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 上慈下孝
尊师重教 上慈下孝
李克勤新华博客http://jixuie.home.news.cn/blog/
在中国传统里面,慈孝习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在推进现代文化建设时有必要深入研究“孝道”,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其是在教育这个范畴里,需要探索新型的尊师重教,上慈下孝之道。这里讲的教育范畴,不光是指教育体制内这个领域,而是指全社会范围的教育体系,当然包括家庭、企业以及各种组织内部的教育事务。
从师道尊严,到尊师重教,这是历史的必然。历史上讲究“天地君亲师”,在当时的情况下,有它存在的道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教师、师傅、教练、上司等等处于强势地位的人,在学生、徒弟、运动员、下级面前不可能垄断所有知识,不可能再像一百年前那样具有绝对权威。教和学,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互相帮助,也就是教学相长,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因此,说尊师重教,更贴切,更具有说服力。也就是说,任何人都要尊重自己的老师,都要重视教育,而不是要老师继续保持过去那种专制地位,我们要教育一代又一代人,逐渐消解在我们中国文化里面有很深渊源的专制成分,要让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懂得,哪怕你未来哪一天拥有再大的权力,你如果不慈,别人就理所当然会不孝,这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
当下的问题是如何尊师重教。当然不可能一切从零开始,重新建立一套体系,而是要在过去“孝道”里,把合理的上慈下孝传统加以继承和发扬广大。上慈下孝,充满着辩证法,上与下,慈与孝,都是共生共存,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
首先,上和下,依据主要是从年龄、辈分有时候还以工作上下级关系来看的,这在中国是天经地义的。比如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哪怕学生年龄比老师还大,那么学生依然在老师面前是晚辈,我们读MBA时,有几个老师年龄比我还小,我们对他们的尊敬,不存在丝毫的问题,十分正常。正像我现在到企业去作咨询、培训时,企业家、企业员工不管年龄小还是大,对我都是非常尊敬的一样,这一方面由于我是大学教师,我有居上的身份可能,但是,更重要的我是从“慈”上做文章的,如果没有“慈”的表现,人家也不会尊重我的。也就是说,我对于企业的事情,只要找到我的头上,我都是认真对待,我懂得的就尽心竭力去传道授业解惑,不懂或者不太懂的,我决不装懂,始终保持虚心学习,坦诚沟通的状态,这样,企业的学生,包括一些很有地位的企业家,和我都建立很融洽的关系,他们给我一个很大帮助,就是使得我能够带领我的学生有机会到他们企业去学习实践。我认为自己作为教师这是一种社会分工的结果,而不是说我就可以高人一等。
对于在校的大学生也是一样,我们也不能就觉得自己比他们懂得的多,他们在很多方面,比我们强得多。就说网络吧,我就是学生教会我的,我的济学网,本身就是我的两个学生创业时送给我的,并且一直帮我维护,这个小网站运作两年了,累积有65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登陆过,也算是一个成就。我觉得这里面根本的因素是,我们固守“济学勤为径”的基本理念,秉持“济学,就是希望促进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术水平”之目的,不高任何不健康的东西,所以才会有这么多朋友,尤其是大学生朋友的认同。也就是因为编辑济学网,我才懂得了一些网上的套路,后来学习我的老师陈海春,也开起博客来,我的这位陈老师,就是人民网上的那位大名鼎鼎的“红色牧师”。
所以,上慈,才能有下孝,下孝进一步鼓励、鞭策上慈,这是个良性互动,内涵的精神是真诚和负责。
其次,上慈下孝,自古以来并不是没有原则的。中国人喜欢讲天理、国法、人情,孝道不单纯是人情,天理、国法也是里面的原则,过去我国一直就有“大义灭请”的说法和作为,而且从理论上讲,包括孔子本人并不是要求下对上只是一味顺从。我们不妨看一段孔子当年和学生曾子的一段对话。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曾子因孔子讲过的各种孝道,可就是没有讲如果父亲有过,儿子应该怎样办?所以就问老师:‘从前讲的那些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教训。我都听懂了。还有一桩事,我是不大明白的,因此大胆的问:为人子的做到不违背父亲的命令,一切听从父亲的命令,是不是可以算为孝子呢?’孔子听了曾子的这一问题,就惊叹的说道:这是什么话呢?孔子给曾子详加解释说,父亲的命令,不但不能随便听从,而且还要斟酌其命令是否可行。例如上古的时候,天子为一国的元首,日理万机,元首如有善行,则人民蒙福。元首如有过失,则全民受祸。假若有七位敢于直言谏诤的部属。那天子虽然偶有差错,几近无道,只要有七位贤臣谏诤,时进忠言,勇于匡救,就不会失掉天下。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部属,改正错误,格其非心,虽无道,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大夫是有家者,如果有三个谏诤的部属,那他虽然间有差误,这三位部属,早晚箴规,陈说可否,也不会失掉他的家。
为士的,虽是最小的官员,无部下可言。假若有谏诤的几位朋友,对他忠告善导,规过劝善,那他的行为,自能免于错误,而美好的名誉,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
为父亲的,如果有明礼达义的儿女,常常谏诤他。救正他,那他不会做错事的,自然也就不陷于不义了。
无论君臣与父子,都是休戚相关的。所以遇见了不应当做的事,为子女的,不可不向父亲婉言谏诤。为部属的,不可不向长官直言谏诤。为臣子的,应当陈明是非利害,明切劝告。父亲不从,为子女的,应当婉言几谏,即如触怒被打,亦不怨恨。君如不从,为部属的,还当极谏,即如触怒受处,在所不惜,所以臣子遇见君父不应当作的事情,必须立即谏诤。彼若为人子的,不管父亲的命令是否合宜,一味听从,那就陷亲于不义,怎么还能算他是个孝子呢?
这是《孝经》谏诤章第十五的内容,是讲明为臣子的,不可不谏诤君亲。君亲有了过失,为臣子的,就应当立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孔子因曾子之问,特别发挥谏诤之重要性。按前数章所讲的,尽是爱敬及安亲之事。对于规劝之道,未曾提及,这一章,就谏诤一事,专题论列,共分三段。首段,因曾子发问,而引起孔子的惊叹,二段,是孔子举例说明谏诤之重要性。不但谏诤对于君父朋友的道德行为有关,且对于天下国家社会人心之影响亦大。三段,重说:‘从父之令又焉得谓孝乎’一词,是重复慨叹,以提醒世人不要轻视本章谏诤之意,仔细品味这一章,有双重意思,一面对于被谏诤的君父及友朋的一种警告说:接受谏诤,不但对于本身的过失有所改正,且对于天下国家,将有重大的影响,使他知道警惕。一面对谏诤者的臣子及友人一种启示。既要事君尽忠,事父尽孝,对朋友尽信义,若见善不劝,见过不规,则陷君父朋友于不义,以至于遭受不测的后果,那忠孝信义,就化归乌有了。
懂得了这一谏诤之理,我们就可以更进一步认识中国的孝道了,我们必须完整全面地理解孝道,也就是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那样就很容易上当受骗。孝,必须和忠诚联系在一起,也就是人对人,首要的是忠诚,不虚伪,否则,假孝,比不孝还可怕,还可恨。
当然,同时应该注意的是,上对下的慈爱,必须包括纳谏的胸怀。中国共产党一直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风尚,是极为宝贵的好传统,理当发扬光大。教师,也必须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以利于自己的工作更加有序进行。
最后,我们在全面理解认识孝道的基础上,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尊师重教,上慈下孝,基点还是以人为本,以人格平等为前提。从根本上讲,我们都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理念和勇气;从一般意义上讲,在平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为了有个和谐的秩序和氛围,那么,人与人之间,讲究一下长幼有序,上慈下孝,也是有道理的。特别是企业,经常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状态,必须要有统一意志,否则会危及企业的根本利益,甚至危机企业的生存,因此,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重新认识和运用慈孝习俗,以此培养新型的企业文化,比如有的企业在选用骨干时,还要做些家访,看看候选人是否孝敬父母,是否在家庭里是个负责的人,以此作为判断某人的忠诚度、责任心的重要依据。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大学生,多了解一些我国的慈孝文化,不仅对于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有益处,而且对于将来在职业生涯里,有更大作为,也是有益无害的。
我们要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教育者,都有做老师的权利和机会,同时,我们每个人又必须是一个受教育者,我们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这样,讲究尊师重教,上慈下孝,就是对我们所有人一视同仁的事情了,当然值得我们热心去做了。这就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表现。
借此机会,向所有关心教育,关心我的教育工作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不朽的保尔精神:身残心不惨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3ED39207DA5.html
大学生奥运会后新定位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3E22B997DAD.html
毛泽东的科学文化:解放思想与自主创新的典范 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1A50B577DA5.html
“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毛泽东的科学文化(续)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1BA8DE5FDA5.html
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0809/49814.html
欢迎交流:李克勤新华博客http://jixuie.home.news.cn/blog/
李克勤济学网http://www.like-q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