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读于丹“《论语》心得”

火烧 2008-09-01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本文对于丹《论语》心得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其对孔子形象的重塑及对经典解读的偏差,引发对国学传播与学术严谨性的思考。

    “五•一”前夜,特地在新华书店莆田学院门市部买了两本于丹的名作——《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准备在“黄金周”中好好拜读一下。
    最早通过朋友听到过于丹的大名,也曾在中午一点多钟的央视10套看了片刻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学的风采。后来因为杂事,没空再看。电视上的于丹和书上的于丹照片,一看就是那种令人喜爱的才女。那睿智明亮的眼睛,那与著名歌手董文华非常相像的发型和脸型,加上那繁征博引、机警幽默的谈吐和那警句格言式的语句,虽然算不上美女,却有一种无形的魅力令人着迷。平时在报上网上,也注意到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要求于丹从央视“百家讲坛”“下课”,还注意到有人贬称她为“国学超女”或“学术超女”,总以为是某种“文人相轻”,或者是那些喜欢钻牛角尖的国学博士们过于苛求吧。
    不过,假期中抽空看了她的“《论语》心得”,却不能不在这里妄言几句。
    该书正文第一句曰:“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
    这开篇第一句语就使人感到极为纳闷!——从高喊“打倒孔家店”的“五四运动”开始,孔夫子的《论语》就没有多少人认为是“高不可及”的了。相反,那些“仰望它”的人往往还会被人们(“大家”)认为是“愚不可及”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运动中,那个“克已复礼”的孔老二更是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人许多人眼中,没有任何“仰望”之情可言,在下一代许多人眼中,甚至不知孔子是何许人也。改革开放后,虽然许多地方重修了孔庙,孔子家乡曲阜每年还举行隆重的祭孔仪式,但与其说是“尊孔”,不如说更多的是为了“拉动经济”,真正把孔子学说当作金科玉律来遵守,真正去“读孔丘的书、听孔丘的话、做孔丘的好学生”的人能有几个?在市场经济带来人心极为浮躁的今天,在古今中外许多经典学说哲人名著都受到冷遇和挑战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像俯视历史展览馆里一个出土文物一样,看看那些一个世纪前已经被新青年们所唾弃的所谓“国学”,但要说到“仰望”,恐怕只有极少数的“遗老遗少”了,不可能是听于丹在“百家讲坛”侃侃而谈的芸芸众生或曰“大家”。
    大前提出错——于丹教授是缺乏历史常识,还是缺乏逻辑推理能力?
    同一页下面一段话更是“石破天惊”:“《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开始明白,于丹解读《论语》为什么会遭到诸多博士们的诟病!我不是读文科的,可是“批林批孔”时却认真地通读过N遍《论语》(当然是为了写“批判文章”而为之)。相信任何读过《论语》的人都不会把“心灵快乐”作为《论语》的“真谛”!孔子是个有极强政治抱负(如果不说是政治野心的话)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可以说是个很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就像马克思要把世界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一样,想把社会建成周朝那样极度讲究上尊下卑的“礼仪之邦”。他为现实社会礼崩乐毁、人心不古而痛心疾首。他“述而不作”,《论语》记载了他生平的许多言行,讲了许多做人处事的原则和道理,寄托了他的理想和追求,其本质或曰“真谛”都是教人如何去“克己复礼”,所以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如果没有于丹那样费尽心思那样牵强附会,很难想到这部言行录竟然会“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所以,于丹的孔子,从一开始就不是那个历史上的孔子,而是一个被于丹披上孔子衣帽的弥勒佛!
    第二页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此言差矣!只要读过历史,就知道孔子成为圣人是他死后很多年的事。他生前流浪于(美其名曰“周游”)列国,犹如丧家之犬,到处碰壁,受尽冷落和奚落,甚至被困陈、蔡,绝粮七日。即使有什么“人格魅力”,也只是对少数追随他的弟子而言。冠之以“最有”,实在是太夸张了啊!事实上孔子对其弟子也并不是“最有人格魅力”的。书的第26页提到:“孔夫子曾经倜侃说,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于丹教授此处用词有点含糊,准确说应该是“大道理”或理想)在这个世界上推行不了,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去了,到那里还能跟随我的,大概就是子路吧。”《论语》中原文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从原文看不出这是孔子的“调侃”之说(“调侃”一词完全是于丹自己想像的),相反,只使人感到几分伤心和无奈,因为孔子最坚定的弟子惟有那个莽夫子路而已。事实上,孔丘周游列国灰溜溜地回到鲁国后,曾跟随他的弟子们都先后离他而去(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他真正成为“至圣先师”统治中国思想界,完全是因为从汉代开始,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需要他那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于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真的因为什么“最有人格魅力”。
    再看看书中第9-10页提到的“子贡问政”的故事:“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于丹解释说孔子的意思是要有强大的国防,充足的粮食和老百姓对国家的信仰(似乎应该说是老百姓对统治者的信任?)。而当子贡进一步问,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应该先去掉哪一项?孔子的回答是国防。子贡又问,如果还得去掉一项,应该去掉哪一项呢?于丹写道:“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这里,于丹不仅把“民信之”解读为“老百姓对国家的信仰”,还无比赞赏地说:“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这里且不说于丹的解读是否正确。即使按她的说法,也是极其荒唐的推论。人都饿死了,国家不设防都灭亡了,怎么谈得上“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按孔夫子这套谬论治国,其结果只能是“亡国亡种”!孔夫子迂腐糊涂,于教授怎么也这么欠考虑呢?
    再看第11页,提到孔子称赞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贫贱夫妻百事哀”,古人都知道。“贫贱不能移”,“人穷志不穷”,这是令人赞赏的,而“自得其乐”有什么可值得称道的呢?那实际上是精神麻醉,或者说是“麻木不仁”。在中国最能“自得其乐”的除了这个被孔老师表扬的颜回同学,大概还有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手执钢鞭将你打”的阿Q!
    于丹在书中引用了不少有趣的故事,使得文章增加不少光彩。不过,许多故事都是极为特别的个例,却被于教授“以偏概全”,用来证明某种孔子的“理念”。比如在第30-32页,她引用了日本人写的故事,内容是一个完全不会武功的茶师如何用“空城计”式的虚张声势战胜了一个武师,来证明所谓“心灵的勇敢”、“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似乎就可以如何如何(给人的感觉是似乎可以“无敌于天下”了) 。于丹写道:“是什么样的武功使茶师取胜呢?就是心灵的勇敢,是那种从容、笃定的气势。”错矣!其实茶师只是侥幸遇到了一个没头脑的浪人——从一开始莫名其妙向他挑战,到最后莫名其妙跪倒在地称他为“最有武功的人”。否则的话,他很可能会像孔夫子那个唯一的铁杆弟子子路一样,被人砍成肉酱。
    呵呵,当然,子路是因为恃勇好斗与人斗殴,也许还因为跟了一个只会动口不会动手的师傅,学艺不精,结果被砍成肉酱的,死前还不忘拣起被人打落在地的帽子戴好,说什么“君子死,冠不免”。不过,这个最勇敢也是最好斗、结果死于非命的卫道士,生前孔子对他的评价并不高啊,甚至当面说他“子路这个人除了勇敢,别的什么都没有。”(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大概相当于宋江手下那个忠心耿耿却鲁莽冒失的“黑旋风”李逵。
    其实于丹讲《论语》,本来大可不必把孔子描述成一个圣人。《史记》中记载说,天天把“恕”挂在嘴边的孔丘才当了几天鲁国的大司冠,就冷酷地杀死了自己的政敌少正卯。就算有人力图证明《史记》上这段记载是“假的”,那么,口口声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夫子,连看到小孩子坐在成人的位子上,同大人并肩走路,他也看不惯,横加指责(“阙党童子将命。或问子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欲速成者也。’”)弟子白天睡觉,竟也惨遭他的恶骂(“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这不是与他自己对学生的“谆谆教导”格格不入吗?这不是“言行不一”吗?这位道貌岸然的老先生,也曾在卫国拜谒卫灵公的美丽夫人南子时,有某种不当行为(有些书上说是跟南子有了“恋情”,即有“第三者”嫌疑),连子路看了都不高兴,急得他赌咒发誓:“我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老天谴责我吧,老天谴责我吧!”(“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些可是《论语》中记载的啊,可惜都被于丹教授“忽略”了。呵呵,其实我们本来不必苛求孔子。孔子生前是人,是个提倡“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是个说话讲究哲理的思想家。在行为上,他有许多普通人的弱点,这是人的天性所决定的。只是于丹教授不必那样“为尊者讳”,把他捧成光芒四射的圣贤,把只相当于现代“警句格言集”的《论语》吹成什么“圣贤的光芒”。
    同样是央视“百家讲坛”“学术超男”的易中天在为于丹的书写的序中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这句话前一半说对了,后一半说错了,完全是强加于人的。于丹的孔子,只是她自己的孔子,她自我认为的孔子。
    百家讲坛女性本来不多,我们不必苛求一个影视学教授像一个学者那样精辟那样精确。但是这一点我们要有清楚的认识。古语道:“言为心声”。于丹心中的孔子也好,庄子也好,都是这个心地善良、秀外慧中的知识女性心境的折射。于丹的书可以读,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读之好像在听一首文学史诗或一篇散文。从德育教育的角度看,这也是一本教导大家如何做人的劝世书。不过千万不要当作“国学”来读,千万不要当作《论语》的大众版来读。如果那样,于丹的书就 “误人子弟”了。

    (写完于黄金周刚刚结束的2007年5月8日凌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