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思考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思考
对于马克思主义,只停留在认识和解释上是不够的,重要的在于实践和行动。这就需要进一步探究它的本质和机制,以及它与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关系和所存在的问题。人民大众的共识和行动,改造社会的力量和效益,这才是马克思主义。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特点和内容。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揭示我们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形式和内涵,并付诸实践。
下面,是我对我们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形式
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人们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出于公心、实事求是地对历史的批判和认识的清理,集中表现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和公众的关系。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这是要经历由自我追求到对全人类福祉的升华,即由必然到自由、由主体到客体的历程的。在社会总体上则表现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所以,马克思主义既与历史相联,又与人们自身相联,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马克思主义唯一不变的就是它的唯物辩证法。
二、马克思主义怎样付诸使命与保持生命运转
政党是马克思主义赖以实现其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推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机器和枢纽。政党把马克思主义与全社会和人民群众联系起来,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集中和锻造正确认识,形成社会精神力量并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劳动群众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进行检验的评判。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相对性和人民群众的本源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永葆青春,就不能把自己的权力和组织原则绝对化,而必须是组织原则与政治思想原则的一致;对于来自基层的和少数人的正确意见予以同样的重视和处理,并形成制度。党员对个人、对党组织与对社会和人民群众三者、而不是二者负责的一致性应当是党员党性的基本准则。这些,是社会主义民主和“以人为本”的根本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生命的干细胞和本质性规定,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据。因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才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母体和归宿。否则,马克思主义也会窒息。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内在联系
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核心地位和公心对唯物辩证法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与道德和做人的一致、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致。这对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马克思主义及其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和公心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无疑将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呆子”气和“官本位”思想剔除出中华传统文化之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当今时代的结合,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需要,因为人类有着的共同的追求和走向。这就是共赢、互利、和谐、为公。这也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和力量之所在。这就决定了:一切求真求是、诚实本分的人们都可以学好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劳动的道理,就是人间正道。
四、必须认识和清除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影响
鉴于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影响,特别是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本本主义和神秘化是影响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书本作为科学实验的记录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本身就常与实际存在距离。剥削阶级为了自身利益,又有意扩大这个距离。而作为人的活动的社会问题,对时空的敏感性比自然科学要大得多;加之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影响和干扰,马克思主义书本与现实之间的错位尤为明显。这样,社会事件不可能存在全等,寻求规律是唯一有效的手段。否认这一点,实质上是不愿或没有意识到用马克思主义来代替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用公心取代私心;而它是深嵌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有意无意地在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这告诫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在于形成一种贯通中外的现代民族精神。我们要以实践为中心,借鉴和消化马克思主义书本和其他前人经验,要修正自己,要不断总结;切忌把马克思主义局限在课堂和书本上。
五、历史沉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回馈历史
半个多世纪前,马克思主义是渴望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命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人民的新的希望。上世纪末,国际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挫难,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又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赋予了新的使命。这是我们中国人民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近百年、世界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体系被瓦解。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客观真理性,使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自身发展和它对世界的伟大推动作用是不可逆转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掌握群众。问题在于:我们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