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对“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存在严重误读?

火烧 2008-08-05 00:00:00 网友杂谈 1038
文章指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被误读,强调兵革之利在治国和争霸中的重要性,并结合赤瓜礁海战等实例,说明历史与现实中的军事力量作用。

对“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存在严重误读?


阿道夫二世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句话流传已久,而且被编入语文教科书,只要是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基本上都知道这句话。按照这句话的意思,好象依靠“仁政”、“德治”就可以平天下。

但是历史事实好象与之相违背,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次成王败寇的朝代更替,哪一次不是依靠“兵革之利”?我感觉,对“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存在严重误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是完整的说法。其中,“域民”指管理国民,“固国”指国防,“威天下”指争霸天下。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缺陷。

国若无疆,国在何处?

国若无防,岂不是朝不保夕?

对内治理国家,不讲“兵革之利”也是不全面的。治国不仅要讲德治、仁政,还要有法制,而维护法制的强力工具就是警察、军队,不就是“兵革之利”吗?

而对于一争天下者或对外争霸者来说,“威天下”就是要“以兵革之利”!

因此,对这些话要全面理解,这是一种治国理念的更高境界,是在“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基础之上的一种升华。

古代如此,现代也是一样。还是毛泽东实在,作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的结论!事实就是如此,古今中外的国家、政权的建立,包括西方现代国家,那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

夺取政权、建立国家需要“兵革之利”,建立国家之后在国际社会树立国家威信也需要“兵革之利”。仔细想想,当今世界有影响力的国家,都是武装力量强大的国家,都是打过大仗的国家;现行的国际政治制度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出来。即便说“兵革之利”不是成名立万的全部,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如果机械的照搬“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那是要吃大亏的。

引起我思考的是这样一则报道,《附近三岛礁皆敌占 我南沙守礁英雄上礁即上战场》,讲的是我赤瓜礁附近三个岛礁被越南占领。这是我们第一次公开承认了当年在赤瓜礁海战留下的遗憾。

以前的介绍,都是讲我海军在赤瓜礁海战中完胜,以轻伤一人的代价,击沉、击毁越舰三艘,毙伤俘敌400多人,切实控制了6座岛礁,使我们在南海扎下了根。这是事实,客观的评价了赤瓜礁海战的积极意义,但是不全面。

以前就有帖子说,事先我们计划控制12座岛礁,但是海战打胜了反而只控制了6个;当时交战海域内越军仓皇逃窜,但后来又打着红十字救生船的旗号重新占领。上面提到的那个报道,部分证明了这个传说。

因此,赤瓜礁海战是一次略带遗憾的胜利。类似带有遗憾的胜利还有对印自卫反击战。

在我们回顾历史,客观条件的限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有主观认识上的偏差。我国在进行自卫反击作战时,总是强调既打军事仗,更要打政治仗,实际还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是“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在潜意识里作怪。

正如一位网友评价的好:“自己把自己置于道德的高地,结果是给自己使绊!”

另一位网友评价的更精彩:“问题是,并没有人认为中国站在道德高地!”真是绝妙的评价!我们自卫反击作战时强调打政治仗,但是无论是对越还是对印作战,反对我们的声音音量都是相当大!

想在国家间主权、领土争端中占便宜,不能光讲仁义道德,没有点强硬是不行的。香港回归是中英双方和平谈判的结果,但是,没有小平同志的那句“中国人打仗是不怕死的”,恐怕也不会那么顺利。

历史和现实,都提醒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含义。没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所谓的德治、仁政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后果很严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