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仇富”辩解无须抬出袁隆平
文章指出‘仇富不仇袁隆平’无法有效驳斥仇富论,认为仇富论本质是伪命题,真正应批判的是富背后的假丑恶。强调人心思富是主流,反对将富与腐败挂钩,无需借助袁隆平为仇富辩解。
为“仇富”辩解无须抬出袁隆平
原载:强国论坛
最近的强国论坛关于袁隆平的帖子陡然多了起来。特别是“仇富不仇袁隆平”之类的帖子不但多而且颇具“人气”。之所以具有“人气”,是因为此论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以为终于找到了一种强大的“秘密武器”,顿时便能把“仇富论”碾成齑粉。
笔者看来,“仇富不仇袁隆平”这句话本身就很有问题,用“仇富不仇袁隆平”来驳斥“仇富论”或者为“仇富”辩解更是很蹩脚的。
说“仇富不仇袁隆平”这句话本身有问题,是因为这句话的前提是自己承认“仇富”,把自己把自己“打入”了“仇富”的“另册”。这种说法明确了自己是一个“仇富”者,只是不“仇”袁隆平罢了,是一个有选择性的、甚至是一个高尚的、冷静的、理智的“仇富”者罢了。但终究是一个“仇富”者。
为什么说用“仇富不仇袁隆平”来驳斥“仇富论”或者为“仇富”辩解更是很蹩脚的呢?因为“仇富论”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是对“仇恶”、“仇腐”、“仇贪”、“仇假”、“仇奸”等善良的人们射出的一支毒箭。而抬出袁隆平来进行反击,不但蹩脚,而且不得要领,甚至反授其柄。这里所说的蹩脚,是无意中给袁隆平的“富”赋予了更多的神圣,罩上了更多的美丽光环,有可能掩盖了什么,甚至也不一定能经得起推敲。这个话题可以另设主题讨论,此不论及。
其实,“仇富论”不值一驳。在当今的绝大多数国人中,我认为是不存在所谓仇富心理的。恰恰相反,人心思富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为什么“仇富论”能够言之凿凿、充斥话语平台?我认为是当今的许多人的“富”经不起评说的缘故,这里的“富”只是表征,其内核则是假丑恶、贪污腐败、巧取豪夺、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由于这些现象、这些途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富”,表征为“富”,因此别有用心的“仇富论”者才堂而皇之地让“富”蒙受弥天大冤。
即便在“贫穷的”社会主义时代,人们也并不“仇富”。当时新凤霞夫妇的工资加起来是1000多元,人们并没有指责过,他们也没有在家庭经济生活上受过“委屈”。有资料说,新凤霞喜欢做衣服,一次可以买很多布料,“别出心裁”地为子女做很多衣服,由于不合时宜,子女都不愿穿,造成很多浪费。当然她浪费的是自己的收入,从来没有人为此去仇视。我的一些同事中,其父母当年被下放到农村(大概是因为“右派”或有“右派言论”吧),也是每月拿着七、八十元工资的,相对于当地农民而言,已经是很富了,非但没有人仇视,生产、生活中和当地农民的关系还非常好,有不会做的地方,农民会来帮忙。在“贫穷的”社会主义时代尚且如此,遑论今日之“特色”社会主义时代?
如果为“仇富”辩解,真的不需要抬出袁隆平,否则会让袁隆平承载太多的压力——如果你真爱戴袁隆平的话。
最近的强国论坛关于袁隆平的帖子陡然多了起来。特别是“仇富不仇袁隆平”之类的帖子不但多而且颇具“人气”。之所以具有“人气”,是因为此论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以为终于找到了一种强大的“秘密武器”,顿时便能把“仇富论”碾成齑粉。
笔者看来,“仇富不仇袁隆平”这句话本身就很有问题,用“仇富不仇袁隆平”来驳斥“仇富论”或者为“仇富”辩解更是很蹩脚的。
说“仇富不仇袁隆平”这句话本身有问题,是因为这句话的前提是自己承认“仇富”,把自己把自己“打入”了“仇富”的“另册”。这种说法明确了自己是一个“仇富”者,只是不“仇”袁隆平罢了,是一个有选择性的、甚至是一个高尚的、冷静的、理智的“仇富”者罢了。但终究是一个“仇富”者。
为什么说用“仇富不仇袁隆平”来驳斥“仇富论”或者为“仇富”辩解更是很蹩脚的呢?因为“仇富论”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是对“仇恶”、“仇腐”、“仇贪”、“仇假”、“仇奸”等善良的人们射出的一支毒箭。而抬出袁隆平来进行反击,不但蹩脚,而且不得要领,甚至反授其柄。这里所说的蹩脚,是无意中给袁隆平的“富”赋予了更多的神圣,罩上了更多的美丽光环,有可能掩盖了什么,甚至也不一定能经得起推敲。这个话题可以另设主题讨论,此不论及。
其实,“仇富论”不值一驳。在当今的绝大多数国人中,我认为是不存在所谓仇富心理的。恰恰相反,人心思富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为什么“仇富论”能够言之凿凿、充斥话语平台?我认为是当今的许多人的“富”经不起评说的缘故,这里的“富”只是表征,其内核则是假丑恶、贪污腐败、巧取豪夺、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由于这些现象、这些途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富”,表征为“富”,因此别有用心的“仇富论”者才堂而皇之地让“富”蒙受弥天大冤。
即便在“贫穷的”社会主义时代,人们也并不“仇富”。当时新凤霞夫妇的工资加起来是1000多元,人们并没有指责过,他们也没有在家庭经济生活上受过“委屈”。有资料说,新凤霞喜欢做衣服,一次可以买很多布料,“别出心裁”地为子女做很多衣服,由于不合时宜,子女都不愿穿,造成很多浪费。当然她浪费的是自己的收入,从来没有人为此去仇视。我的一些同事中,其父母当年被下放到农村(大概是因为“右派”或有“右派言论”吧),也是每月拿着七、八十元工资的,相对于当地农民而言,已经是很富了,非但没有人仇视,生产、生活中和当地农民的关系还非常好,有不会做的地方,农民会来帮忙。在“贫穷的”社会主义时代尚且如此,遑论今日之“特色”社会主义时代?
如果为“仇富”辩解,真的不需要抬出袁隆平,否则会让袁隆平承载太多的压力——如果你真爱戴袁隆平的话。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