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国,不差钱

火烧 2011-12-08 00:00:00 网友杂谈 1032
文章讲述中国不差钱的海外影响,尤其在纽约华人圈及非华人中引发热议。通过小品《不差钱》引发的讨论,反映中国经济崛起与美国经济困境的对比,展现中国在海外的形象与影响力。

中国,不差钱

谁也不曾料到,中央电视台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和他的爱徒小沈阳的小品《不差钱》,居然会在海外有这么大的影响。纽约华人圈里,不管是从CCTV4收看了还是买碟片看了这段小品的,见面寒暄后,都会顺带幽默一句:“不差钱”。而圈外的非华人,不管是白人、黑人、犹太人、印度人还是操西班牙语的拉美裔人,借助半通不通的翻译,也对这句话充满浓厚兴趣,见着我们,就来上一句:“Chinese,Rich!”

起初我很惶惑很纳闷:在全球第一富裕国度,在金融巨头麇集的纽约,怎么会说起“中国人不差钱”?

或许我脑海里还深深刻印着百年前华人先民漂洋过海到“金山”淘金的映象。那时,不论是被羁押在天使岛(Angel Island)等候移民官审讯的咸鱼,在加州(California)开矿筑路的猪仔,还是在旧金山(San Francisco)庄园里挥汗垦殖的华奴,哪一个不是满怀期盼到美国来的?他们憧憬的不就是在这座“金山”淘到一块金,带回“唐山”帮助自己困苦的家庭么?他们只会说:“美国人不差钱!”怎么今天会忽然颠倒过来了呢?

在美国呆了几年,慢慢悟出点道道来。说“中国人不差钱”的时候,美国正闹次贷风潮,雷曼(Lehman Brothers)倒台,两房(Fannie Mae & Freddie Mac)退市,经济萎缩,失业增多,老百姓日子并不那么好过。我就亲眼看到,贫穷的老白人推着童车,挨家挨户去讨人家喝完打算扔掉的矿泉水瓶、饮料瓶,艰难地推到超市自动回收机前换几文钱。也亲眼看到,白人小伙踞坐在商店门口,身边摆了一块纸牌:“我想要工作、吃饭和一个睡觉的地方”,眼里充满了忧伤无奈。正好这时候中国经济崛起,成了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相对而言,中国确实“不差钱”。

纽约港旁边,靠近95号公路的73出口,有一处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集中了许多豪华免税商店,什么香奈尔(Chanel)、雅诗兰黛(Estée Lauder)香水,兰蔻(Lancome)、SK-Ⅱ化妆品,古驰(Gucci)、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箱包,浪琴(Longines)、劳力士(Rolex)名表,范思哲(Gianni versace)、阿玛尼(Armani)时装,只要你想得出来的世界名牌,都有专卖店等你。老伴想买点化妆品回国,我陪她进过一家商店,在门口排队等候不说,进门后叫我抢先到收银台排队,女儿同她慢慢选好,走过来恰好轮到我排到跟前付款,根本没机会浏览一下这些奢侈商品。回头看了看,店里店外长队娓娓,顾客蜂拥蚁聚,只能状以“疯狂”二字。仔细观察后不禁惊诧:几乎三分之二是黄脸黑发的中国人!付款时掏出来刷的,不光是花旗(Citibank)、大通(Morgan Chase)、汇丰(HSBC)信用卡,有的——居然是中国的银联卡!难怪,中国人不差钱!

确实有些中国人“不差钱”。此后不久在报纸上看到,胡润(Rupert Hoogewerf)发表的全球富豪榜上,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百亿富豪达到127位,比去年增加三成,比前年翻了近一倍;十亿美元富豪达到271位,比去年增加四成多,比前年翻了一倍多,这里面,财富超过十亿美元的房地产商就有53位。等而下之,千万富豪已有87.5万,百万富豪那就不计其数了。你能说中国人“差钱”么?

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Center for East Asian Sudies)前主任、著名汉学家傅高义(Ezra F.Vogel)教授不久前出了本新书《邓小平与中国的变革》(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里面说,刚刚酝酿搞改革开放的1978年,中国有80%的居民人均日支出不足1美元,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还是不谙读写的文盲。如今,当世界经济都在遭遇衰退时,中国却以9%到10%的增长率睥睨全球。21世纪的头十个年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从800美元跃到4000多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5倍还多,中国从十年前的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变成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所以,傅高义说,邓小平发起了一场改变这个国家的改革,改变了这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改变了这个国家的统治体系和社会面貌。你能说中国人“差钱”么?

不过回过头来想,既然人均GDP和进出口总额都增长了5倍多,老百姓的人均收入水平,扣除价格因素,是不是同样增长了5倍多呢?回国后我问过许多朋友,他们感觉并不是这样,说十年能够翻一番就觉得满不错了,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从养老、买房、看病、孩子上学、就业这些身边琐事看,好像比十年前更紧些。前两天欧新社(European Press Agency)有篇报道说,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一项报告,按照2010年的贫困标准,中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数量从十年前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人。但是,世界银行2009年一份报告发现,如果使用联合国现行的贫困标准,即每天生活费在1.25美元或以下,那么在2005年中国人口中约有19%即2.54亿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中,那么到2010年也不会少于1亿。中国“不差钱”,那么钱跑到哪里去了呢?

中华全国总工会2010年发布了一个调研显示,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资本所有者和政府占比却大幅提高。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0.95%升至20.57%,若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以及中央和地方国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润,政府的大预算收入几乎占到了国民收入的30%。世界银行2008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之比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1扩大到2007年的3.33:1。衡量一个国家贫富两极悬殊程度的指标是基尼系数。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0.4是警戒线,一旦超过这条红线,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于少数人,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中国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的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这两年似乎还在上升呢。

正如此,“中国人不差钱”了,但人们并不感到幸福。绝大多数并非真正“不差钱”的人自然没有这种“不差钱”的幸福感,奇怪的是,即便真正“不差钱”的人,同样也没有这种“不差钱”的幸福感。前两天香港亚洲时报记者安托阿内塔·贝克尔的文章说:最近调查显示,从中国经济改革中受益最多的人现在并不幸福,他们在考虑到国外寻求更好的生活。清华大学和一家杂志最近一项调查显示,约40%的受调查者说他们对生活不满。另一项对中国最富裕阶层的调查发现,60%的富人要么移居外国,要么正在考虑离开中国。难怪,会有那么多的中国人跑到纽约73出口Shopping Mall豪华免税商店去一掷千金疯狂消费,就因为“中国人不差钱”!

赵本山和小沈阳的《不差钱》,美国人的“Chinese,Rich!”,怎么听,也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黔山老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