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生产力有独立性和个性——曹为平关于民族问题的看法
——曹为平关于民族问题的看法
历史的旧帐算不得,如要算就没完没了了。如以历史旧账来划分疆界,那么归根结底朝鲜原来是中国的一部分。
据《史记》和《汉书》,三千年前周武王灭商,商朝的箕子浮海到达朝鲜,并在那里建国。周朝封箕子为朝鲜主。那时朝鲜还处于原始时代。
箕子到达朝鲜对于朝鲜的开发起了极大的好处,把先进的中原文化传达到了朝鲜,对于周朝中央政府还得朝见。後来箕子朝周,经过原来的殷废墟,看到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非常悲伤,作麦秀之歌咏之。
箕子传国四十一世,由燕人卫满侵入,逐去朝鲜王箕准,自立为王,建都王险城,攻略附近小邑,势力渐强。王险城就是现在的平壤。
秦时朝鲜还是属中国所有。汉朝时朝鲜为中国的郡县,中央政府在那儿派遣地方官,与中国其他地方无异。一直到西晋,朝鲜还是属于中国领土。
[历史旧帐确实算不得。现在谈到西藏问题,只说历史上西藏属于中国。那么朝鲜、越南(安南)和俄罗斯大片土地还属于中国呢,为什么不收回来?在历史上,北美十三州与南方有何瓜葛,为什么一定要合为一个国家?欧洲一体化,难道历史上也是一个国家吗?可见主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现实问题,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从箕子开始算起,朝鲜属于中国领土并受中国政府管辖凡一千四百余年。后来天下分崩,先是八王之乱,后有五胡乱华,南北对持。就是黄河流域也一度有十六国,及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朝鲜也得以独立。即后来的高丽等国。
隋唐时,朝鲜半岛有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隋唐曾有六次入侵高丽,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这六次入侵,以隋文帝最可原谅。因为朝鲜原本就是中国领土。是在晋后的大乱中分裂出去的。在他眼里自然和南陈之分裂相同。隋文帝派晋王杨广和杨素等灭了南陈重新统一了中国后,眼睛自然就盯上了高丽,因为唯有昔日的中国领土高丽还未统一过来。可那时高丽人民已经乐于归附,隋文帝的第一次收复高丽的战争失败了,三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隋炀帝,即先前的贤晋王杨广,又发动了三次入侵高丽的战争,第一次发兵一百一十多万还是失败,可是他不知总结经验教训,不管百姓反对,大臣劝谏,又发动了两次入侵,均以失败告终,百姓不能忍受揭竿而起,终于隋朝覆没,炀帝身死。这说明了不但朝鲜的百姓,而且中国的百姓都认同朝鲜的独立。
人们无疑会问:“为什么朝鲜历史上属于中国是正确的?为什么后来又要让他独立出去?为什么同样是晋以后的分崩离析,北周灭北齐,隋灭南陈被称为正义的统一战争,要求收复高丽却应该被称为侵略战争?”
其实这不难理解,在人类历史上,唯有生产力有独立性和个性,任何人包括帝王将相在内都没有独立性和个性。研究历史切忌以现在的国界定是非,对待现在的国界也不能光以历史为据,而既要看历史又要看现实,最终看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主权理论是西方提出来的。在近代之前哪来什么主权?用这个理论来套近代以前的历史,肯定得削足适履]
为什么北周灭北齐,隋灭南陈被称为正义的统一战争?
长江流域长期落后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到了西周,楚国崛起,仍被认作蛮荒之地。春秋又兴起了吴越国,后来吴被越吞,越被楚吞。战国时楚已经成为七雄之一。据郭沫若估计,楚有一百万兵,五百万人口,居战国七雄之首。其余六国均不过五十万兵,二百五十万人。但是楚国所占土地之广,原和六国总和不相上下,以此论之,是楚国开发又大不如六国了。楚国最繁荣的地方还是今长江北面的鄂北、皖北、和苏北以及太湖流域。其余地方包括鲁肃称之为沃野万里的荆州南部今湖南和鄂南还不过是蛮荒之地。秦始皇经营岭南,经过汉朝的开发,中国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三国时期,南方已经有了很大的实力,可以对付北方,这就造成了三国和南北朝的长期南北分裂。这种分裂也是有利于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长期以来北方始终把南方看成蛮荒之地和剥削压迫对象,而北方战乱造成的逃亡又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人力和技术。
南方经过一段时候的独立发展,经济繁荣起来了,已经和北方接近。在长期的分裂中,由于南北存在着很长的边界线,并且交通发达,中间并不存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作为障碍,这就造成了南北之间的长期战争。这种战争越来越变得不必要,成了破坏生产力的桎梏,国家的统一也就成了必要。隋文帝利用南陈的腐败,不失时机地统一中国当然是历史大功。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才能卓越的杨广认识到中国需要一条大运河将南北联系起来,也果然开了大运河对后世有了极大的利益。所以既是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使得中国合久必分,又是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使得中国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历史循环论。曹的解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朝鲜和此有相似的地方又不相同。朝鲜历史上属于中国是正确的,那是因为朝鲜原来非常落后,还处于原始状态。箕子入朝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明。后来直至秦汉魏晋,先进的中原文明都有利于朝鲜生产力的发展。这就使得朝鲜属于中国。
在中国南方发展的同时,朝鲜半岛的经济也发展起来了。由于交通不便,虽然中原的中央政府不能把朝鲜作为中国南方那样的剥削对象,但是看作蛮荒之地和压迫是无疑存在的。中原大乱,朝鲜也就趁机独立,并且发展自己的经济,取得了百姓的乐于归附。从隋唐的前五次入侵高丽来看,高丽的政府还没腐败,人民还是乐于归附,在这种情况下去打高丽无疑是错误的。但是到了唐高宗时,高丽内乱,也不等于打高丽是正确了。这同样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我们可以想见,如果朝鲜半岛不是接在辽吉两省,而是接在江浙两省,那么朝鲜和中原就有了很长的直接边界,中间不存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大海作为障碍。这样即使中原不去入侵朝鲜,朝鲜也会入侵中原,这将带来无休止的战争,破坏双方的经济。使得朝鲜和中原的统一与长江流域一样成为必要。另一方面,没有交通上的障碍,也为统一带来了条件。这样朝鲜和中原的统一不但和南方一样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义的符合历史潮流的。当然并不是说只有黄河流域才有资格统一中国,长江流域和朝鲜就没有资格统一中国。如明朝的统一就是从长江流域出发的。
可是实际朝鲜半岛是接在辽吉两省那儿。那时从陆路去天气寒冷道路泥泞,寒冷的天气使得辽吉两省农业不能迅速发展,路上不可能取得军队的补给,既没有粮食物资,也征不到足够的民夫。海路那时的航运业还不发达。正像徐惠妃所说那样:“因风阻浪,人米有漂溺之危。一夫力耕,卒无数十之获;一船致损,则倾数百之粮。是犹运有尽之农功,填无穷之巨浪,图未获之他众,丧已成之我军。”所以朝鲜对中原不可能致重大威胁,中原要攻下朝鲜也非易事。由于朝鲜农业已经发展,人口繁茂,经济力量发达,既不是中原劳师远征所能占据,又不是箕子到秦汉时那样,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他们有很大帮助,所以朝鲜统入中国对发展生产力就不再有必要。就算统入了中国,总得派将带兵去守。士兵长期背井离乡离开亲属,必生厌倦之心。如果让他们移民到彼,分田让他们耕种,时间一久就为那儿同化,未必再心系中原。而野心将帅倒可据此谋求自己独立为王——到最后还是一个独立,就好像唐高宗灭了高丽、百济后,原来虔诚的新罗就闹起独立来了。所以朝鲜之独立在那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这就是中国不可能像统一南北那样地把朝鲜统一过来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东北,虽然好早就是中国领土,但由于长期没有充分开发,所以也常有少数民族崛起不服中原统治并入主中原。而以满清为最彻底。先是汉官压迫女真,后是由女真反抗,满族乱华到入主中原,但为了稳定统治不得不适应汉族文化,最后满族实际已被汉族同化,东北也得到开发。实际东北的真正大开发从慈禧太后开始。二十世纪和中原已经无异,但是东北真正和中原完全不可分割还是考验于九·一八。日本入侵中国,制造伪满洲国,不但广大的汉族反对,也为大多数满族所不齿。东北的汉族人已经占据绝对优势,满族人也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就是伪皇帝溥仪也对日本恨之入骨。
历来中国的汉族强大时,占统治地位的汉族剥削者就会去压迫周边的少数民族,这就引起了少数民族的反抗,而那儿的狭隘民族主义又反过来对汉族进行报复又引起了汉族的反抗。这给双方都带来了灾难。最后却只有改变政策倾向各民族平等共处的人才能取得稳固统治,才能真正实行民族的大融合。西晋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引来了五胡乱华,明朝对女真的压迫造成了努尔哈赤的崛起及对汉族的民族压迫。回头去看,这一切不但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不利于统治民族。于是少数族提倡讲汉语,学汉文化,甚至有意识地把本民族同化于汉族,而汉族也接纳了少数民族与自己一体同视,甚至汉语也受了少数民族的影响。
[马克思说:定居下来的征服者所采纳的共同体[Gemeinwesen]形式,应当适应于他们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果起初情况不是这样,那么共同体形式就应当按照生产力来改变。这也就说明了民族大迁移后的时期到处可见的一件事实,即奴隶成了主人,征服者很快就接受了被征服民族的语言、教育和风俗。]
如果朝鲜人可以说东北部分土地曾经属于高丽,因此有权利到中国来“收复失地”的话,那么中国人就更有理由说朝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因此应该为中国所并吞。我并不主张说这样的话,更反对并吞朝鲜的梦想,尤其在现在。但是对企图以历史旧账为借口入侵中国的朝鲜人,不能不这样说来打消他们的幻想。这个历史旧账算不得,任何一方算历史旧账都不但对对方无好处对自己也无好处。最好的办法是双方都不要提那些历史旧账,这些都是伤害民族感情造成两国关系不和的话。历史是历史,现实是现实。研究历史时当然要尊重事实,但是决不要以历史旧账起入侵对方的野心。
这和俄罗斯的老沙皇并吞中国大批土地完全不一样。中国从来就没有入侵过俄国,是俄国入侵了中国。还有俄罗斯抢夺了那一大批土地后,虽然有一些开发,却至今人口稀少。进一步的开发必须大大增加人口,只有我们中国才有这一条件。因此即使北方领土从来就不是中国的,也该属于中国。这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还是那句话,只有生产力有独立性和个性,没有人的独立性和个性。更何况那一大批土地是俄罗斯采用极其残暴的方式从中国掠夺去的。
而中朝两国都已经有很大的开发不存在生产力发展上的问题。相反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互不侵犯共同对付帝国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因此既不存在朝鲜到中国收复失地的生产力条件,也不存在中朝统一的条件。至于世界大同那是以后的事情,以后的人自己会去解决整个世界怎样统一的。
苏联的建立和前苏联的解体同样有他的生产力上的原因。
原来俄国是落后的军事封建国家。但三十年代苏联以极快的速度建起了相当强大的工业——这是一个巨大的功绩。要建立这样的工业,必须集中全国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这种情况下,各加盟共和国、苏俄的各个主体,都必须做出贡献,过分的民族主义必须制止。人们都说斯大林三十年代如何如何,但与英美法德日建立工业时,对各殖民地的屠杀掠夺比,苏联可仁慈多了!后来是卫国战争,战争中受了很大破坏。战后恢复经济并有了进一步发展。就在这时斯大林逝世。
按理,各加盟共和国,苏俄各主体,那么多年出了那么多力,该让他们搞搞自己的建设了。但还是继续搞“国际分工”。前苏联的工业非常特化了,就好像庞大的恐龙。比如拉特维亚生产全部的汽车安全带。他们要那么多安全带干什么?中亚出棉花出石油。乌克兰可造航空母舰,就好像恐龙的一条腿。各国除俄罗斯以外,都是残缺不全的,这就是“国际分工”的结果。
[毛泽东则认为各省都要搞一点工业]
有人说什么“中亚五国经济落后,原本就需要中央每年大量援助”,他就不说中亚国家提供棉花和石油对中央的帮助,不说石油和棉花等原料被压低了价格。还有什么:“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历史上从来没有成立过独立国家”。如此说来前苏联解体并不是各加盟国的要求,照这样说就根本不会解体。实际解体已在眼前还这么说实在是愚冥不开化。
赫鲁晓夫还要把“国际分工”推行到我们中国来。什么“苏联工业,中国农业。”实际上是要我们给他当殖民地,他当宗主国。毛主席拒绝了。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的强国梦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工业。而赫鲁晓夫却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我们身上。接受他的“国际分工”,一百多年的摸索与革命岂非付之东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没有独立的经济,就不会有独立的政治。毛泽东主席称之为社会帝国主义。以后二十几年,成了新沙皇的前苏联一直朝这个方向发展,还扩大到第三世界国家,趁着美国越战以来衰落,扩张势力,成了侵略成性的国家。可阿富汗战争都打不下去了,前苏联也就解体了。前苏联解体时,各加盟共和国都一致声称:没有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工业。这就是前苏联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在这时民族主义就有极大的合理性。
从苏联的建立,到前苏联的解体,都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的。建立是个进步,解体也是个进步。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也正如此,凡是现实的,都是注定要产生的;凡是产生的,都是注定要灭亡的。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