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义和团如何成了“暴民”?

火烧 2008-08-17 00:00:00 读书交流 1035
文章探讨义和团为何被称作暴民,分析其背后的社会背景与列强压迫,强调其反抗行为的合理性,并介绍相关研究与争议。

对于义和团的评价,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当时中国遭受列强亡国灭种般的侵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危机都极为深重~~

中国老百姓是平和的,艰难生活不愿得罪哪怕一个县衙胥吏,是什么让他们成了“暴民”?辛勤耕织,被列强的低价工业品逼到破产境地;列强军队隔些年就要来糟蹋一回,欺负皇帝捎带把他们也闹得青壮被杀妻女被淫老弱外逃;天主教不但要砸烂孔子牌位,还要老百姓砸烂祖宗牌位(别说什么又没强迫你。如此行为只能让老百姓认为这是一群无君无父的禽兽);传教士、中国教民欺民害民,掳掠拐卖,完事教堂一躲官军一保护,什么事没有了。都这样了,老百姓起来反抗洋鬼子有错吗?~~

一帮汉奸学者往往以“暴民”,“迷信”,破坏“友谊”,盲目排外阻止先进文明对义和团进行无耻的攻击。他们往往是有话语权的,说了一千遍以后很能欺骗一些人。不是说义和团没有它的局限性,但如果我们不分轻重,上来就抓住细枝末节全盘否定,只能说要么是无知要么是混蛋~~

转:介绍一本书:《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义和团运动发生了100多年,被研究了100多年。特别是1949年以后,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成为显学。对义和团的起源,和其它社会运动的对比,历史意义以及从微观方面,包括团中主要人物,军事思想,后勤供给,地方的团民活动等等目前国内都有比较全面的研究。作为一场狂暴的反教运动,它在很长时间内成为西方建构中国形象的主要资料来源,而它所反映的下层民众与后来被笼统地称为帝国主义的那部分西方的复杂纠葛,很有利于从基层理解所谓“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问题。因此对该运动的研究在海外也相当受重视。
虽然研究了这么多年,但是由于受“罗生门”效应的影响,在有关义和团运动的一些问题上,不同的人还是有不同的看法的。义和团的起源是义和团研究中一个颇为引入注目的问题。长期以来,有关义和团运动起源的问题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对这个问题,史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传统上比较有代表件的有:(1)认为义和团起源于乡团;(2)认为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3)认为义和团起源于一般秘密结社。此外,还有还有一些其它观点:如有人认为义和团起源于大刀会;有人认为义和团起源于八卦教而八卦教并非白莲教;有人认为义和
团来源很杂,不能说是由哪种组织发展而来。主要代表作有相兰欣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跨国研究》,本书是在广泛搜索并掌握中、英、法、意、日、俄等。


内容简介

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开始于1979年低。通过在山东大学和第一历史档案一年多的资料收集,获得了丰富的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原始资料,特别是山东大学历史系的师生们在1960年和1965-1966年间深入闹过义和团运动的地区进行历史调查做的口述稿,对作者重新探索和构建义和团运动的早期历史起了重要的作用。另外作者在原有的口述历史调查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做了实际采访工作,曾两次去闹过义和团运动的乡村地区旅行。因此在口述稿资料的基础上,再加上作者的亲身观察这一地区的自然气候和社会生态环境,使作者理解了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差异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因素之一。

本书包括中文版前言,英文版序,然后有十章另加结语来介绍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和扩展。最后附录:清朝中叶的义和拳与白莲教。本文从两个部分来简单介绍本书的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中国山东近代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组织概况。主要包括一下几章:
第一章:义和团运动从山东兴起,扩展到北京和天津,影响到全国,因此作者从介绍山东作为全书的开始。在本章中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华北地区性运动,因此作者以详细的数字分析了华北地区以及山东的气候,地理环境,工矿业﹑商业﹑以及农业等经济条件,以士绅的分布来介绍文化背景。因为鲁西南孕育了大刀会①,鲁西北产生了义和团本身,因此本章还着重介绍了鲁西地区的社会组织,经济概况,以及黄河﹑大运河对本地的影响。
第二章:一个时期的文化是是对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在本章中作者把目光从鲁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构成转到这一地区的民间文化和普遍心态上。首先作者用了一定的篇幅介绍了历史上山东的秘密宗教(白莲教,八卦教等等),和宗教活动,以及政府的政策,特别是对“刀枪不入,降神附体”进行了详细的述说。得到结论是义和团的起源难以从白莲教或许多年与其同名的武术团体中寻找。在本章最后介绍这一地区的民间文化。
第四章:从本章开始叙述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作者首先考察了鲁西南的大刀会,以及它从一个反土匪组织到反基督教组织的转变。在本章开始作者引用了山东巡抚李秉衡在解释大刀会起源的一段话“臣查大刀会即金钟罩邪教”②。因此接下来就介绍了金钟罩的早期历史。然后介绍了大刀会的起源地苏鲁边界地区的社会环境,包括盗匪活动,社会经济,地理概况等。其后介绍了大刀会和当地的盗匪,官员,天主教的关系以及1896年6月起义。大刀会的刀枪不入观念后来为义和团所接受和发挥,于是与义和团结下了难解之缘。
第六章:本章开始叙述义和拳。长期以来义和拳被认为是整个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因此要探讨义和团的起源,必须要分析义和拳,而冠县教案在大刀会向义和拳的转变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本章中作者详细的考察了这一地区的历史,并探讨了冠县教案的作用。首先介绍了冠县的历史背景:地理偏僻,经济落后,盗匪猖獗。然后介绍了在此插花地③的教民势力和梨园屯的民教争端的兴起,发展及镇压。作者认为名称的采用并不意味着组织的传播,冠县“义和拳”并没有刀枪不入的仪式,没有降神附体,没有画符念咒,他们的习拳几乎不存在后来义和团所具有的宗教内容。但是它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八章:本章讨论了神拳的兴起。义和团运动独特的降神附体和刀枪不入的仪式即起源于此。首先介绍了神拳兴起地鲁西北的自然生态环境,地理环境,阐述了神拳在此地兴起的原因,作者认为鲁西北农业和商业基础的薄弱以及民众尚武好斗的性格孕育了神拳。接着介绍了本地的秘密社会组织,说明了神拳产生的历史渊源。然后介绍了神拳的宗教仪式及来源,神拳的转变及传播,神拳的社会成分和官员对此的态度。作者通过对神拳的分析认为它已经具备了义和团的降神附体、打枪不入的基本特点,从而断定神拳是义和团真正的前身。通过了解神拳是如何传播的,以此来解释义和拳为什么能迅速的席卷鲁西北及华北地区的问题。

第二部分介绍西方的冲击,中国的反应,以及矛盾升华引起的教案。

第三章:本章是对义和团运动背景环境的研究,它考察了西方帝国主义在山东的活动,以及帝国主义与一些中国人改信基督教之间的紧密联系,称它是“披着基督教外衣的帝国主义”。外国经济的渗透对中国的影响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源之一,因此在本章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外国经济在中国的影响,包括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扩大进口,中日战争后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不过义和团运动最初和最主要的目标不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而是“洋教”,于是作者着重介绍了各个时期的洋教(基督教,天主教圣言会,公理教等)在山东的传播及其影响。

第五章:本章考察了两个德国传教士被杀事件“巨野教案”以及随后德国对山东半岛与胶州湾的占领。巨野教案引发了从根本上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系列事件。本章首先介绍了教案发生的起因,接着德国利用这一事件占取胶州湾,揭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此案发生后,教民更加狐假虎威,有恃无恐,民教矛盾进一步升级。

第七章本章转而纵观义和团运动前夜即1898-1899年的山东经济和政治形势,并侧重描述若干重要事件。这包括山东的改革,政府的财政危机,自然灾害与内乱,外国的侵略,德国人在山东德所作所为,鲁西南的一系列反洋教事件,从胶州湾出发去进行报复的远征军,并因此而引发的济宁“红拳”,山东新任巡抚毓贤的反应,以及德国和美国的反应。在毓贤顺利解决了济宁红拳骚乱后,暂时稳定了山东的形势,德美帝国主义政府也采取了束缚教会的政策,以避免危机。但这一切都为时已晚,鲁西北的神拳很快将燎原之火烧遍了华北。

第九章在本章中详细叙述了神拳的迅速扩展以及他们与清朝当局的第一次公开冲突即“平原事件”。本章首先介绍了平原县的神拳,民教矛盾的针锋相对以及森罗殿战斗,在战斗中朱红灯打出了“兴清灭洋”和“义和团”的旗帜。这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义和团运动已走向成熟。在森罗殿战斗后官府没有采取什么有力的措施去追捕和镇压朱红灯等人,义和团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向鲁西北乃至直隶蔓延,最后终于导致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反教排外运动。本书关于义和团起源的论述至此终结。

第十章:描述义和团运动在华北平原上向北京和天津的扩展。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转“抚”,义和团在获得官方鼓励后,发生了重大的反基督教和排外暴力事件,并日益走向极端的反洋运动,其后八国联军进行了残酷的镇压,随后清政府又改变政策严厉镇压义和团,朝廷的禁令和外国军队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屠杀相结合最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结束。本章以总结的形式结束了对义和团的叙述。

结语:在本部分作者重讲了研究义和团运动的起源要打破“起源偶像”的职业迷恋,认为要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必须得分析当时的环境,即山东西部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精神,以及20世纪前夕国际﹑国内和省内的政治形势。随后作者用义和团运动和美国苏族印第安人的鬼舞道门的对比来说明这一问题,然后通过探索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来论述民间文化在运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作者通过对闹义和团运动的地区的实地考察,了解了当地的自然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因此本书中每一章都有对所涉及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民间文化的描述,作者也是从这一方面探索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此可以说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作者研究从地域经济差异开始,讲到秘密宗教、民间文化的影响,也讲到基督教的进入造成的影响。一个史家,有这样的研究态度很正常,本来就应该这样。这样就能够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复杂性,它不能用一个联合词组轻易概括。比如盗匪的出现跟当地灾荒有关,也跟季节有关。一般农闲时节多于农忙时节,因为他们的构成大部分是农民。基督教教民的构成,很大一部分可能仅仅是为了寻求庇护的村民。入教之后,当地政府便有所顾忌。因此有些盗匪的头子,也能成为归化的教民。

作者在书中说他所面临的根本挑战是“如何解释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地点,时间和形式”问题,他借助既有的史料支持和新的研究眼光回应了这一挑战,在对义和团最初起火点的追寻中,比较成功的展现了火种得以燎原的条件,虽然本书许多细部由于资料的足,恐怕永远难以描绘的清楚,而另一些部分则由于观点的不同,也不可能没有争议,但作者展现了运动发生的整体图景,这大概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吧。

通读本书,作者在每一章的最后都为下一章所探讨的问题留下伏笔,一环套一环,循序渐进,使整书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参考文献:
[1]林华国:《义和团史事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程玲娟:论文《近年来海外义和团运动研究评介》
[3]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
[4]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0年8月
[5]相兰欣:《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跨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6]路遥:《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
[7]柯文:《历史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