,孩子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有的孩子居然生了两个三个孩子了,腆着大肚子、奶着孩子甚至带着三两个孩子拜花堂确实怪难为情的,尤其女方,在众多亲友面前情何以堪?
好在民间多智慧,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这事到底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喝喜酒和送粥米二合一。
喝喜酒和送粥米二合一之举对当事人来说简直妙不可言,收两份礼管一顿饭,这可不是天大的好事!举双手表示赞成。
有人赞成就有人不怎么赞成甚至旗帜鲜明的反对:二合一,这不是财迷吗?凭什么管一顿饭收两份礼?
反对归反对,因为来者毕竟非亲即友,没有谁不识时务当面发泄不满,但几个人躲在背后发几句牢骚却是平常而又普遍的事了。几天后我去参加的邻居家的喜筵上,同桌的一位老者就很不悦很不悦,不悦就猛喝酒,差点喝高闹出事来。
“时尚”的流行推动了传统婚俗的改变,也促使传统婚姻观、生育观、道德观的深层次全方位改变。年轻人开始视婚姻如同儿戏,未婚先孕、未婚多孕已成常态,孕妇的年龄越来越低、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结识即同居更是由传统社会讳莫如深的伤风败俗演变成为双方家庭在人前堂而皇之炫耀的时髦和荣光。
在大街上经常听见三十几岁、四十出头的女人(不仅仅农村女人)自鸣得意的高声宣讲:“我已经当上老婆婆了!”“我孙子都会叫奶奶了!”“看,那个跑着的就是我孙子!”
妻子看的眼热就发感慨:“咱儿子要是不上大学,咱不也抱上孙子了!”
妻子感慨我也感慨,不过我的感慨和妻子的感慨大不同。妻子感慨的是自己不知再过多久才能做上奶奶,我的感慨却不止这事儿。
试想,做奶奶才三十几岁,做爹妈的能有几岁?充其量也就十八九岁,十八九岁应该还是个孩子,正常的话应该读高中或是大学初年级。但是,他们没有上学,他们已经离开了学校在社会上游荡,这又开始造人了。毫不客气的说,这部分孩子绝大多数是学校里的差生甚至双差生,本身素质低下,自己尚管不了自己,但是,他们开始生育了,他们为人父母了?我们可以设想他们的孩子的素质会有多高吗?他们有能力管好自己的孩子吗?也许他们的年轻的父母会接管带孩子的差使,但是,他们的父母是合格的父母吗?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尽到应尽的责任了吗?我们能够期待做父母不合格的人能做得了合格的爷爷奶奶吗?……想想这事,真觉得无奈而可怕。
其实,这还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真正可怕的是生育的低龄化、随意化让我们的计划生育工作怎么继续搞,计划生育国策怎么继续有效贯彻执行?
真正可怕的地方还在于传统的婚育风俗、婚育文明、婚育道德都在这其势汹汹的“时尚婚育观”的冲击下遭彻底颠覆,社会也迫不得已做出顺应时代“潮流”的相应变革,而这一变革显然不是越变越健康、越变越进步、越变越积极、越变越文明,而是越变越低级、越变越原始、越变越倒退、越变越没廉耻、越变越充满了铜臭贪婪和狭隘……变革的结果只能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但是,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低素质的人群越来越庞大(百年五至六代人且多胎化),高素质的人群越来越减少(百年三至四代人且一胎化或不育),三五十年之后,中国的人口结构将是怎样一种不堪情状呢?百年之后又将是怎样一种不堪情状呢?
越想越出汗。
没有最可怕,只有更可怕……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