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为何又成美俄"争夺地"?
拉美为何又成美俄"争夺地"?
近日,俄美两国关于俄与古巴和查韦斯军事合作的“口水战”逐渐升级。7月底查韦斯高调访俄,不仅希望大量采购俄先进武器,而且有意无意“口误”表示欢迎俄在委的军事存在。在此前后,俄罗斯空军高层表示俄战略轰炸机将恢复在古巴的巡航,此后以俄副总理伊戈尔・谢钦率领的俄政府代表团在敏感时间访问古巴,代表团成员普京的亲信、俄罗斯前联邦安全局局长、现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更是与劳尔•卡斯特罗进入秘密会谈。
8月初,俄国杜马(议会下院)国际事务委员会副主席克利莫夫表示,俄正考虑恢复其在古巴等拉美国家的军事存在,甚至不排除俄军将驻扎古巴的可能。最直接的信号是,8月4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公开表示,俄应当同古巴恢复苏联时代的盟友关系。与此同时,美国方面给予强烈反应,美国空军中将施瓦茨警告俄罗斯不要越过美安全警戒的“红线”。一时间,拉美仿佛又回到上个世纪的60-80年代的美苏争霸时代,成为两个超级巨人的逐鹿争夺之地。
微妙的美俄拉三角关系
拉美历史上作为美国“势力范围”,一直深受美国的“庇护”和影响,尤其门罗主义已经将美国人的思维牢牢固定在“拉美是美国后院”这一根深蒂固的概念中。因此从20世纪初的美西战争到二战期间组建西半球军事防御网,美更是将拉美作为自己的战略后方。二战后随着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阵营势力强大和冷战格局形成,50-60年代美推动两翼战线,通过在亚洲日韩驻军、出兵越南和组建东南亚条约组织,在欧洲组建北约等方式,像两只拳头一样对苏联和中国形成包围。这时,位于美国南方的拉美,就形成战略上的“柔软腹部”。苏联看出了美国的战略空档,从60年代开始,通过军事合作和输出左派思想等软硬手段,对美国的“下腹部”展开争夺。这期间,苏联与古巴签署大量军事、经济合作协议,苏联的飞机、军舰、军事教官大举进入,甚至核武器也险些成为美苏在古巴较量的筹码,古巴“导弹危机”就是那个时期巨人相争、祸及池鱼的典型写照。与此同时,苏联还支持其他拉美国家左派通过选举或武装斗争形势夺取政权。1971年智利左派领导人阿连德当选总统,但很快就在美国支持的皮诺切特的军事政变中殉职。此外在安第斯国家和中美洲地区,如秘鲁、哥伦比亚、尼加拉瓜和危地马拉等国,苏联支持的左派游击队与美国支持的政府军更是长年累月的撕杀。看上去都是内战,但实质上都是美苏在拉美争夺的影子。
90年代苏东消亡,冷战结束,失去了苏联支持的古巴和拉美左派游击队,也渐渐失去往日实力。古巴从90年初到90年代中期,出现了古巴革命后最困难的阶段。尼加拉瓜的桑蒂诺解放阵线放下武器,参加大选,中美洲内战渐趋平息。南美安第斯国家的游击队,除了哥伦比亚的“革命武装力量”等游击队利用掌握的毒品交易尚存实力外,其他均失去昔日风采,从城市暴动转向边远地区。面对“衰落”的对手和“民主化”进程日益成熟的“后院”,美国逐渐放弃了对拉美关注,尤其是从90年代后期中国迅速崛起和进入本世纪初的“911事件”,美国的战略重心更是转向中国和中东。拉美对美国的战略重要性一落千丈。美国南方司令部从巴拿马迁回迈阿密,美国对拉美军事援助也从每年数十亿下降到数亿,美国对拉美的兴趣只有推行“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但从2002年开始,随着美国“药方”在拉美相继失灵,拉美左派重新崛起。至今已有巴西、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巴拉圭等13个大大小小国家相继由左派执政,在墨西哥、萨尔瓦多等其他国家,左派力量也不断壮大,这些国家都与古巴保持或多或少的密切关系,反对霸权、独立发展、联合抗美成为这些国家的口号和纲领。尤其是以查韦斯为首的由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三国联盟就成为拉美对抗美国“主流”,而势单力薄的古巴成为指挥方向的导师。
与此同时,风水轮流转,随着继承前苏两的俄罗斯“巨人复苏”,美国不得不重建遏制俄罗斯重新崛起的“防火墙”,通过北约东扩和出兵中亚,从俄罗斯北部的芬兰到俄南部高加索地区,从雷达站、军事基地和反导系统,俄罗斯面临非常险恶的周边战略环境。因此,利用美国在拉美的战略“真空”,与有传统关系的古巴、与有强烈军事、能源合作意愿的委内瑞拉加强合作,对俄罗斯来说即可以起到“围魏救赵”、“调虎离山”之功效,分散美国注意力,提高与美军事谈判筹码,又能通过与拉美国家发展双边关系获取实际利益,可谓是俄反制美遏制战略的最佳选择。
古巴与美国的搏弈
令人比较困惑的是,在这次美俄“叫板”中,古巴的态度格外模糊。古巴领导人对此没有公开表态,因病“退而不休”的卡斯特罗公开发表文章,称弟弟、现任古巴第一领导人劳尔的沉默态度“很好”。这就让人更加好奇古巴在这场争夺中到底是何意图?其实很简单,两个巨人在一个“小邻居”家里大打出手,不管谁胜,吃亏的永远是小邻居。如果是在冷战阶段,必须要依靠某个“巨人”时,古巴只能选择一边,但是现在国际形势,古巴完全有另外的选择。古巴领导人曾说过,作为距离美国佛罗里达只有90海里的岛国,古巴没有“资本”犯错误,因为一旦失误,再没有机会弥补。如果出现战略性的错误,那后果更加严重。
通过劳尔上台后的政策主张,我们可以看出,古巴新的领导层更为务实。国内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问题,才是真正困扰古巴决策层的中心。所以即使7月底,古巴领导亲切会见俄罗斯政府代表团,并给普京捎去“亲密问候”时,在是否推动军事合作等关键问题仍没有表态,而古巴媒体的中心议题仍是高涨的能源和食品价格、激增的进口成本等经济问题。
其实,在外交层面,让古巴更牵挂的是如何与近在咫尺的“巨人”打交道。对古巴持强硬态度的布什政府余任不多,而最有可能上台的奥巴马却对古巴态度相对和缓,尽管不承诺取消40多年来的禁运,但表态如果当选会和古巴进行之间会面。而且最近以来,随着劳尔上台后的一系列经济调整措施,美欧对古巴的政策也在进行调整,批评的调门在降低,欧盟甚至已经取消对古制裁。因此在美国大选即将“收官”之际,古巴并不愿激怒“山姆大叔”,因为即使通过出借敏感的洛尔德斯电子侦听站和允许俄军机中转加油,也只能每年换来几亿美元的收益(2001年俄撤出洛尔德斯时,每年租金2亿美元)。但如果缓和与美关系,据测算,每年的旅游收入就在10多亿美元。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同样,古巴的沉默同时也对美国的“提醒”,“如果你不珍惜,总会有人感兴趣的”。因此古巴与美国之间的心理搏弈,恐怕是未来一段时间美古关系的写照。
查韦斯的“勇猛”和俄罗斯的“谨慎”
与古巴相比,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和民选总统身份的查韦斯,处境自然不相同。从1999年上台以来,查韦斯的矛头直指美国;尤其是2002年遭遇未遂政变后,查韦斯更是认为背后指使的美国就是罪魁祸首。此后查韦斯更是逢美必反,美国的敌人就是查韦斯的朋友。从“招安”前的利比亚卡扎菲,到被美国视为心腹之患的伊朗内贾德,白俄罗斯的卢卡申科,查韦斯都是相拥甚欢。而且美国越怕什么,查韦斯就越搞什么。美国怕石油供应中断,查韦斯动辄以停止石油供应相威胁;美国担心核武器,查韦斯公开表示要与伊朗和白俄罗斯进行核合作。美国担心中国进入拉美能源禁区,查韦斯就大张旗鼓和中国发展石油合作;美国担心查韦斯发展军备,查韦斯就大举采购军火,从AK47步枪到苏30先进战机;美国担心查韦斯与潜在对手结盟,查韦斯就高调出访俄罗斯,呼吁俄罗斯与委内瑞拉结成战略同盟,其针对目标,不言自喻。
因此,如果说古巴是俄罗斯对美战略的一张牌,那么俄罗斯就是查韦斯制衡美国的一张王牌。正因为看到这一形势,俄罗斯在与发展与查韦斯的关系时,显得就更加谨慎和务实。查韦斯此次访俄,事先提供的高达20亿美元采购清单中,包括先进的20套道尔-M1和道尔-M2E防空导弹系统、636型“阿穆尔”级柴电动力潜艇、12架伊尔-76-MD军用运输机和伊尔-78空中加油机、以及24架最新型的“苏-35”新型战斗机。但是在访问结束后,却并没有如愿签单,相对前年出售的苏-30战斗机的痛快,说明俄罗斯在出售先进武器时,态度谨慎。
其实,即使查韦斯采购众多先进武器,不会根本改善南美地区战略格局。首先,委军事实力有望成为南美老大,但相对美国仍然处于弱势。尽管美重新在加勒比海启动的第四舰队仍以巡逻、补给和医疗为主,但若激怒美国,正好成为美南方司令部扩大影响的借口。最近,美军方就提出要在美位于厄瓜多尔的曼塔基地2009年租借到期后,在南美国家另寻基地,并将南方司令部总部重新迁回拉美。其次,查韦斯要当军事老大,必将会影响南美国家现有关系,尤其是与拉美传统老大巴西的关系。其三,查韦斯的石油出口中80%出口美国,这一格局未来10年不会有根本变化,所以尽管查韦斯近年来“喊的响”,但却从未真正的中断对美石油供应。因为那对美国来说,才真正意味着战争。
总之,对古巴、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来说,指望依靠大国当“牌”,总是会使自己身不由己,很可能最后反被“当枪使”。相反,地区联合却正在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最近南美国家组织联合防务理事会,使美国不得不倾听来自的拉美的声音。因此,放弃幻想,联合自强,才是避免被对“强人们”争夺的最好办法。(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室 孙岩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