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的“双战论”与主流经济学的桎梏
郎咸平的“双战论”表明他同样摆脱不了主流经济学的桎梏
郎咸平 教授的观点,向来以为值得受教。不料他于 2008年7月27日 ,在把脉2008中国民营经济的高峰论坛上,仍然是从主流经济学的思维出发,提出了“金融战和产业战的灾难从今年开始”的 理论。这个的绝望视点,尽管基于中国经济问题的严峻现实,但只有“金融战败论”基本肯定。
郎咸平 教授提出“双败论”的基本依据是:“中国经济根本不是过热,而(也?)不是所说的过冷,而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二元经济环境,也就是过热和过冷同时存在。哪些部门过冷呢?民营制造业基本过冷,哪些部门过热?是和地方政府推动GDP增长的部门是过热的,比如钢铁、水泥、政绩工程等等,这些部门是过热的,民营制造业基本过冷。”—— 郎咸平 教授对于“二元经济环境”的独特看法,应当说很有道理。但是,个人以为他对中国经济的“全世界独一无二”,把握还不精准,透视并不深刻,因此分析问题就难免偏颇。
所谓中国的“二元经济环境”,并不仅仅是指“过热和过冷同时存在”,而是体现了多种特征,是在计划型经济、市场型经济、计划与市场混合型经济等不同方式作用下产生的多重经济现象。这个多重经济现象既有过热的,也有过冷的,并且也有不热不冷、或者冷中带热、热中带冷等的复杂性。主要包括,一是不热不冷而有高可控性的,它是中央政府通过国有支柱企业这一主渠道,对全社会进行的基本建设投资。这种投资具有完全的可控性,主要担负了投资拉动职能,仍然属于计划经济范畴。二是过热而有一定可控性(并且热中带冷)的,它是地方政府以土地作价,进行的民用和商用房地产开发,官学商共同参与,是事实上的经济泡沫化的重灾区,现已成为拉动地方GDP畸形增长的怪胎,属于计划与市场共存的混合型经济范畴。三是过冷而可控性较差(并且冷中带热)的,它是第二产业现存的国有大型制造企业,在市场冲击中多方面受惠于国家政策,属于市场与计划并存的另一种混合型经济范畴。四是过冷而毫无可控性的,它就是外向型的民营企业,完全受制于国际市场,属于市场经济范畴。可见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还是计划与市场的问题,外在表现为微观经济谁死谁生的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还有更为重要的当前要害问题和长远命脉问题,它是制约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真正咽喉。其一,当前要害问题,就是中国民众的一般消费能力严重不足问题。这个问题,一方面由于事关民生,是稳定的深层问题,因此就要与市场普通商品的物价水平及其它社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转型必须依赖于终端市场由“出口与投资两轮拉动”向“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发展,而国内市场消费不足也就成为当前相当突出的制约因素,也是外向经济能否减肥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其二,长远命脉问题,就是中国“三农”发展问题。其中一方面需要弥补“三农”工作当前所面临的千疮百孔,另一方面需要探索“三农”长远持续创新发展的根本出路。并且,“三农”问题也是当今中国的一切问题严重外化的根源之一。
很显然,在国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为渗透、虚实转化、交叉联动的背景下,在资本市场以国家弱势货币对决国际强势货币,显然是被动的、愚蠢的和必败的。而在强势美元冲击的同时,事实上很有可能存在着一个引而未发的 “双币抬轿”的巨大陷阱(以后专门探讨这一问题)。在“虚实转化”的市场冲击和“双币抬轿”的资本冲击的基础之上,君不见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的联动早已经白热化?!难道美国对于“房地美”和 “房利美”的3000亿美金政治救市,果真是为解救深套其中的中国投资?难道在中国众多主流网站的背后,没有众多“看不见的手”在操纵?难道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大兵云集,只是对付几个若有若无的蝼蚁似的恐怖分子?…..不承认阴谋,至少不能否认阳谋。
中国经济的形势,比 郎咸平 教授分析的情况严峻得多;但中国经济的可能前景,关键看如何出牌。显然,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明明属于受制于人,属于“自创、自主、自给”的权重确实太小,是自身策略和外在压力综合作用造成的,就不能主要怪罪于宏观调控;而民营企业举债从事炒房等非主营业务,又不是一条市场化条件下生存发展的正常行为和根本出路。假如在此基础上,中国国有企业又在金融国际化的前提下进一步地市场化,那么国际市场浪有多高,则中国经济的灾难程度就有多深。
其实可供选择的方式早已显性化: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内向为主、外向为辅;自创为主、引进为辅,质量为主、数量为辅,在市场环节把握主动权。就是说,路怎么走才是根本问题。经济学家原本应当找出路,假如面对明显的输入型的产业困境,还仍然有人按照主流经济理论,把当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并且由经济全球化自行颠覆了主流理论基础的种种问题,纯粹看作市场经济的内涵问题和必然结果,说明学费没有交够,灾难没到尽头,此外不会有其它更乐观的预期。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